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檔銀行理財產品數量銳減 節假日理財氣氛轉淡
本報記者 李 冰
見習(xi) 記者 餘(yu) 俊毅
以往,每逢節假日,銀行往往會(hui) 推出特供理財產(chan) 品,借著節日的喜慶氣氛進行宣傳(chuan) ,吸引廣大客戶購買(mai) ,同時推出的還有各種專(zhuan) 項優(you) 惠。日前,《證券日報》記者聯係多位銀行理財經理後發現,相比以往,今年較少有銀行對“端午節”專(zhuan) 屬理財產(chan) 品進行推介,甚至大多銀行並未推出“端午檔”相關(guan) 產(chan) 品。
業(ye) 界普遍認為(wei) ,近年來,銀行對推出節日專(zhuan) 屬理財產(chan) 品的熱情不高,主要受資管新規和理財產(chan) 品市場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同時銀行理財業(ye) 務正逐步走向淨值化、規範化。
端午理財“氣氛淡了”
記者觀察發現,今年端午期間,專(zhuan) 屬理財市場略顯“安靜”,大型銀行在推出“端午專(zhuan) 屬”理財產(chan) 品上顯得並不是很積極,其推出的端午相關(guan) 活動,大多與(yu) 理財無關(guan) 。例如,中國銀行湖北分行推出6月3日至6月10日期間參與(yu) 中行手機銀行抽獎送好禮以及微信立減金等活動;工商銀行大連分行則是推出端午節大禮包活動,包括周邊遊景區購票88折、停車費低至1元活動等等。
“近兩(liang) 年來,銀行較少‘蹭熱度’發節日專(zhuan) 屬理財產(chan) 品。”某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今年該行也沒有推出“端午節”專(zhuan) 屬理財。她坦言,節日上發行的理財產(chan) 品與(yu) 平常推出的差別不太大。
從(cong) 數據上來看,記者以“端午”為(wei) 關(guan) 鍵詞在中國理財網進行搜索,發現僅(jin) 有4款節日專(zhuan) 屬理財產(chan) 品推出,發行銀行為(wei) 城商行和農(nong) 商行等中小銀行。
另外,記者通過線上方式向銀行了解情況,多家大型銀行官方客服證實,“目前沒有關(guan) 於(yu) 端午節相關(guan) 的理財產(chan) 品。”某國有銀行客服對《證券日報》記者稱,“往年是有的,但今年並未查到相關(guan) 產(chan) 品。”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翰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以前,節日專(zhuan) 屬理財產(chan) 品主要以短期、高收益為(wei) 主,其設計的目的是為(wei) 了滿足閑置資金在假日也能獲得收益的需求。近年來,節日款專(zhuan) 屬理財產(chan) 品的‘轉淡’已經成為(wei) 常態化趨勢。隨著資管新規的出台,銀行理財業(ye) 務正逐步走向淨值化、規範化。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nei) 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cong) 用戶端來看,節日理財產(chan) 品吸引力也有所下降,理財投資者正趨於(yu) 成熟,投資規劃更嚴(yan) 謹,投資資產(chan) 的選擇範圍也更寬泛。
中小銀行略顯積極
對比大型銀行的普遍“冷淡”,中小銀行顯得相對積極。記者注意到,不少中小銀行都推出了端午節理財產(chan) 品推薦活動。例如,紫金農(nong) 商銀行發布了“端午熱點理財推薦”,借端午節日氣氛推出了5款推薦理財產(chan) 品;濰坊銀行也在端午期間列出了多款重點推薦理財產(chan) 品,募集期普遍在6月1日至6月6日之間。
中小型銀行在端午期間推出的理財產(chan) 品,客戶投資起點金額大多為(wei) 1萬(wan) 元,產(chan) 品周期普遍以長期投資為(wei) 主。
在談及銀行對節日理財產(chan) 品態度差異的原因時,楊海平認為(wei) ,中小銀行攬儲(chu) 的壓力相對國有大行更大,客戶資源相對較少,比較願意通過發行節日理財產(chan) 品來吸引客戶,以擴大客戶源。他建議,投資者應認真做好個(ge) 人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測試,選擇與(yu) 個(ge) 人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的產(chan) 品,此外,還需要綜合個(ge) 人財力、流動性需求等做出選擇。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yu) 百程對上述說法表示認同,“相比中小銀行,大型銀行的客戶資源相對較多,補充資本的手段也更多樣化,因此大型銀行通過宣傳(chuan) 節日理財來吸引客戶、擴大客戶源的意願較中小銀行弱。”他建議,在理財產(chan) 品淨值化的背景下,投資者更多的是選擇理財產(chan) 品的風險等級、機構投研能力和基金經理的表現。對於(yu) 閑錢的假日理財,則可以選擇期限靈活的現金管理類產(chan) 品,並注意提前申購,以享受到假期收益。(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