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引擎強勁 打造全球科創高地
(灣區同行)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引擎強勁 打造全球科創高地
中新社廣州6月21日電 (記者 王堅)粵港澳大灣區部分城市近日公布2022年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麵清單,目前有超過620家企業(ye) 入選正麵清單。其中除高技術製造業(ye) 外,也不乏石化、紡織、造紙、建材等傳(chuan) 統製造產(chan) 業(ye) 。眾(zhong) 多企業(ye) 綠色轉型的背後,是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建設打下的紮實基礎。
據介紹,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下同),比2017年增長約2.4萬(wan) 億(yi) 元,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從(cong) 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到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數年間,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深入合作,打造全球科創高地。
最首要的變化在於(yu) 科技創新能力的持續增強。2021年,大灣區內(nei) 珠三角9個(ge) 城市的研發支出預計超3600億(yi) 元,研發投入強度預計3.7%,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達到了5.7萬(wan) 家,專(zhuan) 利授權量預計達到78萬(wan) 件,其中發明專(zhuan) 利授權量預計超過10萬(wan) 件。廣東(dong) 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超過6萬(wan) 家,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蟬聯中國第一,實現全國“五連冠”。
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兩(liang) 年居全球第二。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鵬城實驗室加快發展,實現人工智能算力全球領先,廣州實驗室掛牌建設。
創新能力建設布局不斷優(you) 化。粵港澳三地攜手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5G中高頻器件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天然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獲批建設,散裂中子源、驅動嬗變裝置等5個(ge)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批布局,依托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西麗(li) 湖國際科教城、廣州中新知識城等一批重大創新合作平台,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不斷提升能級。
同時,粵港澳三地開放合作取得顯著突破,三地規則銜接、機製對接不斷深化,基本實現與(yu) 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港澳企業(ye) 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企業(ye) 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ge) 工作日內(nei) 辦結,“深港通”、債(zhai) 券“南向通”、“跨境理財通”等措施落地實施。
粵港澳科研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也為(wei) 綠色產(chan) 業(ye) 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如在傳(chuan) 統印刷生產(chan) 過程中,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是主要排放汙染,大灣區印刷企業(ye) 目通過升級原材料,以技術手段優(you) 化加工過程等方式,實現行業(ye) VOCs排放實現大幅下降。
首屆中國核能高質量發展大會(hui) 主旨論壇上,由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主編的清潔能源藍皮書(shu)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報告(2020)》正式發布。該發展報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集中了民用核能、海上風電、儲(chu) 能、氫能、新能源汽車、光伏、天然氣利用、分布式能源、綜合能源服務等清潔能源產(chan) 學研用各個(ge) 環節,大灣區有望搶占全球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製高點。
此外,為(wei) 實現碳達峰與(yu) 碳中和“雙碳”目標,大灣區多個(ge) 城市正積極探索建立綠色金融體(ti) 係,並以產(chan) 業(ye) 園區為(wei) 單位加速綠色循環化改造,通過集中補助、集中監測等形式,推廣打造循環低碳試點園區。(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