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上海基層社區多措並舉為群眾排憂解難

發布時間:2022-04-08 15:35:00來源: 人民日報

  為(wei) 老人派送愛心餐,設24小時專(zhuan) 線回應需求,發動各方力量保障物資供應,上海基層社區——

  多措並舉(ju) 為(wei) 群眾(zhong) 排憂解難(抓細抓實各項防疫工作)

  4月7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hui) 上,上海市副市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生活物資保障專(zhuan) 班負責人陳通介紹,上海建立應急特需保供機製,深入細致摸排屬地老人、婦嬰、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ti) ,做到底數清晰,逐一落實個(ge) 性化保供方案,“我們(men) 尊重廣大市民的每一通電話、每一個(ge) 訴求”。

  上海全市奮力保供,全國各地大力支援,而打通“最後一百米”的責任,則落在了社區。

  超大城市,社區形態各異,不同群體(ti) 關(guan) 切點也不同。為(wei) 了打通“最後一百米”,上海基層社區多措並舉(ju) ,黨(dang) 建、社會(hui) 和市場力量擰成一股繩,奮力排憂解難,在特殊時期體(ti) 現特殊精神和特殊擔當。

  黨(dang) 員幹部亮身份

  “200多份愛心餐,我們(men) 今天送完了!”4月7日中午,在普陀區長征鎮新城黨(dang) 群服務中心,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主任李煒罡長舒一口氣。

  平日裏,長征鎮一直有為(wei) 行動不便的老人送愛心餐的服務。4月1日起浦西封控,社區食堂仍堅持為(wei) 留守工作人員和老人們(men) 做飯。

  此前,愛心餐配送由第三方負責,封控後,駐守黨(dang) 群服務中心的16名工作人員當起“送餐員”。

  “兵分多路,用最短時間把餐食送到小區門口,再由居委會(hui) 幹部送到老人家中,確保老人拿到飯還是熱的。”長征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老齡辦工作人員劉佳說。

  愛心餐的受益群體(ti) ,原為(wei) 80周歲以上行動不便或長護險評估為(wei) 5級以上的老人,此前共有178名。考慮到疫情防控期間很多老年人用餐受到影響,長征鎮決(jue) 定不再設門檻,規定凡是確有用餐困難的老年人都可以向居委會(hui) 申請。如今,愛心餐每日送餐量在230至240份。

  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的岐山村小區,是上海知名新式裏弄,擁有錢學森、施蟄存、杜重遠等名人故居。“老弄堂四通八達,出入口很多”,岐山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朱衛紅說,為(wei) 了有序防疫,弄堂所有小門都關(guan) 閉,居民除了核酸檢測足不出戶。“將近100位老人出門不方便,醫生和居委會(hui) 幹部就爬樓一個(ge) 個(ge) 采樣。”

  孕婦產(chan) 檢、患者血透、大重病就診——江蘇路街道居民服務組設立24小時專(zhuan) 線,有需求必有回應。

  “我們(men) 歸納了‘共情抗疫群眾(zhong) 工作十法’,堅持生命優(you) 先、生活優(you) 先、安全優(you) 先”,江蘇路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戴濤說,街道保留10個(ge) 機關(guan) 工作人員在街道防控指揮部協調工作,其餘(yu) 街道班子成員、黨(dang) 員幹部等全部下沉居民區一線。

  篩查啟動至今,江蘇路街道工作人員接聽居民來電1394通、受理各類服務需求9492項,向獨居老人、殘障人士及經濟困難家庭提供保障型蔬菜禮包138份,協助血透、大重病、孕產(chan) 婦等外出就診322人次、代配藥702人次,為(wei) 社區居民提供批量型保障菜品22911份。

  上海各部門、地區黨(dang) 組織正統籌工作力量下沉社區,抽調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黨(dang) 員幹部下沉基層一線,31.3萬(wan) 名社區報到的在職黨(dang) 員化身“大白”“保安”“外賣小哥”“搬運工”……

