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我國候鳥保護工作有哪些進展?來看一隻候鳥的遷徙路

發布時間:2022-04-20 10:54:00來源: 人民日報

  一隻候鳥的遷徙路(一線調研)

  本報記者 楊文明 薑 峰 蘇 濱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0日 第 14 版)

  春光正好,又到了黑頸鶴遷徙的時節。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類,也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每年,黑頸鶴一般會(hui) 於(yu) 3月中下旬遷到繁殖地,10月中旬至11月到達越冬地。

  今年遷徙的鳥類中,有一隻黑頸鶴,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伍和啟編號為(wei) “V021”。去年春天,在一次救助過程中,科研人員為(wei) 它戴上了衛星追蹤標簽。自此,它的活動軌跡、飛行速度,科研人員都進行了持續監測。

  這一年中,“V021”的飛行軌跡是怎樣的?從(cong) 環誌到衛星追蹤,科研人員怎樣監測候鳥活動?從(cong) 棲息地、繁殖地到遷徙廊道保護,我國候鳥保護工作有了哪些新進展?

  救助

  時間:2021年3月

  地點:雲(yun) 南會(hui) 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1年3月11日,傍晚時分的雲(yun) 南會(hui) 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橋片區,大霧彌漫。

  這時,附近一位村民抱著一隻黑頸鶴來到保護區管護局大橋管理所,護鶴員張書(shu) 剛接過一看,是隻落單的亞(ya) 成體(ti) ,看起來十分虛弱。對黑頸鶴進行全身檢查後,發現它並未受傷(shang) ,張書(shu) 剛長舒一口氣。

  外麵冷,張書(shu) 剛和同事找來紙箱子,鋪上稻草,讓黑頸鶴暫時安頓下來。在管理所的幾間屋子張望了一下,張書(shu) 剛盯準了淋浴間,那是所裏最溫暖的地方。當晚,黑頸鶴就住進了淋浴間。

  為(wei) 了讓這隻黑頸鶴休息好,那段時間,除了張書(shu) 剛負責照顧,其他同事都不去打擾。早上出去巡護前,張書(shu) 剛會(hui) 抓上幾把玉米粒撒在淋浴間;晚上回來,再陪它待一會(hui) 兒(er) 。

  隨著保護力度加大,這幾年,大橋片區的黑頸鶴數量穩步增長。除了護鶴員,保護區內(nei) 全覆蓋的監控設施、電子圍欄同樣守護著黑頸鶴的越冬地。如今,當地已經很少有人會(hui) 故意傷(shang) 害黑頸鶴了。

  經過幾天的悉心照料,小黑頸鶴又恢複了活力。張書(shu) 剛知道,差不多要跟它告別了。以往,救助後的黑頸鶴過得怎麽(me) 樣,張書(shu) 剛並不知曉。不過這次,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伍和啟的幫助下,這隻黑頸鶴戴上了衛星追蹤標簽,也有了自己的編號:V021。

  遷徙

  時間: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

  路線:雲(yun) 南會(hui) 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四川若爾蓋濕地

  今年3月28日中午11點,“V021”再次踏上北歸的行程。這次,它直接飛往四川美姑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轉停留,3月30日經四川省漢源縣大渡河邊休整後,終於(yu) 在4月5日中午1點抵達若爾蓋濕地。

  伍和啟還記得,“V021”放飛那天,是2021年3月18日。“這是它佩戴的衛星追蹤標簽留存的記錄。”伍和啟說,開頭的V代表成功,希望它能成功回歸野外、順利實現遷徙,021是一個(ge) 編號。

  伍和啟說,“V021”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團隊在雲(yun) 南會(hui) 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用衛星追蹤標簽技術監測的第一隻黑頸鶴。據介紹,如今衛星追蹤標簽更輕便,數據收集的內(nei) 容也更全麵,從(cong) 最初隻有黑頸鶴軌跡的經緯度,到如今黑頸鶴活動的高度、飛行速度、周圍溫度等都能全麵收集。

  伍和啟介紹,隨著衛星追蹤標簽技術在黑頸鶴監測中的運用,團隊可以更精準掌握黑頸鶴的活動範圍、遷徙路線,從(cong) 而更好地開展有針對性的保護。

  2004年開始對黑頸鶴開展衛星追蹤標簽技術監測以來,伍和啟所在的團隊已經積累了上百隻鳥類追蹤的數據,其中黑頸鶴有10多隻。監測顯示,在我國,黑頸鶴主要有東(dong) 部、中部、西部三大越冬種群,東(dong) 部越冬種群主要在雲(yun) 貴高原與(yu) 四川、甘肅、青海之間遷徙,中部越冬種群在雲(yun) 南納帕海、碧塔海與(yu) 鄰近的四川稻城等高海拔地區遷徙,種群數量最大的西部種群在雅魯藏布江峽穀、拉薩等處與(yu)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間遷徙。目前,“V021”在東(dong) 部遷徙路線上。

  “V021”是隻亞(ya) 成體(ti) ,其遷徙需求不夠強烈。與(yu) 成年個(ge) 體(ti) 迅速抵達繁殖地不同,該亞(ya) 成體(ti) 一路走走停停。“在夏季,成熟個(ge) 體(ti) 為(wei) 了繁殖、照顧幼鳥,活動範圍較小,亞(ya) 成體(ti) 活動範圍則大得多,這可能也是它探索和學習(xi) 的過程。”伍和啟分析。

