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深挖麥收減損增產潛力

發布時間:2022-06-14 11:15: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深挖麥收減損增產(chan) 潛力

  六月,大江南北,麥浪滾滾、機聲隆隆,一台台收割機在金色的麥田裏穿梭忙碌著作業(ye) ,一壟壟麥穗順著傳(chuan) 送帶快速進入收割機寬大的肚子裏,變成金黃的麥粒。

  目前,我國小麥基本實現機械化收割,但受收獲時間選擇不精準、田間作業(ye) 條件複雜、精細化收割水平低等多種因素製約,小麥機收環節仍然存在跑糧、漏糧、漏割等現象。多位業(ye) 內(nei) 權威人士認為(wei) ,當前我國亟待確立“減損就是增產(chan) ”的理念,著力推進小麥精細化收割,減少田間地頭收獲損耗,確保夏糧顆粒歸倉(cang) ,為(wei) 全年糧食豐(feng) 收夯實基礎。

  機收減損確保顆粒歸倉(cang)

  河南南陽市唐河縣桐寨鋪鎮秋觀莊村的農(nong) 機手李宇飛正駕駛著小麥收割機在商丘市收割小麥。李宇飛說,他從(cong) 事跨區麥收已有10多年時間了。近兩(liang) 年為(wei) 了降低機收損失,他每天在收割前都會(hui) 認真檢修調試機具,收割時盡量控製好速度,盡可能降低損失率,能為(wei) 客戶多挽回一斤是一斤。

  隨著我國農(nong) 機化水平的提升,我國小麥機收水平於(yu) 2021年已經達到97.49%,是三大主糧作物中機收水平最高的,但受機具、農(nong) 機手作業(ye) 水平等因素製約,我國小麥機收損失較高。據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業(ye) 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拉平研究團隊於(yu) 2016年和2017年對全國28個(ge) 省份4170個(ge) 農(nong) 戶的糧油作物收獲損失進行大樣本調研,同時在15個(ge) 省24個(ge) 縣市進行了30次收獲控製實驗,綜合農(nong) 戶調研和收獲損失實驗測量的結果,全國小麥收獲損失率為(wei) 3.24%。該團隊的跟蹤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小麥機械收獲損失率平均降至2%以下,新型小麥收割機,其收獲損失率能達到1.2%或更低。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口糧品種,連年豐(feng) 收,庫存充足,自給率達到100%,實現了口糧絕對安全。然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wu) 地緣政治衝(chong) 突的影響,全球小麥供需失衡加劇,國內(nei) 糧食安全麵臨(lin) 較為(wei) 嚴(yan) 峻的挑戰。今年我國有效克服了去年異常秋汛和農(nong) 資價(jia) 格上漲等不利影響,小麥有望再次獲得豐(feng) 收。“在人多地少的國情糧情下,我國糧食增產(chan) 的難度越來越大。機收環節減損很有潛力,少損失一斤糧,農(nong) 戶收成就多一斤,國家糧食安全就多一點保障。”中國農(nong) 機化協會(hui) 會(hui) 長劉憲說。

  減損等於(yu) 增產(chan) ,降耗等於(yu) 增收。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chan) 和減少糧食損失浪費問題。2021年,我國機收糧食損失率降低了1個(ge) 百分點,相當於(yu) 挽回了100億(yi) 斤糧食,增加1200萬(wan) 畝(mu) 無形耕地,為(wei) 我國糧食“十七連豐(feng) ”、端穩“中國飯碗”作出了矚目貢獻。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機化司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今年要繼續深挖潛力強化機收減損,鞏固提升機收減損成效。

  多措並舉(ju) 提高麥收作業(ye) 質量

  機收小麥是個(ge) 技術活兒(er) 。受農(nong) 機手操作水平、收割機質量、災害天氣、作物品種、栽培製度、田塊條件、收獲時間等多種因素影響,小麥機收減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劉憲認為(wei) ,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努力提高小麥機收作業(ye) 質量,持續降低機收環節損失。

  農(nong) 機手的操作水平和職業(ye) 精神是減少機收環節損失的關(guan) 鍵。部分收割機企業(ye) 對機器性能、各部位的調節技術說明和培訓不夠重視,缺乏針對性,一些新農(nong) 機手技能不過關(guan) ,特別是對小麥過度成熟、雨天收獲、倒伏泥濘等非正常環境下作業(ye) 技術的不掌握。有些農(nong) 機手為(wei) 提高收益,作業(ye) 服務時速度較快,損失率有所增加。劉憲建議,各地要督促農(nong) 機產(chan) 銷企業(ye) 加強對購機農(nong) 民使用農(nong) 機的培訓,引導農(nong) 機作業(ye) 服務組織帶頭加強對農(nong) 機手的崗前培訓,讓廣大農(nong) 機手熟練掌握收割機正確的檢修保養(yang) 技術,作業(ye) 中能根據小麥的成熟度、幹濕程度、品種、地形等作業(ye) 條件變化準確調整機具參數,規範操作,最大限度減少機收損失。

