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多地密集出台穩投資計劃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記者 包興(xing) 安
國務院日前發布《紮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在穩投資促消費方麵提出6項具體(ti) 政策,包括加快推進一批論證成熟的水利工程項目、加快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因地製宜繼續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穩定和擴大民間投資等。近日,多地出台穩投資政策,在聚焦傳(chuan) 統基建的同時,不少地方將新基建作為(wei) 投資重點。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chan) 業(ye) 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各地陸續出台穩投資計劃,不僅(jin) 可以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經濟增長,而且可以優(you) 化資源配置,改善民生,擴大就業(ye) 。
目前,多地重大項目建設已進入投資放量“加速期”。例如,6月26日,湖北省宜昌市集中開工195個(ge) 重大項目,總投資1094億(yi) 元,多為(wei)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基礎設施、生態民生等項目。6月21日,河南省鄭州市集中開工281個(ge) 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598億(yi) 元,涵蓋新基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設施等多個(ge) 領域;同日,雲(yun) 南省發展改革委發布《雲(yun) 南省2022年度省級重大項目清單》,要求全力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形成有效投資。此次發布的重大項目清單共有項目1200餘(yu) 個(ge) ,涉及新能源、新材料、農(nong) 業(ye) 、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產(chan) 業(ye) 領域。
此外,記者注意到,多地發布相關(guan) 基建投資文件以擴大有效投資。例如,6月23日,山東(dong) 省印發《山東(dong) 省基礎設施“七網”建設行動計劃》,提出實施新型基礎設施網建設行動計劃;到2025年,5G基站數達到25萬(wan) 個(ge) ,5G用戶普及率提高到56%,高質量、大規模5G網絡全麵建成。寧夏回族自治區日前出台《寧夏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行動方案》,提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傳(chuan) 統基礎設施水平,推動“新基建”和“傳(chuan) 統基建”融合發展;明確了首批364個(ge) 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16035億(yi) 元,其中,全國算力網絡寧夏樞紐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工程等35個(ge) 信息基礎設施總投資3101億(yi) 元。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各地將新基建作為(wei) 投資重點,就是要發揮擴大有效投資的作用,通過新基建,支撐數字經濟新業(ye) 態、新技術發展,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推動新基建和傳(chuan) 統基建的統籌協調和融合發展是重點。同時,東(dong) 數西算工程的算力樞紐和數據中心建設成為(wei) 重要的發力點,有利於(yu) 帶動中西部地區完善算力經濟產(chan) 業(ye) 生態形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宋向清認為(wei) ,投資新基建有利於(yu) 推動經濟社會(hui) 全麵轉型升級;有利於(yu) 優(you) 化資源配置,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營商環境;有利於(yu) 提升資本治理效能,提高企業(ye) 競爭(zheng) 力;有利於(yu) 推動消費升級。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下半年,各地方和骨幹企業(ye) 將加大投資力度,一批重大項目將開工建設。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加快推進5G、人工智能、大數據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建設一批重要的融合基礎設施和算力基礎設施,積極探索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同時,強化全國一體(ti) 化大數據中心布局,圍繞規劃、網絡、用能等方麵加大支持力度,支撐“東(dong) 數西算”工程建設,推動各樞紐節點建設盡快落地生效。
吳琦表示,為(wei) 使新基建更好地發揮作用,應科學規劃新基建布局和投資規模。加強東(dong) 部地區與(yu) 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共享、平台共建和產(chan) 業(ye) 合作,加快城市新基建向農(nong) 村延伸覆蓋。同時,鼓勵商業(ye) 性金融機構探索設立新基建專(zhuan) 項貸款,鼓勵和支持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
宋向清表示,各地在推進新基建過程中要做好新老基建的統籌協調,要做好投資運營的評價(jia) 考核。建議探索建立新基建投資評估考核指標體(ti) 係,為(wei) 投資者設計一張“考卷”,考核其投資效率效益;為(wei) 運營者設計一張“動態檢測表”,檢查其動態運營的階段性成果和階梯式指標變化趨勢;為(wei) 使用者畫一張“全景圖”,從(cong) 要素支撐、效益效率、使用成效等領域描繪新基建為(wei) 經濟帶來的利好。(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