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苗寨學生用民族技藝自製校服 義賣作品收獲價值
【解說】位於(yu) 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的黃古村,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苗族刺繡、紡織、紮染等各項技藝保存完好,民族文化豐(feng) 富。長期以來,當地黃古小學把民族文化充分結合到興(xing) 趣教學和學習(xi) 生活中,學生們(men) 通過自製藍靛染民族校服,組織圍巾義(yi) 賣,收獲民族技藝和創作價(jia) 值。
【解說】近日,記者走進黃古小學,藍白色相間的絲(si) 巾披滿學校二層吊腳樓長廊,布麵如海浪般隨風翻動,學生們(men) 身著靛藍色的民族校服,在校園裏玩耍。
【解說】植物提取出來的藍色不僅(jin) 僅(jin) 用於(yu) 當地苗族美食姊妹飯上,現在廣泛運用在學生自製的校服和圍巾中。在學校的“苗族技藝傳(chuan) 授室”,民族課老師萬(wan) 秀英正在給學生們(men) 演示染布的製作,現場,她在染缸裏上撈或下放成衣、布料進行染色,而她精心“養(yang) 育”的幾大缸顏料裏,呈現出土黃水、墨綠絲(si) 、藍色泡,幾番操作,一條藍色的布料就展現出來。
【現場聲】藍靛染技藝傳(chuan) 習(xi) 師 萬(wan) 秀英
如果它(顏料)沒有一種(褐)綠色在裏麵,一條條的綠絲(si) 在裏麵,就是死的,有活的它才能上色,如果沒有活的,它就上不了色了,它是有生命的。
【解說】為(wei) 了養(yang) 活藍靛染活菌群,萬(wan) 秀英每天不僅(jin) 要給每個(ge) 染缸增加一斤藍靛泥,還要加入一斤米酒,以此來讓每個(ge) 年級的學生都能學習(xi) 到染色,通過近一年的興(xing) 趣課程,學生們(men) 學會(hui) 了藍靛染,穿上了他們(men) 自染的校服。
【同期聲】貴州省施秉縣黃古小學學生 邰秀梅
這個(ge) 過程就是拿白色的衣服放進缸裏麵泡起,然後再拿出來,然後再讓水(濾)掉一些,再拿去曬,曬幹了就可以穿了。現在我們(men) 的校服都是我們(men) 自己做的。
【解說】如今,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men) 學習(xi) 的圍巾紮染技術也收獲到了相應的價(jia) 值反饋。2022年,在浙江臨(lin) 安錦城四中同學的聯誼下,黃古小學共義(yi) 賣出80條圍巾,換到了60個(ge) 學習(xi) 台燈,同時,通過社會(hui) 愛心人士的采購,學生們(men) 也換到了漱口杯、毛巾等生活用品。
【同期聲】貴州省施秉縣黃古小學學生 潘雨秋晨
老師教我們(men) 染色,我們(men) 拿這些圍巾去換(床上)三件套(等生活用品),我們(men) 感覺很有成就感,我們(men) 感覺手工做的這些東(dong) 西很有價(jia) 值。
楊健 王藝偉(wei) 袁超貴州黔東(dong) 南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