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靚景明居社區書記王鳳: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

發布時間:2022-05-09 10:54:00來源: 新京報

  靚景明居社區書(shu) 記王鳳:孩子們(men) 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

  5月7日,通州區楊莊街道靚景明居社區解封。

  “大家臉上有笑容了,孩子們(men) 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靚景明居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王鳳介紹社區封控11天,大家並沒有消沉,凝心聚力守護家園。

  一起並肩戰鬥後,王鳳說社區居民對居委會(hui) 有了新的認識,關(guan) 係也更親(qin) 近了,“他們(men) 在走近我們(men) 、了解我們(men) ,我們(men) 也被他們(men) 感動著。”從(cong) 事社工12年來,王鳳說社工群體(ti) 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guan) 注、理解和認可,而這,也正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一夜無眠

  4月26日傍晚,因社區有居民初篩陽性,靚景明居社區隨即進入隻進不出的封控狀態。當時,剛好碰上幼兒(er) 園放學,社區內(nei) 滯留了大量孩子、家長和老師。

  社區出現疫情時,王鳳請了病假正在醫院看病,聽到消息後,她立刻收拾東(dong) 西趕了回來。

  “除了滯留在小區的幼兒(er) 園孩子、家長,還有很多裝修工人、快遞人員,以及帶孩子來小區遛彎、遛狗的人。”王鳳介紹說,當天一共有416人滯留,他們(men) 雖然不是本小區居民,但居委會(hui) 同樣有責任把他們(men) 安置好。

  幼兒(er) 園安置一部分人員後,王鳳把其他人帶到居委會(hui) ,一邊安排晚餐一邊上報商討解決(jue) 辦法,“大人還好,關(guan) 鍵是要照顧好孩子。管吃管喝我們(men) 這邊沒問題,住的問題是真解決(jue) 不了。然後,就不停地四處緊急協調,真是一個(ge) 不眠之夜。”滯留期間,居委會(hui) 工作人員找來紙筆帶著孩子們(men) 一起畫畫,盡量讓他們(men) 過得舒適、安心。之後,又緊急調配老師和醫生到現場,確保孩子們(men) 都能安然入睡。

  由於(yu) 事發突然,當天夜裏有很多家長聚集到社區門口。一些家長情緒比較激動,有要闖卡的,還有要打12345的。王鳳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去解釋、去安撫。

  按照要求,滯留人員需在社區進行一輪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結果沒問題後方可陸續離開。一直到4月27日早上,所有滯留人員全部離開社區。“完全恢複平靜是在早上7點42分,這一宿的仗可算是打完了。”王鳳說。

  沒人退縮

  一個(ge) 不眠之夜後,王鳳和居委會(hui) 工作人員沒有任何喘息時間,緊接著迎來了5天5輪核酸檢測任務。

  從(cong) 4月26日社區開始封控,包括王鳳在內(nei) 的10名社工一直住在居委會(hui) 。他們(men) 把活動室和舞蹈室臨(lin) 時改為(wei) 男、女宿舍,行軍(jun) 床不夠就用凳子拚,凳子不夠就打地鋪。

  剛封控那幾天,大家都沒時間吃飯,也吃不下,每天訂的盒飯剩下不少,“每天都在不停地說話、不停地工作,也不知道累,感覺大家全靠一股勁兒(er) 在盯著。”王鳳說。

  4月27日淩晨,社區一名產(chan) 婦有提前生產(chan) 跡象,社工周羽丹緊急聯係閉環120送醫,並與(yu) 產(chan) 婦家人一直保持聯係。當天早上,孩子順利出生。王鳳說,看到產(chan) 婦報喜的信息後,大家都莫名地激動,“我們(men) 沒耽誤這個(ge) 孩子,母子倆(lia) 都平平安安的。”

  前兩(liang) 天,產(chan) 婦家屬到居委會(hui) 送了一麵錦旗,當時,周羽丹正對著電話抹眼淚——她剛上初一的兒(er) 子一個(ge) 人在家。周羽丹是一名軍(jun) 嫂,愛人在西藏工作。因為(wei) 工作,周羽丹回不了家,居家隔離的兒(er) 子一日三餐隻能吃方便麵和外賣。後來,王鳳想辦法聯係上周羽丹所在的小區居委會(hui) ,請他們(men) 訂工作餐時幫忙多訂一份給孩子送去,總算是解決(jue) 了後顧之憂。

  疫情來臨(lin) ,居委會(hui) 工作人員沒有一個(ge) 人退縮,大家都在默默付出。社工楊然是兩(liang) 個(ge) 孩子的媽媽,老二隻有6個(ge) 月大。因為(wei) 有哺乳假,楊然4月26日下午4點半下班,並沒有趕上封控。

  “她跟我說要來時,我說,別來了,倆(lia) 孩子太小,需要有人照顧。”第二天一早,王鳳下樓,迎麵碰上了楊然。她說,那一瞬間,感覺像是看到了戰友,渾身充滿了力量,“我很心疼她,不想讓她回來。但看到她來了,我又無比欣慰。”

  不再孤單

  5月4日,靚景明居社區封控進入第9天。

  王鳳說,雖然社區被封,但大家並沒有消沉,“不能說跟平時完全一樣,但這幾天大家臉上有笑容了,孩子們(men) 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

  這一切,王鳳將其歸功於(yu) 積極配合工作的社區居民和默默奉獻的誌願者們(men) ,“我們(men) 在這個(ge) 崗位上,服務好居民是本職工作。但如果隻靠我們(men) 這10個(ge) 人,真的是承受不了。沒有他們(men) (居民和誌願者),我們(men) 可能就垮了。”

  封控後,社區誌願者隊伍第一時間響應,他們(men) 在核酸檢測、物資運送、外出就醫等環節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誌願者工作群裏,王鳳經常跟大家一起交流,看到積極建言獻策更是感動不已,“大家齊心協力,這讓我們(men) 不再感覺孤單。”王鳳說,這次留守在居委會(hui) 的社工隻有10個(ge) 人,但背後卻是默默無聞的一群人,“是他們(men) 在支撐著我們(men) 往前走,這種幸福感和安全感無以言表。”

  做社工12年,王鳳始終認為(wei) ,居民不能關(guan) 上門隻把屋裏這幾十平米當作自己的家,“打開門,整個(ge) 小區都是我們(men) 的家。”這一次,王鳳看到了大家齊心協力守護家園的熱情。

  王鳳說,之前可能很多人不太在意居委會(hui) ,也不了解居委會(hui) 。並肩戰鬥過後,大家對居委會(hui) 有了新的認識,關(guan) 係也更親(qin) 近了。這些天,不時有居民給居委會(hui) 送來牛奶、水果,很多人不留姓名放下就走。

  “在居委會(hui) 最需要幫助時,是居民們(men) 伸出了援手。他們(men) 在走近我們(men) 、了解我們(men) 。”現在,王鳳愈發感覺,社工群體(ti) 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guan) 注、理解和認可,而這,也正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新京報首席記者 孫海光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