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京城會館更“有戲”

發布時間:2022-04-12 10:0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北京,若要體(ti) 驗京味文化,首選前門。前門地區曆史文化悠久,曆史遺跡、文物眾(zhong) 多,其中就包括諸多會(hui) 館舊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北京現存會(hui) 館建築57座,列入國家、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1座。

  如何更好地利用會(hui) 館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chan) ?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研究製定《關(guan) 於(yu) 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hui) 館舊址的工作方案》,著眼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聚焦打造會(hui) 館演藝新空間。在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部署下,一些會(hui) 館先行先試,持續打造“會(hui) 館有戲”文化品牌。近日,記者走進修繕一新的會(hui) 館正乙祠,探訪被稱作“中國戲樓活化石”的正乙祠戲樓經過改造後將如何展露新顏。

  “中國戲樓活化石”煥新顏

  從(cong) 車水馬龍的前門大街往南走,不一會(hui) 兒(er) 便到了西河沿街。在這條東(dong) 西走向、千餘(yu) 米的長街上,自清代至民國期間,曾經分布著眾(zhong) 多銀號、銀行等早期金融業(ye) 機構,至今留有數處中國早期金融業(ye) 的實物遺存。正乙祠便是其中之一。

  走進正乙祠,入口的廣亮大門氣派而雅致,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牆麵上是新繪的古畫,一側(ce) 畫著戲曲生旦淨末醜(chou) 的臉譜,一側(ce) 繪有《韓熙載夜宴圖》管樂(le) 合奏的場景,吹著笛簫的五名女子橫坐一排,一名打板的男子端坐在旁。一筆一墨勾勒著這座建築的曆史與(yu) 當下。

  正乙祠也稱“銀號會(hui) 館”,原為(wei) 明代古寺廟,清康熙初年由浙江銀號商人集資,建立祠堂館舍,供奉正乙玄壇老祖(即趙公明),通稱“財神爺”。在這個(ge) 坐南朝北的小院裏,藏著一座二層戲樓。戲樓尺度不大,布局緊湊,裝飾講究,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無損的純木質戲樓,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室內(nei) 劇場,被稱作“中國戲樓活化石”,有著不可複製的獨特文化地位。

  作為(wei) 一座曆史悠久的老戲樓,正乙祠曾經見證了京劇的興(xing) 起與(yu) 發展,“命運不濟”時也曾淪為(wei) 倉(cang) 庫、兵營、煤鋪、招待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重新恢複戲樓本貌。2018年12月31日,在結束最後一場演出後,正乙祠關(guan) 門謝客。此後,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經過深入調研後決(jue) 定,將正乙祠戲樓交由北方昆曲劇院修繕、運營及使用。

  “北方昆曲劇院對正乙祠戲樓的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協調推進對正乙祠的加固、重裝工作,組織多方力量研討探索如何用好、用活這座殿堂級的文化‘活化石’。”北方昆曲劇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孫明磊說。

  據介紹,此次重修自去年啟動,按照古建“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要求,對小院進行了彩畫補彩和重新粉飾。舊時,會(hui) 館院落中都會(hui) 留出白色的裝飾牆,畫師在上麵繪出吉祥圖案,彰顯會(hui) 館地位。現在,“柿柿如意”“花開富貴”“鬆鶴延年”等裝飾畫都已重繪完畢。走進遊廊,好似入畫,百年清音雅樂(le) 猶如在耳。

  與(yu) 院落裏清晰可見的變化相比,戲樓裏的改造則隱藏著更多看不見的“秘密”。北方昆曲劇院青年導演、正乙祠戲樓經理張鵬告訴記者,戲樓內(nei) 部首先對光源做了重新布局。此前,舞台燈光主要集中在大廳的主梁上,存在安全隱患,現在將其挪至麵對舞台的三麵空間裏,不僅(jin) 更安全,也更富於(yu) 變化。在戲台、廊柱、台階、包廂等處則安裝了LED冷光源,這些光源是可感的,便於(yu) 觀眾(zhong) 登樓和演員下台互動。

