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唐代皇家香料啥配方?
新華社西安5月19日電(記者楊一苗、張思潔)近期,我國科研人員對陝西省寶雞市法門寺地宮中唐代皇家器物裏的香料進行了分析研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其為(wei) 欖香、沉香、乳香等香料,這些香料多產(chan) 自域外,此項研究也以實物證實了唐代時我國已有將多種香料混合製作和香的技術。
這項研究由故宮博物院、中國科學院大學與(yu) 法門寺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共同開展,研究人員對法門寺地宮出土的3類香料樣品開展了綜合分析與(yu) 研究。
據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館員任萌介紹,研究中的香料樣品均發現於(yu) 法門寺地宮後室。其中,1號樣品為(wei) 黃色塊狀,取自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是唐懿宗供奉的舍利容器——八重寶函之第七重;2號樣品呈植物根幹狀,取自智慧輪壼門座盝頂銀函;3號樣品為(wei) 棕褐色粉末,取自鎏金雙鴻紋海棠形銀盒。
通過研究分析表明,1號樣品黃色香料為(wei) 橄欖科橄欖屬植物所產(chan) 的欖香脂,多見於(yu) 東(dong) 南亞(ya) 諸國及我國東(dong) 南部地區。任萌說,唐代古籍中很少有關(guan) 於(yu) “欖香”的記載,這也是我國目前首次發現唐代欖香脂的實物證據。2號樣品為(wei) 沉香,3號樣品中同時檢測出木質素、沉香的特征標記物及乳香的特征標記物,可見其是將沉香木與(yu) 乳香磨成粉後混合製成,這是目前我國古代和香較早的物證。
任萌說,乳香是橄欖科乳香屬植物樹脂,主要分布於(yu) 紅海沿岸、阿拉伯半島及印度等地,本研究表明乳香及其製品在唐代已輸入長安。
此項研究首次揭示了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唐代和香的主要原料為(wei) 沉香與(yu) 乳香,這兩(liang) 種香料的組合也成為(wei) 後世和香的基礎。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楊益民說,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香料多產(chan) 自域外,經陸上或海上絲(si) 綢之路運抵古都長安及東(dong) 都洛陽,並由帝王、高僧等將其獻於(yu) 地宮,用於(yu) 供養(yang) 舍利,是這一時期絲(si) 綢之路暢通、香料貿易繁榮的曆史見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