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人怎麽“吃”有了新指南 一老一小,營養先行

發布時間:2022-05-06 11:0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人怎麽(me) “吃”有了新指南(健康直通車(第88站))

  今年3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的農(nong) 業(ye) 界、社會(hui) 福利和社會(hui) 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hui) 時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cong) 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zhong) 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chan) 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大食物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確保民眾(zhong) 吃得安全健康、營養(yang) 均衡。那麽(me) ,吃什麽(me) 更營養(yang) ?怎麽(me) 吃更健康?時隔6年,被譽為(wei) 中國人膳食寶典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近日再次更新,怎麽(me) “吃”的問題有了新指南。

  自1989年首次發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以來,中國先後於(yu) 1997年、2007年、2016年進行了三次修訂發布。近日,中國營養(yang) 學會(hui) 正式發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簡稱《指南》)。這份《指南》由中國營養(yang) 學會(hui) 組織近百位專(zhuan) 家曆時近3年修訂完成,適用於(yu) 2歲及以上的健康人群,將對指導居民通過平衡膳食改善營養(yang) 健康狀況、預防慢性病發揮積極作用。

  平衡膳食,免疫基石

  “決(jue) 定一個(ge) 人的健康素質強弱有3個(ge) 條件:遺傳(chuan) 、營養(yang) 攝入、後天的學習(xi) 或訓練,包括體(ti) 育鍛煉等。遺傳(chuan) 在短期內(nei) 很難改變,但是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膳食模式的改變、身體(ti) 活動的改變,對我們(men) 的身體(ti) 狀況有非常大的影響。”中國營養(yang) 學會(hui) 理事長、膳食指南修訂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主任楊月欣教授指出,加強基本營養(yang) ,對於(yu) 提高免疫力有著重要作用。

  每一次膳食指南的製定,都是根據營養(yang) 科學原則和我國居民飲食的新問題、新特點而給出的針對性指導。此次《指南》將2016版的6條“核心推薦”修訂為(wei) 8條“膳食準則”。其中,“食物多樣,穀類為(wei) 主”被調整為(wei) “食物多樣,合理搭配”。

  “平衡膳食是保障人體(ti) 營養(yang) 和健康的基本原則,食物多樣是平衡膳食的基礎,合理搭配是平衡膳食的保障。”中國營養(yang) 學會(hui) 副理事長、膳食指南修訂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副主任楊曉光指出,平衡膳食應做到食物多樣,平均每天應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攝入25種以上食物,隻有食物多樣才能做到合理搭配。平衡膳食模式下,碳水化合物約為(wei) 人體(ti) 提供50%—60%的能量、蛋白質提供10%—15%的能量、脂肪提供20%—30%的能量。

  將“食物多樣,穀類為(wei) 主”修改為(wei) “食物多樣,合理搭配”,是否意味著不再堅持穀類為(wei) 主?“不是。穀物為(wei) 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此次修改更加強調膳食模式的整體(ti) 性作用,突出合理搭配的重要性。”楊月欣說。

  當前很多人對碳水化合物比較抵觸,這到底對不對呢?國內(nei) 外研究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過高和過低都不利於(yu) 人體(ti) 健康,碳水化合物能量供比為(wei) 50%—60%時達到最好的平衡。因此,《指南》提倡多攝入全穀物。

  為(wei) 什麽(me) 特別強調多吃全穀物?“因為(wei) 我們(men) 目前的飲食中,精製穀物吃得太多了,這樣會(hui) 直接導致肥胖、糖尿病發病風險的增加。”中國營養(yang) 學會(hui) 副理事長、膳食指南修訂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副主任常翠青指出,全穀物食物是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等的重要來源,在預防慢性病、促進人體(ti) 健康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顯示,全穀物對於(yu) 調節腸道菌群也有益處,因此提倡適當多吃全穀物食物。

  “平衡膳食是提高免疫力的根本。”楊月欣強調,人體(ti) 內(nei) 無數個(ge) 細胞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包括免疫係統中的細胞,所有細胞都需要充足和合理的營養(yang) 才能達到最佳功能,均衡營養(yang) 是人體(ti) 免疫力保持活力的根本。國內(nei) 外研究還表明,遵循平衡膳食模式可以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直腸癌、2型糖尿病等的發病風險。

  兩(liang) 大準則,新增亮點

  與(yu) 2016版膳食指南相比,《指南》新增了“規律進餐,足量飲水”“會(hui) 烹會(hui) 選,會(hui) 看標簽”兩(liang) 條準則。

  “之所以增加‘規律進餐’,是因為(wei) 規律進餐人數占比逐年下降,我們(men) 對此必須提高警惕。”楊月欣提醒,進餐不規律可能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的發生風險。

  中國健康與(yu) 營養(yang) 調查的數據顯示,2000—2018年,我國2歲以上居民中,每日三餐規律的人群比例從(cong) 2000年的84.3%下降到2018年的80.4%。《指南》提醒,規律進餐需要做到一日三餐、定時定量、飲食有度,應做到每天吃早餐,根據作息時間、勞動強度等進行適當調整。

