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通運街道4個社區解除管控 堅持戴口罩、不聚集
通州區通運街道4個(ge) 社區解除管控
運河園、運河灣、芙蓉、星河社區解除臨(lin) 時管控措施;居民還需做好個(ge) 人防護,堅持戴口罩、不聚集
“八輪核酸檢測,結果均為(wei) 陰性。我們(men) 一起,守住了我們(men) 的美好家園。”5月8日淩晨,通州區通運街道運河園、運河灣、芙蓉、星河4個(ge) 社區解除臨(lin) 時管控措施。上午,一封名為(wei) “靜候繁花似錦,攜手無恙人間”的致居民感謝信在居民朋友圈刷屏。信中提示居民,“解控”不是“解防”,還需做好個(ge) 人防護,堅持戴口罩、不聚集、兩(liang) 點一線等習(xi) 慣。
4月26日,通州區京貿中心發現一名初篩陽性人員。鑒於(yu) 有多例病例在京貿中心及其附近區域有活動軌跡,4月27日,通胡大街京貿中心被定為(wei) 封控區,劃定2個(ge) 臨(lin) 時管控區,隨後京貿中心周邊多個(ge) 小區被納入臨(lin) 時管控區。
解除管控首日,記者采訪了社區居民和社區工作者,聽他們(men) 講述十餘(yu) 天來頂烈日、伴星光鏖戰疫情的故事。他們(men) 中有在手術恢複期的社區書(shu) 記,也有捧著筆記本電腦來做誌願者的年輕人。
管控當晚成立臨(lin) 時黨(dang) 支部、誌願者團隊
“今天是運河灣北區解除管控的第一天,我代表運河灣社區感謝各位居民的付出,謝謝大家!”5月8日早上8點,解除管控後的運河灣北區正在進行最新一輪的核酸檢測,運河灣社區書(shu) 記曹遠芳拿著喇叭,哽咽著向排隊等候核酸檢測的居民表達謝意,並深深地鞠了一躬。
5月7日晚上,曹遠芳等待著小區是否解除管控的最終通知。她已經連續11天晚上隻睡兩(liang) 三個(ge) 小時的覺,她也想回家好好睡一覺,陪陪家人。晚上10點,通州運河灣北區解除管控的通知下來了,曹遠芳第一時間把喜訊發送到幾個(ge) 居民微信群裏——重磅喜訊,通州運河灣北區5月8日淩晨解除管控。
曹遠芳近段時間一直緊繃的神經總算放鬆下來了,曹遠芳看著微信群裏、朋友圈裏居民們(men) 各種歡呼、感慨,還有感謝,連日來忙碌在小區裏的一幕幕像電影一樣在她的腦海中閃現。接下來,她總算能踏踏實實地睡個(ge) 安穩覺了。
4月27日晚上10點,因鄰近小區出現了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運河灣北區和周邊幾個(ge) 小區一並被劃入臨(lin) 時管控區。
此後的幾天裏,組織居民進行核酸檢測、確保物資充足、處理突發情況……事情一件接一件。曹遠芳說,小區臨(lin) 時管控的當晚,臨(lin) 時黨(dang) 支部、誌願者等隊伍就成立了,來自社區的近80名居民開始參與(yu) 到小區保障服務當中。
一位13歲的孩子獨自在家,父母因為(wei) 工作原因沒能和他一起在家,小區裏的一位誌願者每天隔著柵欄和孩子母親(qin) 交接孩子的三餐,給孩子送到家裏,臨(lin) 走的時候不忘幫孩子把垃圾帶下樓;很多年輕人,在社區直通車把新鮮的蔬菜送到小區門口的時候,他們(men) 會(hui) 接力把一袋袋蔬菜運進小區。
社區工作人員在臨(lin) 時辦公地點繼續服務
裴春研的聲音不大,還有點嘶啞。她是芙蓉社區書(shu) 記,去年10月做了甲狀腺結節手術,醫生讓她靜養(yang) 8至10個(ge) 月,恢複期內(nei) 少說話或者不說話。不承想,半年後的疫情讓她再次回到“說個(ge) 不停”的狀態,“有時候還得拿著喇叭說”。
芙蓉社區的百合灣小區與(yu) 京貿中心僅(jin) 隔著三米寬的小馬路,居民中有在京貿中心上班的、有帶著孩子去學習(xi) 的、還有常去健身的。4月26日,京貿中心發現一名初篩陽性人員,27日晚,百合灣小區被劃入臨(lin) 時管控區。
事發突然,芙蓉社區的辦公場所也位於(yu) 封控區。“沒有辦公場地、辦公人員緊缺,連筆和本都得臨(lin) 時去找。”麵對眼前重重困難,做事兒(er) 利落的裴春研帶著7位社區工作人員在百合灣小區租房作為(wei) 臨(lin) 時辦公地方,繼續為(wei) 小區中的2000戶、3200多位居民提供服務。