  “衛星追蹤結果表明,雲(yun) 南昭通大山包是黑頸鶴東(dong) 部越冬種群非常重要的中轉站,部分黑頸鶴南遷時,會(hui) 先抵達大山包休整,再遷到貴州草海、雲(yun) 南會(hui) 澤等地,這也強化和印證了東(dong) 部黑頸鶴保護網絡的有效性。”伍和啟說,衛星追蹤標簽技術的應用,也提出了新問題,“東(dong) 部種群和中部、西部種群間有沒有相互交流?佩戴衛星追蹤標簽的黑頸鶴畢竟是少數,要回答這一問題,還需要基因測序等其他技術分析。”

  棲息

  時間:2022年4月

  地點:青海年保玉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今年4月19日,“V021”已在黑頸鶴東(dong) 部種群的主要度夏地四川若爾蓋濕地度過了十幾天的時間。此時的青海年保玉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碧藍色的湖麵水平如鏡,四周黃色的野草漸漸返綠,北遷的黑頸鶴陸續來到這裏——一年前,“V021”也曾在這裏逗留了一個(ge) 多月時間。

  “這是監測‘V021’得到的一個(ge) 新發現,以前我們(men) 並不知道東(dong) 部種群的黑頸鶴會(hui) 去年保玉則。”伍和啟說。

  年保玉則是青海省黑頸鶴重要的繁殖地和棲息地。為(wei) 進一步保護年保玉則的水源和草場地,2018年4月,年保玉則景區因在自然保護地違規開發旅遊被正式關(guan) 停,且無限期停止對外開放。幾年來,當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湖水變得更清澈,植被恢複明顯,在這裏繁殖的黑頸鶴的數量也不斷增加。

  “年保玉則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或許也是‘V021’選擇在此生活一個(ge) 多月的原因。”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青海省動物學會(hui) 理事長張同作說。

  近年來,隨著青海持續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與(yu) 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保護與(yu) 建設等,當地生態環境整體(ti) 向好,黑頸鶴種群數量增加。“但同時,黑頸鶴生存依舊麵臨(lin) 威脅,如何協調好保護與(yu) 發展的關(guan) 係、解決(jue) 好相關(guan) 科研基礎薄弱等問題,都是在黑頸鶴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中必須思考的問題。”張同作說。

  守護

  時間: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

  地點: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1年11月初,一場寒潮加速了“V021”南返的進程。這次,它來到了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冬日的烏(wu) 蒙山區,野外食物也不太豐(feng) 富,倒是閑置農(nong) 田裏農(nong) 民漏收的土豆等成為(wei) 黑頸鶴的糧食。春天到來,農(nong) 民開始陸續下地播種,有些黑頸鶴也會(hui) 去田裏取食作物種子。

  “有村民反映,黑頸鶴把剛種下的糧食給刨了。”草海巡護大隊副大隊長劉廣惠介紹,春耕備耕時,這種情況較多。他們(men) 一邊向村民解釋,一邊建議紮點稻草人作警示。“巡護員還會(hui) 通過建設食物源地、在遷徙前補充食物等方式,減少黑頸鶴對農(nong) 作物的取食。”劉廣惠說,目前,草海管理委員會(hui) 正在籌劃製定野生動物肇事補償(chang) 辦法。

  伍和啟介紹,保護黑頸鶴已成為(wei) 黑頸鶴分布區所有人的共識,不少地區探索的生態觀鳥遊,也有望在不打擾黑頸鶴的同時,為(wei) 兼顧保護和發展做一些嚐試。

  “黑頸鶴一到草海,就有不少遊客前來觀賞,一年下來有好幾萬(wan) 人。或許‘V021’就曾出現在某位遊客的相機中。”劉廣惠說,觀鳥可以,但得守規矩,“不能靠得太近,更不能故意驚嚇。”

  今年,“V021”是否還會(hui) 前往年保玉則?顯然,它需要更多探索,盡可能熟悉野外環境,掌握野外生存技能。之後,它或許還將繁殖後代、為(wei) 黑頸鶴種群擴大做貢獻——但可以確定的是,它是幸運的,因為(wei) ,除了它自己的探索,從(cong) 保護區工作人員到科研人員,正在探索更多方式、更高質量的保護,讓它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順利成長。

  延伸閱讀

  問題一:春季,候鳥如何遷徙?

  在我國,春季候鳥遷徙時間為(wei) 3月至5月初,特點是個(ge) 體(ti) 集群大、遷飛速度快、停歇時間短。

  從(cong) 候鳥類群看:猛禽春季北遷時間為(wei) 3月中旬至5月底,雁鴨類春季北遷時間為(wei) 3月中旬至5月底,鴴鷸類春季北遷時間為(wei) 3月底至5月底,鷺類春季北遷時間為(wei) 3月中旬至4月上旬。進入5月,候鳥遷徙接近尾聲,大量鳥類開始進入繁殖期。

  問題二:候鳥保護,主要有哪些技術支撐?

  一是利用彩色標記、衛星跟蹤等方法對候鳥的遷徙過程進行追蹤。這可以掌握部分重要候鳥的遷徙路線,發現候鳥的重要停歇地點及活動規律,為(wei) 確保候鳥的遷徙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撐。

  二是應用無人機等遠程監控、自動監測、大數據分析等高科技技術裝備,消除監測盲區,提高監測巡護效率。

  (本報記者 寇江澤采訪整理)

  統籌策劃:陳 娟 程 晨 申 茜 張文豪 何宇澈

  版式設計:張芳曼

  數據來源: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