  “飲水主要針對成年人,輕體(ti) 力活動的男性、女性每天分別要喝水1700毫升和1500毫升。”楊月欣介紹。調查顯示,我國約2/3的居民飲水不足。飲水不足會(hui) 降低機體(ti) 的活動能力和認知能力,還會(hui) 增加泌尿係統疾病等風險。因此,《指南》提倡足量飲水、主動喝水、少量多次,同時推薦喝白開水或茶水,少喝或者不喝含糖飲料。

  “要主動飲水,不能渴了再喝,出現口渴已經是身體(ti) 明顯缺水的信號。”楊月欣表示,每個(ge) 人都應該學會(hui) 判斷自己是否缺水,可以通過排尿量、尿液顏色等幫助判斷。水分攝入充足時,正常的尿液顏色為(wei) 透明黃色或淺黃色,當尿液顏色加深,提示機體(ti) 可能攝入水分較少,應及時補充水分。

  “會(hui) 烹會(hui) 選,會(hui) 看標簽”提倡在生命各個(ge) 階段都應該做好健康飲食規劃。

  “如今,在外就餐和選購外賣成品菜肴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men) 的生活中。這次提出‘會(hui) 烹會(hui) 選,會(hui) 看標簽’準則,一方麵倡議大家減少外出就餐的次數,做到合理飲食,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麵,更希望把大家動員起來,回家做飯,合理選購食物,體(ti) 會(hui) 烹飪的樂(le) 趣,促進家庭幸福。”楊月欣介紹,要了解各類食物的營養(yang) 特點,挑選新鮮的、營養(yang) 密度高的食物,學會(hui) 閱讀食品標簽,通過比較食品營養(yang) 標簽,選購較健康的包裝食品,“希望每個(ge) 人都在家庭踐行平衡膳食,認真規劃一日三餐,更好地減鹽、減油、減糖,做到均衡營養(yang) ,促進身體(ti) 健康。在外點餐時,也要主動提出營養(yang) 健康訴求,比如要求淡一點,要全穀物食物、少油炸食物,營造全民健康環境。”

  一老一小,營養(yang) 先行

  為(wei) 了對特殊人群的特別問題給予指導,《指南》還特別製定了孕婦、乳母、嬰幼兒(er) 等9個(ge) 人群的膳食指南。楊月欣提醒,在9個(ge) 特定人群中,要特別注重高齡老年人和嬰幼兒(er) 這“一老一小”群體(ti) 的膳食營養(yang) 。

  隨著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比例逐漸增加。多數高齡老年人身體(ti) 各個(ge) 係統功能顯著衰退,常患多種慢性病,需要更加專(zhuan) 業(ye) 、精細和個(ge) 體(ti) 化的膳食指導。

  針對“一老”人群,《指南》指出,高齡老年人要注重食物多樣,鼓勵多種方式進食。在食物的選擇上多選擇質地細軟、能量和營養(yang) 密度高的食物。多吃魚禽肉蛋奶和豆,適量蔬菜配水果。要經常監測體(ti) 重,進行營養(yang) 評估和膳食指導。

  民間有“有錢難買(mai) 老來瘦”的說法,許多老年人對此也非常認可,認為(wei) 瘦才代表身體(ti) 健康。然而,科學研究表明這種觀點並不正確。楊月欣介紹,國內(nei) 外多項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身體(ti) 過瘦會(hui) 導致抵抗力降低、增加死亡風險。而且,老年人體(ti) 重是否正常的體(ti) 質指數(BMI)判斷界值與(yu) 中青年人也不盡相同,專(zhuan) 家學者目前形成的基本共識是老年人的體(ti) 重不宜過低,其BMI在20.0—26.9更為(wei) 適宜。

  “老年人要經常監測體(ti) 重。體(ti) 重過低或BMI小於(yu) 20時,就應該引起特別注意,要做醫學營養(yang) 評估,分析體(ti) 重丟(diu) 失是由什麽(me) 原因造成的,要評估是否存在虛弱和營養(yang) 不良。”楊月欣說,進入老年期後無論過胖還是過瘦,都不應采取極端措施讓體(ti) 重在短時間內(nei) 產(chan) 生大幅度變化。

  專(zhuan) 家提醒,除了老年人,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兒(er) 童,其BMI的判斷也不能運用成年人的判斷標準。生長發育階段的兒(er) 童,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性別進行判斷。

  針對“一小”人群,《指南》指出,母乳喂養(yang) 是嬰兒(er) 出生後最佳喂養(yang) 方式,應堅持6月齡內(nei) 純母乳喂養(yang) ,嬰兒(er) 滿6月齡起必須添加輔食,從(cong) 富含鐵的泥糊狀食物開始,並堅持母乳喂養(yang) 到2歲或以上。

  “純母乳喂養(yang) 到嬰兒(er) 出生後6個(ge) 月,這點是我們(men) 反複強調的。這一版《指南》用更加堅定的語言表達了母乳喂養(yang) 嬰幼兒(er) 的重要性。”楊月欣表示,母乳喂養(yang) 不但可以降低嬰兒(er) 感染性疾病及過敏性疾病風險,也有助於(yu) 降低成年後患慢性病的風險。建議生後1小時內(nei) 開奶,重視盡早吸吮、提倡回應式喂養(yang) 、適當補充維生素D,一旦有任何動搖母乳喂養(yang) 的想法和舉(ju) 動,都必須谘詢醫生或其他專(zhuan) 業(ye) 人員,由他們(men) 幫助作出決(jue) 定。

  王美華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