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考古新成果將中國高溫黑釉技術史至少提早1000年
中新社武漢5月20日電 (梁婷 陶洋 梁剛)記者20日從(cong)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由該院與(yu)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崔劍鋒教授團隊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屈家嶺遺址發現了國內(nei) 已知最早的高溫黑釉陶。此項考古成果表明,屈家嶺先民已經掌握高超的陶器燒造技術,這一發現將中國高溫黑釉技術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位於(yu) 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屈嶺村和京山市雁門口鎮高墩村,地處大洪山南麓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100年至4500年,陶器普遍使用快輪製作技術,多泥質黑、灰陶,流行弦紋、鏤孔等裝飾。
該遺址出土的一批精美的黑彩陶,又稱黑衣蛋殼陶,其胎僅(jin) 厚0.1厘米至0.2厘米,是目前中國發現的較早使用快輪拉坯製作的陶器之一。研究團隊通過顯微觀察、成分分析、掃描電鏡能譜等技術手段分析,結果表明其黑彩(衣)工藝與(yu) 新石器時期其他文化彩陶的黑彩完全不同。
據崔劍鋒介紹,新石器時期彩陶的黑彩絕大部分都是使用一類既含鐵也含錳的礦物原料,其顏色由鐵、錳元素混合著色形成,表麵並未玻璃化,仍然較粗糙、吸水、無光澤,而此次發現的蛋殼陶的黑色表麵層光澤感非常強,極具玻璃質感,已經燒成了黑釉。
聯合研究團隊通過比較分析認為(wei) ,這類“黑釉”陶與(yu)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黑繪陶燒成工藝非常類似,均采用“氧化一還原一氧化”三個(ge) 階段的燒成工藝。蛋殼黑釉陶的黑色釉中基本不含錳,為(wei) 鐵離子單獨呈色,且其表麵己經完全呈現玻璃態,呈色原理與(yu) 後世的黑釉瓷器的黑釉完全一致,形成了中國最早的高溫黑釉陶。
崔劍鋒介紹,目前所知最早的高溫黑釉為(wei) 浮濱文化的黑釉陶(原始瓷),時代約為(wei) 距今3500年左右,屈家嶺文化這類蛋殼陶將中國高溫黑釉技術至少推前了1000年。同時,這一發現不僅(jin) 讓人們(men) 對屈家嶺先民製陶工藝水平有了新認識,對進行高溫黑釉技術的溯源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yi)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