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藝青年導演吳旭——讓兒童劇紮根雪域高原
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青年導演吳旭——讓兒(er) 童劇紮根雪域高原(我們(men) 的新時代)
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青年導演、國家一級演員吳旭在拉薩的日子總是很忙碌:在海拔高、氧氣稀薄的高原,推廣兒(er) 童劇、排演話劇,忙得不亦樂(le) 乎。這已是他“紮”進西藏的第五年了。
“好的兒(er) 童劇應該是孩子喜歡,大人也喜歡”
“2008年,我隨著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小蝌蚪找媽媽》劇組來拉薩。演出後,孩子們(men) 不願離去,一次次喊著‘你們(men) 還要再來’,當時,我深深感受到這些孩子是那麽(me) 喜愛兒(er) 童劇、渴望看到兒(er) 童劇。”吳旭說。
10年後,一個(ge) 援藏的機會(hui) 來到吳旭麵前,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不久後,他來到了西藏自治區話劇團。
吳旭希望在這裏推廣普及兒(er) 童劇。可話劇團的一些人起初並不理解,“我們(men) 一直創排的都是成人劇,不需要兒(er) 童劇……”聽到這樣的聲音,吳旭心想:“當地人看兒(er) 童劇的機會(hui) 很少,所以不理解也正常。我得想辦法虛心學習(xi) ,再與(yu) 他們(men) 分享藝術見解。”
抓住機會(hui) ,吳旭組織了幾次麵對麵聊天會(hui) ,和話劇團的演職人員談對兒(er) 童劇的認識,還精心準備了一些兒(er) 童劇的影像資料與(yu) 他們(men) 分享。慢慢地,大家有了一些共識。
時間來到2019年,吳旭第二次去西藏,他組織了一場兒(er) 童劇演出觀摩活動。孩子們(men) 沉浸其中,歡呼雀躍,很多當地人也感受到了兒(er) 童劇的魅力。
兒(er) 童劇創作並不簡單。“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有個(ge) 共識:好的兒(er) 童劇應該是孩子喜歡,大人也喜歡。孩子喜歡,代表通俗易懂,大人喜歡,說明有深度有厚度。兒(er) 童戲劇要具備優(you) 秀戲劇的一切要素,同時還要找到符合孩子心理特點和接受特點的表達方式。”吳旭說。
後來,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與(yu) 西藏自治區話劇團簽訂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在劇目演出、人才培養(yang) 、劇目創作等方麵給予話劇團更多幫助。
“目前,話劇團正在創作兒(er) 童劇《紮西和德勒》,一些本地作家也有意願將兒(er) 童文學作品改編成兒(er) 童劇。”吳旭說,“我相信,通過不懈努力,兒(er) 童劇會(hui) 紮根雪域高原的。”
“不深入生活,怎麽(me) 創作出優(you) 秀的作品”
近幾年,很多朋友不知道吳旭去哪裏了,直到他帶著話劇《八廓街北院》登上北京的舞台。
一些朋友也不理解吳旭的選擇,不待在大城市的劇院,隻身跑到高原,為(wei) 了啥?
“在繁華的都市,人很容易浮躁,而浮躁是創作的大敵。耐不住寂寞,不深入生活,怎麽(me) 創作出優(you) 秀的作品?”吳旭感慨,“很多人說我失去了很多,可我覺得更多的是收獲。”
2020年7月,吳旭導演的《八廓街北院》在拉薩首演,原本隻演出一場的計劃,被觀眾(zhong) 們(men) 火熱的追捧“打亂(luan) ”,一直加演到第八場,才勉強讓觀眾(zhong) “解渴”。回憶當時的情景,西藏自治區話劇團團長普布次仁十分激動:“當時場場爆滿,來看戲的人絡繹不絕。有觀眾(zhong) 說,《八廓街北院》帶他們(men) 重溫了西藏的改變,看到了自己、照見了內(nei) 心。”
對於(yu) 一個(ge) 來西藏不久的人,要導演一部西藏題材的作品,談何容易?
“我始終相信,創作的前提是對生活的深入體(ti) 察,必須身入、心入、情入。”吳旭跟隨話劇團走進基層,走進老百姓的院子,和他們(men) 深入交流,一起歌唱,一起歡笑……“雖然空氣稀薄、路途艱難,但很充實。”吳旭說。
創作的靈感汩汩而出。吳旭將他的感受一一傾(qing) 注到劇中的人物身上。
看過戲後,北京的觀眾(zhong) 留言說:“以前說起西藏,我們(men) 想到的幾乎都是雪山、草原、犛牛,粗獷、豪放、英勇,更多的是粗線條的。看過劇後,發現他們(men) 的生活是如此豐(feng) 富多彩。”
2020年,《八廓街北院》作為(wei) 西藏自治區話劇團創排的現實主義(yi) 題材話劇,榮獲西藏自治區精神文明建設“五個(ge) 一工程”優(you) 秀劇目獎,2021年,這部劇作為(wei) 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優(you) 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劇目在北京上演,獲得好評。
“奉獻和奮鬥的人生很值得”
“幾天不見,身體(ti) 還好吧!”普布次仁習(xi) 慣見麵後緊緊握一握吳旭的手,感受一下這個(ge) 小夥(huo) 子的精氣神兒(er) 。
在西藏工作,也是對身體(ti) 素質的考驗。2020年第三次到西藏後,吳旭白天緊張排練,晚上研討修改,第二天繼續排練。緊張的工作讓他的高原反應更加強烈,疲倦和疼痛經常折磨得他難以入眠,還曾住院治療……
“但是,當高原的孩子們(men) 看完兒(er) 童劇露出了會(hui) 心的笑容,當《八廓街北院》感動了許多人,當和越來越多的當地人成為(wei) 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當家人和朋友對自己的作品肯定、鼓勵和點讚,我就覺得奉獻和奮鬥的人生很值得。”吳旭說。
吳旭2018年去西藏時,他的女兒(er) 才3歲,如今已經8歲了,她時常自豪地對同學們(men) 說:“我爸爸在離藍天最近的地方工作,我愛他!”
吳旭知道後,在高原濕了眼眶……
本報記者 鄭海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