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周年】清華大學港生陳詩麗:盼作香港與內地溝通之“橋”
【同期】清華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陳詩麗(li)
我是1997年在香港出生,18歲以前都一直都在香港成長、生活、長大。
【解說】畫麵中的女孩名叫陳詩麗(li) ,1997年出生於(yu) 香港。因父母工作原因,陳詩麗(li) 自小就時常往來深港兩(liang) 地。在內(nei) 地旅遊的經曆讓她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念念不忘。“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從(cong) 那時起,陳詩麗(li) 便開始向往更大的世界。18歲那年,對未來充滿著好奇與(yu) 憧憬的她決(jue) 定赴內(nei) 地讀大學。
【同期】清華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陳詩麗(li)
我覺得可能大家其實也都懂得讀萬(wan) 卷書(shu) 也要行萬(wan) 裏路的道理,我覺得內(nei) 地的學校無論是近幾年文化氛圍,學術水平,然後綜合素質都一直在提升,然後就覺得,其實感覺內(nei) 地的發展速度非常的迅速,更快,而且感覺如果是這樣,好像去內(nei) 地求學會(hui) 有更多不同的一些機遇,所以也喚起了我當時想要去內(nei) 地求學的某一種熱情。
【解說】經過四年努力,陳詩麗(li) 從(cong) 四川大學畢業(ye) ,並以優(you) 異的成績赴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校期間,陳詩麗(li) 廣泛參與(yu) 實踐課程,並於(yu) 今年5月返港拍攝短片《橋》,代表母校向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25周年獻禮。
【同期】清華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陳詩麗(li)
(回家途中)特別是行駛到(港珠澳大橋)中段的時候,看到兩(liang) 邊都是海,本來它(三地之間)是沒有連接點的,但是正是因為(wei) 這樣的一座大橋,將三地連接在一起了,所以我覺得這是非常奇妙。就這個(ge) 時候,其實我發現就是交通其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再包括我當然也在此也很希望香港可以快點通關(guan) 。隻要在開放的時候,其實就會(hui) 有很多交流跟溝通的機會(hui) 。
【解說】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對陳詩麗(li) 而言,“橋”不僅(jin) 象征粵港澳三地實現互聯互通,更象征香港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能夠發現更多的機遇和可能性,實現自我價(jia) 值的同時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同期】清華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陳詩麗(li)
現在有了大灣區的這樣的一個(ge) 規劃出來了之後,我們(men) 的舞台就不僅(jin) 是在香港那麽(me) 小,而是整個(ge) 大灣區。空間變得更大的之後,機會(hui) 也會(hui) 變多,隻要就是勇敢的去踏出一小步,其實可能也會(hui) 有很多不同的收獲。
記者 羅嗣昱 香港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