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千年:觸摸草原的青銅記憶
【解說】5月18日,距今兩(liang) 三千年的晉蒙兩(liang) 地青銅器在山西青銅博物館展出,400餘(yu) 件青銅器為(wei) 民眾(zhong) 勾勒出一幅草原民族遷徙、戰爭(zheng) 、交往、融合的圖景,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曆史發展進程。
【同期】山西青銅博物館副館長 張銳
此次展覽的名稱叫做“蒼穹之下——鄂爾多斯青銅文化展”,我們(men) 這次是由山西博物院、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內(nei) 蒙古博物院、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還有內(nei) 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館五家博物館聯合推出,共展出展品400餘(yu) 件。通過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展示出北方遊牧草原民族和中原文化相互遷徙、戰爭(zheng) ,還有融合的發展曆程。
【解說】本次展覽分為(wei) “質樸奔放的青銅世界”“意趣天成的青銅藝術”“多元一體(ti) 的文明傳(chuan) 承”等三個(ge) 單元,展示了兵器、生產(chan) 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車馬器等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藝術風格和製作技藝,旨在探究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在中華文明的形成和演進中產(chan) 生的深遠影響。
【同期】山西青銅博物館副館長 張銳
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曆史始於(yu) 商代,鼎盛於(yu) 春秋時期,然後一直延續到漢代,它是這麽(me) 一個(ge) 時間流程。然後在這個(ge) 期間,在春秋時期,代表的民族就是以狄和匈奴為(wei) 主的遊牧民族。所以當時他們(men) ,在跟西漢他們(men) 打交道的時候,更多地在西麵和我們(men) 中原進行一些文明的碰撞和交融。
【解說】一件出土於(yu) 山西省石樓縣後蘭(lan) 家溝村的“蛇首匕”與(yu) 內(nei) 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館藏的青銅匕如出一轍,反映出當時山西境內(nei) 民族和文化交流融合的盛況。
【同期】山西青銅博物館工作人員 薛萍
我們(men) 現在看到的這些器物,名稱叫做“蛇首匕”,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曆史了。匕首的匕,但是它不是兵器,是一件生活用具,功能相當於(yu) 我們(men) 現在所用的刀或者叉,它最大的特征是它的柄部裝飾比較精美。通常裝飾有動物裝飾,像龍首、蛇首、鹿首,這件器物裝飾的是蛇首,非常形象,它的舌部是可以活動的。
【解說】牛、羊、虎等各類草原動物,是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常見的創作元素,隨著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原地區十二生肖觀的形成。相比於(yu) 中原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物,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以實用工具為(wei) 主。
【同期】山西青銅博物館副館長 張銳
北方遊牧民族的青銅器,它主要是以實用工具為(wei) 主,它的一些器物器型,是便於(yu) 作戰,或者是生活時候使用,而我們(men) 古代中原的一些青銅器,它的特質就是禮製方麵的相對多,比如說一些鼎、簋。
【解說】據悉,該展覽展期至2022年8月21日。
張立程 山西太原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