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精神這樣延續
袁隆平精神這樣延續
◎本報記者 俞慧友
5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一周年。
懷著對這位為(wei) 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作出傑出貢獻的老人的深切懷念,人們(men) 自發組織起對他的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一座樓,記牢名譽校長的科學精神
5月20日,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全體(ti) 師生,和袁隆平院士的妻兒(er) ,他生前的同仁、學生、好友,一起默哀,深刻緬懷老先生。
袁隆平院士是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的名譽校長。為(wei) 紀念這位校長和農(nong) 業(ye) 領域傑出科學家,學校將第十二教學樓正式命名為(wei) “隆平樓”。“我們(men) 深切緬懷袁隆平院士,也希望時刻激勵廣大師生學習(xi) 他愛黨(dang) 愛國愛人民,信念堅定、矢誌不渝,勇於(yu) 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學習(xi) 他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範。”學校黨(dang) 委書(shu) 記陳弘說。
5月22日,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部分師生代表還來到袁隆平院士陵墓前祭奠,他們(men) 希望“賡續隆平精神,汲取奮進力量”。記者還了解到,學校正籌建袁隆平院士紀念館。目前,他們(men) 已收到袁隆平院士家屬代表捐贈的老先生遺物26件。
一係列書(shu) 籍,記錄對老先生永恒的思念
不思量,自難忘。
為(wei) 紀念袁隆平院士,湖南省委宣傳(chuan) 部擬組織袁隆平紀念館、湖南省新華書(shu) 店、省圖書(shu) 館、省水稻研究所等單位,開展“紀念袁隆平院士出版物”集中展示。
科技日報記者看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永遠的袁隆平》,以新聞報道紀實形式記錄了袁隆平故事,以“一係列報道、一座城的送別、一群人的緬懷、一種精神的傳(chuan) 承”為(wei) 主線,係統整理、影印海內(nei) 外各界悼念、追憶袁隆平院士的盛況。
《把功勳寫(xie) 在大地:袁隆平畫傳(chuan) 》,則以300餘(yu) 幅關(guan) 於(yu) 袁隆平院士的珍貴圖像資料,全麵再現“當代神農(nong) ”奮鬥與(yu) 奉獻的一生,還原一個(ge) 既有深度又溫暖、親(qin) 切、立體(ti) 的科學家形象。《雜交水稻》也正式出版《紀念袁隆平院士專(zhuan) 刊》。
一份成績,科研工作者對他最樸實的紀念
“雜交水稻在我國推廣近50年,我國在雜交水稻品種方麵具有明顯優(you) 勢,但種子生產(chan) 優(you) 勢不太明顯。隨著水稻種植方式越來越輕簡化、規模化、機械化的發展趨勢,我們(men) 在老先生鼓勵下,以小粒型不育係選育為(wei) 突破口,實現了雜交製種混播混收、機械分離全程機械化製種,成功選育和通過審定了卓201S等6個(ge) 小粒型水稻不育係。適合機械化製種的卓兩(liang) 優(you) 0985、卓兩(liang) 優(you) 141產(chan) 業(ye) 化過程中,供不應求。”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唐文幫說。
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實質上也是產(chan) 業(ye) 發展夢。
袁隆平院士的學生、我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家鄧啟雲(yun) ,十年前在老先生支持下創辦“湖南袁創超級稻技術有限公司”。十年後的今天,成功構建了基本完善的雜交水稻研發、生產(chan) 、推廣團隊和體(ti) 係。“我們(men) 會(hui) 積極為(wei) 雜交水稻產(chan) 業(ye) 化,以及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鄧啟雲(yun) 說。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回憶,2020年12月20日,老先生就2021年超高產(chan) 攻關(guan) 工作做部署定下兩(liang) 個(ge) 目標:一是雙季稻實現畝(mu) 產(chan) 1500公斤;二是單季稻畝(mu) 產(chan) 1200公斤。去年,湖南省衡南縣雙季畝(mu) 產(chan) 3000斤攻關(guan) 基地達到畝(mu) 產(chan) 1603.9公斤,成功實現了周年畝(mu) 產(chan) 1500公斤目標。另一個(ge) 單季稻畝(mu) 產(chan) 1200公斤目標,仍有30公斤差距。“今年我們(men) 在全國設立5個(ge) 點。從(cong) 現在情況看比較樂(le) 觀,如果後期天氣條件好,今年有望在1—2個(ge) 點實現單季稻畝(mu) 產(chan) 1200公斤的目標。”
一粒種子一片林,種下傳(chuan) 承和希望
觀看袁隆平影片,參觀袁隆平故居、雜交水稻發源地紀念館……5月22日,湖南懷化洪江市在安江農(nong) 校紀念園組織了“學習(xi) 袁隆平,做一粒好種子”活動。
洪江市被譽為(wei) “物種變異的天堂”。曾經,老先生在這裏工作生活了37年,在這裏發現並培育出雜交水稻。作為(wei) 雜交水稻發源地、袁隆平院士第二故鄉(xiang) ,當地一直努力傳(chuan) 承他的“種子精神”。他們(men) 表示,要學習(xi) 袁隆平,“做一顆愛黨(dang) 愛國為(wei) 民的好種子,一顆創新奮鬥、攀登高峰的好種子,一顆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好種子”。
湖南省農(nong) 科院則啟動“院士林”植樹活動。他們(men) 擬以植樹之行傳(chuan) 達育人理念,傳(chuan) 承薪火,激勵創新,切實弘揚袁隆平科技創新精神,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
現場,23名兩(liang) 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每人攜手1名該院青年代表,1名少先隊員,共同栽下1棵樹木。“院士林”寓意著科學、創新、奉獻、傳(chuan) 承和希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