被告知臨(lin) 時管控,個(ge) 別居民情緒激動。一位居民問社區,到底何時可以解除管控。裴春研耐心解釋稱還沒有接到通知,有消息第一時間通知大家。居民火氣不小,接連發問“我有知情權,你們(men) 什麽(me) 都不知道,你們(men) 是幹嗎的”。今年已經53歲的裴春研在社區工作了17年,她說,遇到這種情況隻能自己消化,並跟大家耐心解釋,做好安撫工作。
臨(lin) 時管控區內(nei) 工作繁雜瑣碎,除了組織居民按時做核酸,社區人員還有很多特殊情況要處理,有的居民需要按時接種疫苗、有的需要拆線,有的需要買(mai) 藥,8名工作人員忙得團團轉。一些居民看到社區晚上11點還亮著的燈,便在微信群裏不再抱怨,而是支持和幫助社區開展工作。
小區有2400多位居民健康寶彈窗,在解除管控之前,這些彈窗也急需解除。裴春研記得在一個(ge) 下著雨的早晨,她和社區臨(lin) 時黨(dang) 支部的工作人員舉(ju) 著傘(san) 圍成一個(ge) 圈兒(er) ,開了一個(ge) 分工會(hui) ,招募誌願者、協助上門做核酸、發承諾書(shu) 等工作,細化到個(ge) 人。“我的聲音很快被嘈雜的雨聲淹沒了,我拿著擴音喇叭說。”
為(wei) 解決(jue) 彈窗問題,社區需要自備電腦的誌願者幫忙,27歲的章夢傑馬上抱著筆記本電腦來了。就在前幾天,他還參與(yu) 過社區售菜的服務。章夢傑說他的工作是將居民的信息錄入係統中,檢查相關(guan) 信息和姓名是否吻合。如果存在居民大意填錯信息的情況,請社區工作人員和對方核實。“我認認真真地錄入了4個(ge) 小時,能為(wei) 鄰居們(men) 順利出小區幫上一點小忙,我覺得挺開心。”
合理分組分工 誌願者隊伍高效運行
4月27日晚接到管控通知後,在星河社區物管會(hui) 一名成員牽頭下,星河社區連夜組織成立誌願者隊伍。到了管控第二天,社區內(nei) 的誌願者隊伍已經達到100人左右。他們(men) 來自各個(ge) 行業(ye) 和不同年齡段,有的是機關(guan) 幹部、教師,有的是醫生、退休老黨(dang) 員。
星河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唐建介紹,誌願者隊伍分為(wei) 核酸組、快遞組等5個(ge) 組,每個(ge) 組選出1個(ge) 組長,形成了誌願工作的“自運轉”。“在每一輪的核酸采樣工作中,我隻需要跟組長開會(hui) ,然後由組長調配人員和物資。”
北京12個(ge) 區域從(cong) 5月3日開始連續三天開展三輪核酸篩查。星河社區BOBO自由城管控區內(nei) 約有居民4500人,在社區誌願者的協助下,小區在3小時內(nei) 快速完成了核酸檢測工作。唐建介紹,高效完成任務的背後是誌願工作的合理分組及分工。小區一共有5個(ge) 核酸檢測采樣點,每個(ge) 采樣點的誌願者都在15人以上,其中2人負責居民身份的登記,2人負責掃碼,5人維護排隊的秩序,剩下的誌願者通知居民下樓。在每組誌願者中,登記和掃碼環節需要近距離接觸居民的誌願者穿白色防護服,其他誌願者則穿藍色防護服。
負責快遞收取的誌願者隊伍被分成了消殺、轉運和分發三個(ge) 小組,做到小區外集中消殺,社區內(nei) 實現“圍合”管理。唐建介紹,小區的快遞包裹先集中在社區西門外,由快遞員進行分揀,誌願者完成對快件的消殺後,運輸組誌願者將快遞集中在小區西門內(nei) 廣場,兩(liang) 棟樓的快遞形成小“圍合”,然後再由專(zhuan) 門負責的誌願者分發給居民。
疫情期間,臨(lin) 時管控區內(nei) 的居民可以辦理出入證,外出就醫。但對於(yu) 外傷(shang) 患者來說,就醫過程難免更為(wei) 困難。在10天的管控期內(nei) ,社區內(nei) 的醫生誌願者們(men) 極大地緩解了醫療資源的緊缺,也方便了社區居民。居住在星河社區的於(yu) 振山是潞河醫院的一名退休返聘醫生,他作為(wei) 社區誌願者,管控期間經常為(wei) 小區居民換藥。
解除管控首日,BOBO自由城小區的四個(ge) 門中,隻有正門西門可以通行。“由於(yu) 小區周圍的風險點位比較多,我們(men) 考慮後續招募誌願者,蹲守每一個(ge) 門,然後才能陸續開放。”唐建介紹。
唐建提醒,近期社區居民應該盡量減少出門,需要上班的,活動範圍盡量保持“兩(liang) 點一線”。一旦出現發熱、幹咳、咳痰、咽痛、乏力、腹瀉、味覺異常等不適症狀,立即向社區居委會(hui) 谘詢。
新京報記者 張璐 胡閑鶴 曹晶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