  良好的收獲機械裝備質量和性能是減少機收損失的基礎。近年來我國農(nong) 機製造技術不斷進步,國產(chan) 小麥收割機安全性、可靠性總體(ti) 較好,特別是大型小麥智能收割機的推廣使用,有效降低了機收損失率。但不可否認的是,國產(chan) 收割機在可靠性方麵與(yu) 國外收割機相比仍有差距。蘇州久富農(nong) 業(ye) 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正華認為(wei) ,我國應充分發揮農(nong) 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鼓勵農(nong) 民購置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環保、低損高效的小麥聯合收割機,加快淘汰老舊收獲機械,持續增加大喂入量等先進小麥聯合收割機的保有量;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引導企業(ye) 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集中優(you) 勢力量加快攻克薄弱環節技術,進一步優(you) 化收割機割台、脫粒、分離、清選能力,提升機收減損性能。

  小麥收獲環節最大的問題是收獲一線缺少專(zhuan) 業(ye) 的技術服務,包括準確的氣象和災害預報服務、適時收獲的時機選擇服務、農(nong) 機操作手的收獲技術、收獲後的運輸幹燥晾曬服務等。劉憲認為(wei) ,政府部門應更加重視專(zhuan) 業(ye) 化的服務隊伍建設,更精準和及時地提供專(zhuan) 業(ye) 的技術服務,引導農(nong) 戶和農(nong) 機手因地製宜選擇收獲時機、合適機具和機收方式。加強農(nong) 機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增加應急搶收裝備和應急服務供給,探索建立應急作業(ye) 服務隊,解決(jue) 小麥倒伏、道路泥濘等因素造成的收獲難題。加快農(nong) 田“宜機化”改造,推廣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解決(jue) “小散偏”地塊機收難題。對小麥割茬高度、操作水平、作業(ye) 效率、作業(ye) 質量等數據進行適時監測,及時排查農(nong) 機手作業(ye) 損失率過高的原因,提升農(nong) 機手作業(ye) 水平。

  樹立“減損就是增產(chan) ”意識

  保障糧食安全,不僅(jin) 要緊盯糧食生產(chan) ,減損同樣重要。劉憲認為(wei) ,必須把“減損就是增產(chan) ”的意識貫徹到田間,采取綜合措施提高糧食機收作業(ye) 質量,進一步降低小麥機收損失,努力確保夏糧顆粒歸倉(cang) ,為(wei) 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貢獻機械化力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經過幾年努力,小麥機收減損已經取得一些成效,但廣大農(nong) 村仍然存在重生產(chan) 、輕減損的現象,以前麥收時節大人小孩在田裏撿拾麥穗的景象,如今在廣大農(nong) 村已經很難見到了。武拉平認為(wei) ,這主要是因為(wei) 我國糧食已經告別了短缺,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收入水平提高,人們(men) 勤儉(jian) 節約的傳(chuan) 統在逐漸淡化。即使在農(nong) 村地區,農(nong) 民的愛糧節糧意識也有所弱化。根據南京財經大學2016年至2017年在全國28個(ge) 省份對3490個(ge) 農(nong) 戶的調查,隻有15.94%的農(nong) 戶認為(wei) 糧食收獲環節損失大,同時隻有33.19%的農(nong) 戶在糧食收獲後進行田間撿拾。

  節約糧食,人人有責。農(nong) 民是機收減損的主體(ti) 力量和受益者。減少機收環節損失,須從(cong) 改變廣大農(nong) 戶“重生產(chan) 、輕減損”的思想觀念入手。目前,各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和農(nong) 機化主管部門在做好“三夏”農(nong) 機化生產(chan) 的同時,大力推進機收減損引導與(yu) 指導工作,常態化組織開展機收減損大宣傳(chuan) 、大培訓、大比武活動,營造全社會(hui) 關(guan) 注支持機收減損的濃厚氛圍,在農(nong) 機手群體(ti) 中培育、灌輸並讓其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chan) ”的意識,把降低機收損失的要求變成廣大農(nong) 機手的自覺行為(wei) 。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小麥價(jia) 格高漲,廣大農(nong) 戶和農(nong) 機手節糧減損的意識有所增強,能夠適時收割小麥,提高麥收作業(ye) 質量,盡量降低機收損失。“近年來我們(men) 十分重視培養(yang) 提高農(nong) 機手的作業(ye) 水平,小麥機收環節減損成效明顯,每畝(mu) 小麥機收損失已經從(cong) 2018年的六七十斤降至2021年的十六七斤,相當於(yu) 每畝(mu) 增產(chan) 四五十斤。”河北邢台柏鄉(xiang) 縣金穀源優(you) 質小麥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常清說。

  除了收獲環節外,小麥產(chan) 後運輸貯藏環節的損失也不容忽視。現在小麥“晾曬難”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jue) ,公路“打場曬糧”屢禁不絕。劉憲認為(wei) ,各地要把小麥晾曬、烘幹作為(wei) 大事來抓,村裏的活動中心、文化廣場等公共場地應優(you) 先用於(yu) 小麥晾曬,支持農(nong) 民合作社、農(nong) 機服務組織購置糧食烘幹成套設施裝備,為(wei) 農(nong) 民提供烘幹服務,降低產(chan) 後損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