漲價忙提車難 新能源車遭遇“堵點”了嗎
“我的新能源車指標有效期是12個(ge) 月,可眼下光等提車就要6-7個(ge) 月。”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張琨最近因為(wei) 買(mai) 車有些焦慮。他和千千萬(wan) 萬(wan) 名消費者的煩惱暗示著,一路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汽車似乎遭遇了一些“堵點”。
一方麵,進入2022年以來,受補貼退坡、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等因素的疊加影響,多家企業(ye) “排隊”上調了新能源汽車銷售價(jia) 格。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銷量前30名的新能源汽車車型,今年已有近三分之二宣布了漲價(jia) 。這一波來勢洶洶的集體(ti) 漲價(jia) 潮,讓不少消費者和業(ye) 內(nei) 人士對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產(chan) 生擔憂。
另一方麵,自2021年起,受全球芯片緊缺影響,汽車市場尤其是新能源汽車交車延期情況時有發生。
由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消費者保護法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發布的《國內(nei) 汽車消費維權輿情研究報告(2021)》顯示,“未按時交付”已經與(yu) 質量問題、服務問題以及虛假宣傳(chuan) 並列,成為(wei) 國內(nei) 汽車消費維權中的常見問題。
新能源車“漲聲一片”,產(chan) 業(ye) 鏈協同還需齊步走
“從(cong) 去年第三季度到今年,動力電池上遊原材料價(jia) 格漲勢迅猛,導致整個(ge)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都要一起分擔成本上漲的壓力。”近日,在蔚來2021年Q4財報電話會(hui) 議上,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表示,目前蔚來沒有漲價(jia) 的計劃,接下來會(hui) 根據原材料價(jia) 格等成本變化以及市場情況,判斷是否調整價(jia) 格策略。
公開數據顯示,蔚來3月共交付智能電動汽車9985台,同比增長37.6%。2022年一季度,蔚來累計交付智能電動汽車25768台,同比增長28.5%,實現連續8個(ge) 季度正增長。其中,蔚來智能電動旗艦轎車ET7已於(yu) 3月28日開啟交付,截至3月31日已交付163台。
“蔚來不僅(jin) 銷量穩定,更重要的是,考慮到蔚來產(chan) 品的平均售價(jia) 超過42萬(wan) 元,其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品牌的定位和形象持續鞏固。”有分析人士認為(wei) ,蔚來看重在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占有率,其產(chan) 品也相對容易消化成本上漲的壓力。
成本壓力不隻來源於(yu) 動力電池,影響汽車智能化水平的芯片,鋁、銅等大宗商品,幾乎都麵臨(lin) 著漲價(jia) 的壓力。尤其是汽車芯片,它被認為(wei) 是智能電動車的“腦神經”,其供應鏈是否順暢,牽動著幾乎所有從(cong) 業(ye) 人員的心。
無論是預計5月下旬發布的搭載最新智能座艙硬件的2022款ES8、ES6和EC6,還是誕生於(yu) 蔚來第二代技術平台NT2的首款SUV車型——ES7,在蔚來的一係列產(chan) 品攻勢背後,汽車芯片無不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我們(men) 每輛車都要用1000多顆芯片,其中約有10%會(hui) 出現供應緊張的問題。”李斌舉(ju) 例說,去年公司有一些毛利的損失,就是因為(wei) 汽車芯片供應短缺和價(jia) 格上漲。
據了解,蔚來今年的整車毛利率目標設定為(wei) 18%-20%。李斌透露稱,蔚來與(yu) 英偉(wei) 達、高通等高端芯片供應商有著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但一些基礎芯片的供應鏈還存在“堵點”。他表示,今年整車產(chan) 能總體(ti) 上將保持穩定,但供應鏈尤其是基礎芯片供應鏈的波動性,將對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產(chan) 生較大影響。
按照中金公司的統計,當前新能源汽車的成本提升幅度在10%-20%,單車成本漲幅就達到1萬(wan) 元左右。顯然,對於(yu) 原本價(jia) 格較低的小型電動車來說,這絕不是一個(ge) 小數目。
“動力電池的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已經持續了一年之久,部分新能源車型的成本和售價(jia) 已經出現了倒掛現象,基本上是賣一輛賠一輛。”一位不願具名的某車企內(nei) 部人士告訴記者,在這種情況下,新能源汽車漲價(jia) 是必然趨勢。
“如果漲價(jia) 幅度超過消費者可承受的程度,極有可能出現兩(liang) 年前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下降的局麵,從(cong) 而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健康發展。”有業(ye) 內(nei) 分析人士擔心,這將會(hui) 給補貼政策退坡後的行業(ye) 換擋前進帶來巨大的負麵影響。考慮到新能源汽車價(jia) 格原本就高於(yu) 同級傳(chuan) 統燃油車,這種擔憂並非沒有根據。
