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女碩士研究“生鮮供應鏈”隻為返鄉賣白鵝

發布時間:2022-06-14 11:1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女碩士研究“生鮮供應鏈”隻為(wei) 返鄉(xiang) 賣白鵝

  “大家好,這是我們(men) 的特色產(chan) 品東(dong) 橋白鵝,飼養(yang) 期達300天,肉質緊實、口感鮮美……”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東(dong) 橋鎮的牧鵝合作社內(nei) ,95後姑娘湯翠琳正聲情並茂地直播銷售當地農(nong) 副土特產(chan) 。2020年,湯翠琳從(cong) 廈門大學物流管理專(zhuan) 業(ye) 碩士畢業(ye) 後回到六安市,從(cong) 白鵝養(yang) 殖做起,通過電商銷售,把家鄉(xiang) 的土特產(chan) 銷往全國,還帶動當地200多戶農(nong) 家脫貧致富。

  湯翠琳的父母都是農(nong) 民,2000年開始養(yang) 鵝,將小型家庭鵝廠一步步做成規模,她見證了父母這20多年來創業(ye) 的艱辛。近年來,在政府引導下,當地白鵝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養(yang) 殖量越來越大,但對於(yu) 一些農(nong) 戶而言,銷售渠道仍是痛點。讀本科期間,湯翠琳每年寒假回鄉(xiang) ,都能看到家家戶戶都掛滿了醃製好的鹹鵝,鵝農(nong) 因為(wei) 賣不出鵝而發愁。幫助當地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成為(wei) 湯翠琳的一件心事。

  讀研究生期間,湯翠琳選擇“生鮮供應鏈”為(wei) 研究方向,她希望解決(jue) 供應鏈和銷售端之間的“矛盾關(guan) 係”。“或許我可以運用新農(nong) 人思維改變傳(chuan) 統觀念,幫忙把家鄉(xiang) 的生態產(chan) 品推廣出去。”2018年10月,正在讀研二的湯翠琳就開始邊學習(xi) 邊創業(ye) 。她起先在線上開設店鋪銷售六安特產(chan) ,一個(ge) 人忙前忙後。早上經營店鋪、下午打包發貨,晚上還得準備第二天的促銷活動,經常家校兩(liang) 地來回跑。

  物流成本過高、供應端價(jia) 格保守、農(nong) 村老人很多不識字……麵對這些困難,湯翠琳也有自己的對策。為(wei) 了降低物流成本,她單獨找一家物流公司談長期合作,提高運單量,再把握議價(jia) 權。將產(chan) 品銷量做起來的同時,她吸引更多大戶和企業(ye) 戰略合作,從(cong) 而獲得價(jia) 格優(you) 勢。湯翠琳利用所學知識,及時把市場需求告訴上遊供應端,雙方對市場需求做出應變,減少信息差,維護產(chan) 品質量,讓合作變得長遠和堅固。

  產(chan) 品好,銷量才能好。為(wei) 了提高當地白鵝肉質口感,湯翠琳一直堅持稻茬散養(yang) :她的合作社摒棄省時省力的飼料圈養(yang) ,讓鵝從(cong) 孵化後就在外放養(yang) ,春夏放河灘、草地,秋放稻茬田,提升白鵝肉質的同時,讓稻茬田得到充分的二次利用。

  經過兩(liang) 年多摸索學習(xi) ,湯翠琳的小店走上正軌。她開辟了各種網上銷售渠道,隨著直播帶貨興(xing) 起,還在多家電商平台進行直播。

  務工用人方麵,牧鵝合作社中70%以上都是當地的貧困人口或者中老年人。在統購統銷上,每年春天她們(men) 都會(hui) 給當地各村貧困戶免費發放20-50隻鵝苗,提供免費技術服務,秋冬時再以高於(yu) 市場價(jia) 10%回收;湯翠琳還將線上與(yu) 線下結合,通過訂單模式,根據客戶訂單收購貧困戶的土雞蛋與(yu) 老母雞等產(chan) 品,加工後發給客戶。

  2020年,湯翠琳和父母一起走遍全鎮30多家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和100多戶家禽飼養(yang) 散戶,高價(jia) 收購大量雞鴨鵝,加工處理後放到網上銷售,大半年時間,網絡交易額高達1023萬(wan) 元,其中銷售扶貧產(chan) 品達到500多萬(wan) 元。

  通過以上措施,當地200多戶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6000多元,實現脫貧。目前,湯翠琳創辦的牧鵝基地電子商務運營服務中心,已成為(wei) 六安市金安區100多個(ge) 村鎮、10多萬(wan) 農(nong) 民的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平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實習(xi) 生 周子奇 周鈞儀(yi)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