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國土綠化發展奇跡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創造國土綠化發展奇跡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國土綠化事業(ye) 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夯實了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生態基礎,中國為(wei) 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長”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持續引領全球綠化事業(ye) 發展。
奇跡來自廣泛參與(yu)
2019年初,美國航天局在社交媒體(ti) 上表示,衛星資料顯示,世界變得越來越綠了。對地球變綠貢獻最大的是中國,因為(wei) 中國42%的新增綠化麵積來自人工植樹造林。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10年間,中國森林麵積從(cong) 31.2億(yi) 畝(mu) 增加到33.54億(yi) 畝(mu) ,人工林麵積穩居世界首位。中國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6個(ge) 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從(cong) 151.37億(yi) 立方米提高到191.78億(yi) 立方米,林木植被總碳儲(chu) 量從(cong) 84.27億(yi) 噸增加到107.14億(yi) 噸,森林年涵養(yang) 水源量從(cong) 5807億(yi) 立方米增加到8039億(yi) 立方米,年固土量從(cong) 81.91億(yi) 噸增加到117.20億(yi) 噸。森林資源總體(ti) 呈現數量持續增加、質量穩步提高、功能不斷增強的發展態勢,創造了人間生態奇跡。
奇跡來自於(yu) 中央領導率先垂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身體(ti) 力行、率先垂範,連續十年參加首都義(yi) 務植樹,各地區各部門紛紛履“植”盡責,全社會(hui) 植紀念樹、種紀念林蔚然成風。
奇跡來自於(yu) 廣泛參與(yu) 。國家林草局將義(yi) 務植樹盡責形式拓展為(wei) 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種認養(yang) 、捐資捐物等8大類,在15個(ge) 省份開展“互聯網+全民義(yi) 務植樹”試點,建立一批“互聯網+全民義(yi) 務植樹”基地,打通了義(yi) 務植樹盡責“最後一公裏”,讓“雲(yun) 端植樹”“碼上盡責”成為(wei) 現實,全民義(yi) 務植樹進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階段。10年來,全國適齡公民55.03億(yi) 人次參加了義(yi) 務植樹,植樹216.86億(yi) 株(含折算),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理念厚植人心,生態文明理念得到廣泛認同。
奇跡來自於(yu) 國土綠化工程的深入實施。10年來,中國深入實施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長江防護林等重大生態工程。全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yi) 畝(mu) 、森林撫育11.6億(yi) 畝(mu) ,建設國家儲(chu) 備林8550.51萬(wan) 畝(mu) ;全國組織實施退牧還草、退耕還草、京津風沙源草地治理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項目,累計落實中央資金400多億(yi) 元,劃定基本草原麵積37億(yi) 畝(mu) ,完成種草改良5.65億(yi) 畝(mu) ,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到50.32%,重點天然草原牲畜超載率從(cong) 28%下降到10.1%,有效促進了38.1億(yi) 畝(mu) 草原休養(yang) 生息;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82億(yi) 畝(mu) ,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麵積達2658萬(wan) 畝(mu) ,創建了41個(ge) 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125個(ge) 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麵積分別較2009年減少7500萬(wan) 畝(mu) 和6495萬(wan) 畝(mu) ,全國沙區植被平均蓋度較2009年增加2.59個(ge) 百分點,“十三五”期間沙塵天氣較“十一五”期間減少29%。
科學綠化闊步向前
山水林田湖草沙怎麽(me) 治理,是一個(ge) 係統工程,需要久久為(wei) 功。比如,中國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工程於(yu) 1978年啟動。“到2025年,三北工程科學綠化技術體(ti) 係將初步建立,建成一批科學綠化示範樣板。”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西北華北東(dong) 北防護林建設局一級巡視員武愛民表示,三北工程區完成2021年營造林任務944萬(wan) 畝(mu) ,造封飛比例約為(wei) 41∶45∶14,喬(qiao) 灌比接近4∶1,造林方式和樹種結構得到進一步優(you) 化。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學綠化更是邁出重要步伐。
堅持科學推進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在國土綠化中,充分考慮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承載能力,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科學恢複林草植被。比如,在幹旱缺水、風沙嚴(yan) 重地區優(you) 先選用耐幹旱、耐瘠薄、抗風沙的灌木樹種和草種;在水土流失嚴(yan) 重地區優(you) 先選用根係發達、固土保水能力強的防護樹種草種等。