  另一處別具匠心的“機關(guan) ”,是藏在戲台上的升降多媒體(ti) 紗幕投影。傳(chuan) 統戲樓是開放型的空白舞台,舞台伸出,三麵麵向觀眾(zhong) 。多媒體(ti) 紗幕投影將利用這樣的空間特點,配合不同的演出內(nei) 容做出變化,以此拉近觀眾(zhong) 和表演者之間的距離,增強表演者和觀眾(zhong) 之間的互動,營造出“沉浸式”的觀演體(ti) 驗。

  “我們(men) 的所有改造,都以文物保護為(wei) 前提,既充分發揮戲樓小而美的優(you) 勢,讓觀眾(zhong) 感受傳(chuan) 統演出空間的魅力,同時也運用了當下許多文化科技新潮元素,吸引更多年輕群體(ti) 走近傳(chuan) 統文化。”張鵬說。

  “會(hui) 館有戲”推動活化利用

  經過細致入微的修繕,在保留建築特色和曆史質感的同時,煥然一新的正乙祠戲樓將於(yu) 近期重新亮相。

  “今後,我們(men) 將以正乙祠戲樓為(wei) 基地,堅守高雅的文化品位,弘揚包括昆曲在內(nei) 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孫明磊表示。

  正乙祠距今有300多年曆史,程長庚、盧勝奎、譚鑫培、梅蘭(lan) 芳、馬連良等都曾在此登台,曾因京劇名噪一時。但以徽班進京200年計算,之前的一個(ge) 半世紀,正乙祠作為(wei) 會(hui) 館戲樓,其表演內(nei) 容並非京劇,而是當時盛行南北的昆曲。

  據民國初年《梨園外史》記載,正乙祠戲樓的台柱上早年的楹聯是:“八千場秋月春風都付於(yu) 蝴蝶夢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箏檀板盡消磨桃花扇底燕子燈前”。楹聯中的描述把正乙祠曆史上早期搬演昆曲的盛況,勾畫得淋漓盡致,其中的《蝴蝶夢》《琵琶記》《桃花扇》《燕子箋》等均屬昆曲名劇。

  此次重張在即,北方昆曲劇院特意選取了四幕頗有曆史淵源的大戲連台上演,分別是駐場戲《天官賜福》、戲樓版《牡丹亭》、觀其複版《牆頭馬上》和《憐香伴》。其中,駐場戲《天官賜福》將作為(wei) 開幕慶典戲首次亮相。據悉,該版《天官賜福》沿襲了百年昆曲美學和傳(chuan) 統慶典文化,並結合時代審美和戲樓古風古韻進行創作改編。屆時,婉轉的昆曲唱腔將再度回響在古樸的雕梁畫棟之間,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一場兼具曆史厚重感與(yu) 時代革新力的“沉浸式”演出。

  修繕和提升為(wei) 會(hui) 館的“新生”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文藝院團的入駐則為(wei) 演出提供了可持續的內(nei) 容。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正乙祠戲樓將以“會(hui) 館有戲”的方式更好發揮中軸線文化功能,展現多元融合的發展趨勢,呈現戲曲藝術的意境之美,創建“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演藝新空間,形成“大戲看北京、好戲在會(hui) 館”的生動局麵。

  “一座會(hui) 館就是一個(ge) 展示地域文化的活態博物館。”北京會(hui) 館文化陳列館館長張勇說。在他看來,會(hui) 館的輝煌雖然已經成為(wei) 過去,但在演變曆程中所承載的曆史、文化與(yu) 地方記憶,卻永遠不會(hui) 消失。“會(hui) 館有戲”是當代會(hui) 館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接下來,還可以有會(hui) 館有言、會(hui) 館有神、會(hui) 館有味,再現聊家常、品鄉(xiang) 味、聽鄉(xiang) 音、看鄉(xiang) 戲、表鄉(xiang) 情等的完整會(hui) 館文化。(鄭 娜)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