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年人共享便利數字生活
讓老年人共享便利數字生活
“當前,我國網絡規模全球領先,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移動寬帶和光纖網絡,建成5G基站近160萬(wan) 個(ge) ,成為(wei) 全球首個(ge) 基於(yu) 獨立組網模式建設5G網絡的國家。”在5月17日舉(ju) 行的2022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hui) 日大會(hui) 開幕式上,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雲(yun) 明說。
近年來,我國信息通信業(ye)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技術產(chan) 業(ye) 成熟壯大,創新應用廣泛深入,數字惠民水平也不斷提升,尤其是在適老化方麵改革成效顯著。今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hui) 日的主題是“麵向老年人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數字技術”,多位專(zhuan) 家和企業(ye) 代表表示,要繼續提升數字惠民水平,助力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群體(ti) 共享便利數字生活。
數字基建有速度
數字惠民首先要有網絡基礎。張雲(yun) 明介紹,我國固定寬帶由百兆邁向千兆,光纖用戶占比由2012年的不到10%提升至2021年的94.3%,網絡架構持續優(you) 化,打造了“全方位、立體(ti) 化”的網絡布局,網絡質量達到甚至優(you) 於(yu) 歐美發達國家水平。網絡能力演進升級。截至今年3月,我國IPv6活躍用戶數占全部網民數的63.01%,已申請的IPv6地址資源位居世界第一位。雲(yun) 網協同、數網融合持續演進,算力、算法、數據協同的一體(ti) 化數字基礎設施體(ti) 係加快構建。
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成為(wei) 全球5G用戶最多的國家。據華為(wei) 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蔣亞(ya) 非介紹,截至3月底,我國已經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近156萬(wan) 個(ge) 。此外,還擁有1萬(wan) 多個(ge) 5G企業(ye) 端創新項目,250多個(ge) 工業(ye) 模組和終端。
“5G商用以來,中國鐵塔累計承建5G基站超過139萬(wan) 個(ge) ,其中97%實現共享。現在每天仍以2600座基站的建成交付速度在加快推進,我國5G基站建設數量占全球60%以上。網絡基礎不斷夯實,不僅(jin) 助力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也讓數字經濟發展成果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中國鐵塔副總經理張權說。
技術產(chan) 業(ye) 更加成熟壯大。5G芯片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與(yu) 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持續縮小,我國企業(ye) 聲明的5G標準必要專(zhuan) 利數量保持世界領先。產(chan) 業(ye) 設備不斷完善,高性能計算、量子計算等領域湧現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等產(chan) 業(ye) 規模不斷擴大。
創新應用更加廣泛深入。生活生產(chan) 實現深度覆蓋,消費領域拓展了數字生活新空間,我國已形成全球最大、最活躍的數字服務市場。其中,電子商務銷售額全球占比從(cong) 2012年的8%提升至2021年的57%,成為(wei) 全球最大市場;工業(ye) 互聯網已應用於(yu) 45個(ge) 國民經濟大類,涵蓋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營銷服務等各個(ge) 環節,產(chan) 業(ye) 規模邁過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5G應用涵蓋交通、醫療、教育、文旅等諸多領域。
民生服務更加用心用力,數字便民實現普惠共享。近年來,我國連續組織實施了7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累計支持全國13萬(wan) 個(ge) 行政村光纖網絡建設和6萬(wan) 個(ge) 農(nong) 村4G基站建設,目前行政村通寬帶比例提升到100%,貧困地區通信難問題得到曆史性解決(jue) 。同時,科技適老化成效顯著,10餘(yu) 項適老化標準規範相繼出台,375家老年人常用的網站、APP均推出適老助老功能,基礎電信企業(ye) “老年人一鍵呼入人工客服”服務超1億(yi) 人次。
技術服務有溫度
要速度更要溫度,適老化已成為(wei) 近年來數字技術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今年的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hui) 日,3家電信運營商都發布了適老化服務舉(ju) 措。其中,中國聯通升級發布“銀齡專(zhuan) 享”服務計劃,涵蓋與(yu) 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便捷服務、溫情陪伴、智趣生活3個(ge) 主題,共10項服務舉(ju) 措。中國聯通副總經理梁寶俊介紹,目前中國聯通在全國各地營業(ye) 廳掛牌成立了2100個(ge) 智慧助老服務中心,共組織2.9萬(wan) 場銀齡公益大講堂,覆蓋人數達46萬(wan) ;65歲以上客戶撥打10010直達人工服務共計4371萬(wan) 次;助老產(chan) 品惠及225萬(wan) 老年客戶。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表示,麵向老年人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數字技術主要有兩(liang) 類,一是以手機為(wei) 代表的硬件設備,二是APP應用功能和服務。