“要解決(jue) 當前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難題,除了適度加快國內(nei) 鋰、鎳等能源金屬資源開發進度,幫助國內(nei) 企業(ye) 穩步開拓國外原材料供應渠道外,還需要加強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供需對接。”上述專(zhuan) 家表示,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要協同一致“齊步走”,共同分擔原材料漲價(jia) 帶來的成本增加。否則,單靠產(chan) 業(ye) 鏈的某一環節消納全部上漲壓力,全產(chan) 業(ye) 鏈最終難有贏家。
破解“提車難”,車企不該讓消費者埋單
芯片短缺、電池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同樣導致消費者對於(yu) 新能源汽車延遲交付的投訴一再發生。
“電池等成本的上漲直接導致車企利潤下降,一些車企可能會(hui) 通過拉長交付周期,來等待原材料價(jia) 格下降。”有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導致車企延遲交付的另一大原因是汽車芯片短缺。有預測稱,汽車芯片供應鏈將在今年三季度恢複到正常水平。
不過,如果汽車廠商因期待降低成本而推遲交車時間,則涉嫌將企業(ye) 自身的商業(ye) 風險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有消費者權益保護專(zhuan) 家倡議,消費者在購車時與(yu) 企業(ye) 簽訂合約,應在合同中約定延遲交付車輛時,車企應承擔的違約責任。此外,相關(guan) 監管部門也應對車企延遲交付的現象予以重視,采取必要措施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相較於(yu) 傳(chuan) 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正處於(yu) 發展階段。一些技術標準和行業(ye) 規範性尚不成熟,有關(guan) 政策也處於(yu) 逐步完善過程中。”中國法學會(hui)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消保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陳音江表示,有關(guan) 部門應加強對汽車銷售領域變相加價(jia) 、隱性收費、強製搭售、虛假宣傳(chuan) 、車輛安全等消費者反映突出問題的監管,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市場秩序,打擊違法行為(wei) ,從(cong) 而引導、規範新能源車行業(ye) 健康發展。
“無論是整車企業(ye) 還是汽車銷售公司,都要誠信對待消費者,不強製捆綁銷售,不做虛假宣傳(chuan) ,誠信兌(dui) 現承諾,杜絕以強淩弱、欺騙誤導、違法收費。同時,消費者也要提升自我保護意識。”陳音江提醒說,消費者要注意留存購車、維修等相關(guan) 憑證,對商家有關(guan) 退還購車定金、保險押金等的口頭承諾要格外留心。
他建議說,消費者在購車過程中要注意留存定金或押金收據,必要時對商家的口頭承諾進行錄音,主動爭(zheng) 取簽訂紙質的定金或押金退還協議。
按照中金公司的分析,目前電池漲價(jia) 影響已落地,車企跟進調價(jia) 形成的初步利空已基本出盡。預計後續新能源持續的高景氣度將進一步緩解市場擔憂,因此維持“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年銷量突破500萬(wan) 輛”的判斷不變。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hui) 秘書(shu) 長崔東(dong) 樹提醒說,雖然反彈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men) 的生活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不少汽車企業(ye) 也頓感艱難,但在世界性的“缺芯短鋰”形勢下,中國乘用車市場在世界的地位反而大幅提升,創下新高。“尤其是中國新能源車的市場份額,最近已占到全球市場的65%。”
他告訴記者,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在全球汽車銷量中的占比回升至32%,2021年保持在32%,而2022年1-2月,這一比例上升到了36%。
崔東(dong) 樹認為(wei) ,分析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前景,不僅(jin) 要看到消費者較強的購買(mai) 力,也要看到市場對新能源車越來越多的認同,對新能源車產(chan) 品價(jia) 格上漲有一定容忍度。他同時預測稱,當前的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不可持續,最終仍然會(hui) 回歸到理性的市場定價(jia) 。“相信3月的新能源車銷量數據會(hui) 給大家一個(ge) 驚喜,我們(men) 也相信,中國新能源車今年仍會(hui) 有較好的市場表現。”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ya) 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