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年,中醫藥這麽幹(大健康觀察)
這五年,中醫藥這麽(me) 幹(大健康觀察)
到2025年,中國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將明顯增強,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政策和體(ti) 係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獨特優(you) 勢得到充分發揮……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簡稱《規劃》),“十四五”時期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有了清晰的路線圖。
“以往的中醫藥五年發展規劃均由行業(ye) 部門印發,《規劃》首次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政策進一步優(you) 化,支持進一步加大,充分體(ti) 現了黨(dang) 中央、國務院在新時代背景下,全力助推中醫藥事業(ye) 振興(xing) 發展的堅定決(jue) 心和關(guan) 鍵舉(ju) 措。”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看來,這再次證明傳(chuan) 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重要內(nei) 容。
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上好中醫
“十三五”期間,中醫藥服務體(ti) 係進一步健全。截至2020年底,全國中醫醫院達到5482家,99%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8%的鄉(xiang) 鎮衛生院、90.6%的社區衛生服務站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但中醫藥服務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優(you) 質中醫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
到2022年,力爭(zheng) 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xiang) 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到2025年,以地市級中醫醫院為(wei) 重點,建設130個(ge) 左右中醫特色重點醫院……《規劃》統籌考慮醫療、教育、科研、產(chan) 業(ye) 、文化、國際合作等中醫藥發展的重點領域,提出10個(ge) 方麵的重點任務,設置15項具體(ti) 發展指標和11項工作專(zhuan) 欄。
“《規劃》提出了以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為(wei) 龍頭,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wei) 骨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wei) 基礎,建設優(you) 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ti) 係,進一步提高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介紹,《規劃》明確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通過實施縣級中醫醫院建設、基層中醫館建設、名醫堂工程等項目,全麵提升基層中醫藥在治未病、醫療、康複、公共衛生、健康宣教等領域的服務能力,補足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相對薄弱的短板,讓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中醫藥服務。
固根基、補短板、強弱項、揚優(you) 勢
“《規劃》對中醫藥發展目標進行了量化,設置了15項主要發展指標。”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監測統計中心主任李宗友說,這體(ti) 現出“固根基、補短板、強弱項、揚優(you) 勢”的發展思路。
建設優(you) 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ti) 係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為(wei) 了“固根基”,《規劃》設置了10個(ge) 指標。
以增強人民群眾(zhong) 中醫藥服務獲得感為(wei) 目標,強調加強中醫醫療資源的規模,設置了“中醫醫療機構數”“中醫醫院數”“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醫院床位數”“每千人口中醫類別執業(ye) (助理)醫師數”4個(ge) 核心指標。
以“補短板”為(wei) 目標,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建設,設置了“縣辦中醫醫療機構(醫院、門診部、診所)覆蓋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xiang) 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的比例” “每萬(wan) 人口中醫類別全科醫生數”3個(ge) 指標,為(wei) 實現中醫藥服務在基層的全覆蓋奠定基礎。
以“強弱項”為(wei) 目標,重視公立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等其他醫療機構中醫藥臨(lin) 床科室等資源配置水平,設置“公立綜合醫院中醫床位數”“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設置中醫臨(lin) 床科室的比例”“二級婦幼保健院設置中醫臨(lin) 床科室的比例”3個(ge) 指標,體(ti) 現出中西醫協同推進的發展格局。
把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作為(wei) 《規劃》的重要任務,以“揚優(you) 勢”為(wei) 目標,《規劃》設置了4個(ge) 指標。
提出中醫醫院必須“姓中”的基本建設要求,加強公立中醫醫院中醫師資源配置,設置“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中醫類別執業(ye) (助理)醫師比例”的指標。
加強中醫醫院老年健康和康複服務體(ti) 係建設,設置“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置康複(醫學)科的比例”“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設置老年病科的比例”2個(ge) 指標,反映了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根本發展要求。
進一步加強中醫緊急醫學救援能力,提升中醫類醫院防治重大傳(chuan) 染性疾病的水平,通過設置“三級公立中醫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不含中醫專(zhuan) 科醫院)設置發熱門診的比例”這一《規劃》中唯一的約束性指標,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後國家對中醫藥防疫寄予的厚望,顯現了中醫藥在未來參與(yu) 新發突發傳(chuan) 染病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實施岐黃工程,加快人才隊伍建設
加快建設大批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隊伍,壯大中醫藥人才後備力量,才能讓老百姓享受到優(you) 質高效的中醫藥特色服務。對此,《規劃》提出了一攬子具體(ti) 措施。
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推動中醫藥院校完善中醫藥人才培養(yang) 模式,強化中醫經典教學,突出中醫藥人才培養(yang) 特色,健全完善中醫藥院校教育、畢業(ye) 後教育、繼續教育相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yang) 工程(岐黃工程)。“十四五”時期,評選表彰130名左右國醫大師和全國名中醫,培育250名左右岐黃學者、1200名左右中醫藥優(you) 秀人才和一批中醫藥骨幹人才,支持建設一批中醫藥創新團隊。
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訂單定向方式繼續為(wei) 中西部地區鄉(xiang) 鎮衛生院培養(yang) 一批本科學曆中醫醫生,持續開展中醫全科醫生培訓和基層醫藥衛生人員中醫藥知識技能培訓,建立覆蓋所有二級縣級中醫醫療機構的名老中醫藥專(zhuan) 家傳(chuan) 承工作室。
改革完善人才評價(jia) 激勵機製。構建體(ti) 現中醫藥特色規律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合理設置評價(jia) 指標,建立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周期性評選表彰機製,引導各地建立不同層級的表彰獎勵機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