堅持規劃引領、因地製宜,走科學、生態、節儉(jian) 的綠化發展之路。各地科學劃定綠化用地,實行精準化管理,以宜林荒山荒地荒灘、荒廢和受損山體(ti) 、退化林地草地等為(wei) 主開展綠化。科學選擇綠化樹種草種,積極采用鄉(xiang) 土樹種草種進行綠化,審慎使用外來樹種草種,注重使用多樣化樹種營造混交林。比如,在江河兩(liang) 岸、湖庫周邊優(you) 先選用抗逆性強、根係發達、固土能力強、防護性能好的樹種草種;在海岸帶則優(you) 先選用耐鹽堿、耐水濕、抗風能力強的深根性樹種;在水熱條件好、土層深厚地區優(you) 先選用生長快、產(chan) 量高、抗病蟲害的優(you) 良珍貴用材樹種;在居民區周邊避免選用易致人體(ti) 過敏的樹種草種等。
堅持保護優(you) 先、自然修複為(wei) 主,堅持數量和質量並重、質量優(you) 先,堅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並舉(ju) 。比如,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幹旱半幹旱地區以雨養(yang) 、節水為(wei) 導向,以恢複灌草植被為(wei) 主,推廣喬(qiao) 灌草結合的綠化模式,提倡低密度造林育林,合理運用集水、節水造林種草技術,防止過度用水造成生態環境破壞。
為(wei) 大力推行科學綠化,我國還組織開展了40個(ge) 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建設,啟動了山東(dong) 、遼寧、寧夏、河南、重慶5個(ge) 科學綠化試點示範省(區、市)建設。2021年首次實行造林任務直達到縣、落地上圖,帶位置上報、帶圖斑下達造林綠化任務,造林完成任務上圖率達91.8%,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落地上圖管理體(ti) 係。
綠化惠民成效顯著
10年來,我們(men)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國土綠化已成為(wei) 深入人心的惠民事業(ye) ,民生福祉不斷增強。同時,國土綠化和生態扶貧為(wei) 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現全麵小康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創新推進“身邊增綠”,開展國家森林城市、綠化模範城市、生態文化鄉(xiang) 村、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創建活動。10年來,全國新增國家森林城市152個(ge) ,累計建成“口袋公園”2萬(wan) 餘(yu) 個(ge) ,建成綠道8萬(wan) 餘(yu) 公裏,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麵積由11.8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39.22%提高到42.06%,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28.99%以上,農(nong) 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不斷做大做強林草產(chan) 業(ye) ,持續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目前,我國經濟林麵積達到6億(yi) 畝(mu) ,較2012年增長26%;全國林草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已超過8萬(wan) 億(yi) 元,較2012年增長超過1倍。我國林產(chan) 品生產(chan) 、貿易居世界第一,林產(chan) 品對外貿易額達1600億(yi) 美元,林產(chan) 品進出口總值1876.6億(yi) 美元,較2012年增長48.2%;木本油料、林下經濟、花卉、生態旅遊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形成了若幹區域特色明顯的產(chan) 業(ye) 集群和產(chan) 業(ye) 帶;幹鮮水果、森林食品等經濟林產(chan) 品年產(chan) 量達2億(yi) 噸,較2012年增長47%。
“林草中藥材產(chan) 業(ye) 發展潛力極大,初步統計,我國林草藥用植物占中藥資源的80%左右。”國家林草局發改司一級巡視員杜紀山說。
通過國土綠化、生態補償(chang) 等扶貧方式,累計帶動2000多萬(wan) 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全麵完成生態扶貧各項目標任務。比如,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110.2萬(wan) 名,帶動300多萬(wan) 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支持貧困地區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隊)2.3萬(wan) 個(ge) ,吸納160多萬(wan) 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yu) 生態工程建設,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大力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yang) 、林下經濟等生態產(chan) 業(ye) ,帶動1600多萬(wan) 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地處長江中下遊的湖北省蘄春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蘄春縣大力發展林藥套種4.2萬(wan) 畝(mu) ,年產(chan) 中藥材1萬(wan) 噸,每年實現收益1.4億(yi) 元。”蘄春縣縣長陳丹表示。
如今,美麗(li) 的神州大地上正描繪著一幅關(guan) 於(yu) 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畫卷,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更多生態治理奇跡會(hui) 在中國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上綻放!
(經濟日報記者 黃俊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