  誌願服務添力量

  4月6日,在浦東(dong) 新區北蔡鎮,南新第四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何秀梅穿著防護服,拿著電喇叭維持核酸檢測秩序。

  “為(wei) 了避免居民接觸,檢測點位都是移動的”,一幢樓完成采樣,她和誌願者搬起桌子、設備,帶著醫護人員迅速走向另外一幢。

  南新第四居民區下轄2個(ge) 居民小區,共有居民1800餘(yu) 戶、4600餘(yu) 人。居委會(hui) 和物業(ye) 工作人員平均下來,每人要服務400位居民。

  78歲的老黨(dang) 員戎鳳英站了出來,帶頭在疫情防控一線幫忙。透過麵罩,記者能看到她臉上的汗珠,“抗疫要靠大家,我是黨(dang) 員,雖然年紀大了,也要竭盡全力。”戎鳳英說。

  讓何秀梅意外的是,很多以前不太參加社區活動的年輕人也加入進來。70名固定誌願者,每天負責送菜送藥、組織核酸檢測、幫助老人操作手機……“今天早上我還和誌願者們(men) 說,沒有你們(men) ,我真的撐不下來,太感謝了!”何秀梅說。

  位於(yu) 閔行區的上海康城,是上海最大的半開放式社區,有286個(ge) 樓棟、近4萬(wan) 居民。封控期間,這樣大體(ti) 量的小區如何管理,是極大的考驗。

  7日下午,上海康城第一居民區辦公室門口,不時有人戴著口罩匆匆趕來,向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周豔報到,“我是誌願者!”

  “請出示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正在忙碌的周豔直起身提醒。當天下午,居民區內(nei) 要開展抗原檢測,整箱整箱的試劑盒剛送到,她就在微信群發了通知。不到半個(ge) 小時,20多名誌願者趕來,換上隔離服進行分裝。

  “居委會(hui) 基本工作人員隻有9人,要為(wei) 6000多位居民服務,防疫、保供千頭萬(wan) 緒,工作量太大,根本忙不過來”,周豔說,好在有誌願者挺身而出,目前登記在冊(ce) 的有100多名。

  群策群力保供應

  “我母親(qin) 92歲了,心絞痛發作,有什麽(me) 辦法?”4月2日,一位居民在嘉裏華庭一期微信群求助。一個(ge) 小時內(nei) ,小區群策群力,湊齊急用藥品、血氧計、帶心電圖功能的手表,居委會(hui) 開好外出就醫證明,直到老人生命體(ti) 征平穩,大家才放下心。

  小區所屬的曹家堰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計鳳林說:“特殊時期,居民自治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決(jue) 急難,也加深了鄰裏感情。”

  嘉裏華庭還是一個(ge) 涉外小區,近半居民為(wei) 海外人士。如何讓他們(men) 理解抗疫要求,避免不必要的衝(chong) 突?幾位誌願者把上海防疫要求翻譯成外語,發給外籍居民,讓他們(men) 也充分理解、配合防疫。

  7日中午,普陀區象源麗(li) 都小區門口,擺放數百包蔬菜、雞蛋、水果。

  “這都是居民團購的,300份,我們(men) 幫送到居民樓下”,滿頭大汗的居民謝冠紅說,居民自發組群團購,多方拓展渠道和貨源。

  “我不會(hui) 騎電瓶車,為(wei) 了送菜現學的”,象源麗(li) 都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倪曉倩說,近40位小區“藍騎士”,打通了社區配送的“最後一百米”。

  市場力量和居民自治力量,是抗疫保供的生力軍(jun) 。

  陳通表示,上海支持保供企業(ye) 在全國統籌調配資源,引進充實新的保供人員。允許非涉疫原因被封控在小區的快遞小哥等保供人員,走出封控區,回到保供崗位。

  記者 李泓冰 巨雲(yun) 鵬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