去年6月份,《移動終端適老化技術要求》等3項團體(ti) 標準發布實施,華為(wei) 、OPPO、小米等10家企業(ye) 宣布共同參與(yu) 適老化改造工作。據了解,目前OPPO手機提供屏幕朗讀、聲音增強器等無障礙功能,可以幫助視力或聽力需要改善的老年人使用手機。OPPO還在全國53座城市舉(ju) 辦349場“O學堂”活動,通過麵對麵講授和教學,讓老年群體(ti) 快速、直觀地學習(xi) 和掌握數字化技能。
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曉慶介紹,達闥已經在上海等地為(wei) 養(yang) 老院提供一係列智能機器人,可以完成藥品配送、人員出入管理、夜間安全巡邏等工作,還能陪伴老年人聊天、唱歌、跳舞,並具有消毒、測溫等防疫相關(guan) 功能,深受老年人歡迎。
“今年一季度,首批325家網站和APP完成適老化改造,為(wei) 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提供良好的輔助。”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羅俊傑說。
據了解,抖音推出了“長輩模式”功能,解決(jue) 他們(men) 看不清、不會(hui) 用的問題;微信推出包括“關(guan) 懷模式”“長輩無憂專(zhuan) 線”等多項服務;京東(dong) 圍繞字體(ti) 、字號、顏色、行間距、對比度、圖標等重新梳理了APP,在可操作性、可理解、兼容性方麵進行全麵規範,並從(cong) 售前、售中、售後全鏈路增強適老化功能。
除了“不好用”,還要解決(jue) 適老化產(chan) 品“選擇少”的問題。記者了解到,工信部一方麵製定發布智能終端適老化標準,圍繞手機、彩電等智能終端產(chan) 品的屏幕顯示、音頻控製、遠程輔助等適老化功能,明確具體(ti) 技術要求,為(wei) 終端企業(ye) 設計和生產(chan) 提供規範指引;另一方麵持續擴大適老化產(chan) 品供給,引導企業(ye) 開發簡便易用的智慧健康養(yang) 老產(chan) 品,包括智能老年手環、智能監護腕表等可穿戴設備,可實現一鍵緊急呼叫、跌倒預警、健康監測等相關(guan) 功能,幫助老年人輕鬆享受信息化時代帶來的紅利。
惠民水平持續提升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yi) 。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網民占11.3%。這些老年人中隻有30%能獨立完成出示健康碼、行程卡的活動,23%可以在網上購買(mai) 生活用品,20%能夠上網查找信息。
“信息與(yu) 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我們(men) 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很多老年人無法從(cong) 容適應快速迭代的數字生活,今年的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hui) 日,讓全社會(hui) 更加關(guan) 注這一問題。”華為(wei) 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魯勇說。
張雲(yun) 明強調,要繼續提升數字惠民水平,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深入推進信息無障礙建設,實施適老化改造升級行動,助力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群體(ti) 共享便利數字生活;深化電信普遍服務,繼續麵向農(nong) 村脫貧戶實施精準降費,拓展農(nong) 村網絡應用新業(ye) 態新模式,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對此,中國移動副總經理趙大春表示,將深入挖掘老年客戶差異化需求,加大雲(yun) 化產(chan) 品和服務的創新,引入大屏、手勢、語音等智能化操作方式,讓老年群體(ti) 敢觸網、善用網。中國電信副總經理夏冰提到,將積極幫助銀發一族跨越“數字鴻溝”,集中力量推進各類觸點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
在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hui) 日大會(hui) 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起成立了我國首個(ge) 數字適老化及信息無障礙聯盟,將聚焦老年人、殘疾人等信息無障礙重點受益群體(ti) ,重點消除信息消費資費、終端設備、服務與(yu) 應用三方麵障礙,通過數字適老化及信息無障礙建設發展評估、試點示範、新業(ye) 態、新產(chan) 品孵化等推動產(chan) 業(ye) 鏈各方協同發展。目前已有800多個(ge) 政府單位完成信息無障礙服務平台建設,實現無障礙功能的網站數量超過3萬(wan) 個(ge) 。市場主流國產(chan) 手機均具備無障礙模式或極簡模式。
“要深化國際開放合作,拓展發展空間。在5G/6G發展、工業(ye) 互聯網創新、數字鴻溝彌合等重點領域,我國仍將加強國際合作,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數字發展環境,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ti) ,讓數字化發展成果更好地造福人民、造福社會(hui) 、造福世界。”張雲(yun) 明說。
黃 鑫
黃 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