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好兒女誌在四方 有誌者奮鬥無悔(深聚焦)

發布時間:2022-07-04 10:40:00來源: 人民日報

  6月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四川考察時就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強調:“幸福生活是靠勞動創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實之心,客觀看待個(ge) 人條件和社會(hui) 需求,從(cong) 實際出發選擇職業(ye) 和工作崗位,熱愛勞動,腳踏實地,在實踐中一步步成長起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優(you) 秀青年學子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e) 。他們(men) 有的深入基層、紮根一線,有的學以致用、創新創業(ye) ,在實現中國夢的偉(wei) 大實踐中書(shu) 寫(xie) 精彩人生。本期教育版,讓我們(men) 走近幾名高校畢業(ye) 生,聽聽他們(men) 的人生選擇與(yu) 青春故事。

  ——編 者

  昌吉學院畢業(ye) 生加德熱拉·哈布力

  退伍不褪色,用青春奉獻家鄉(xiang)

  記者 丁雅誦

  “站在人生的路口,我希望自己仍然像一名軍(jun) 人一樣,勇於(yu) 擔當、甘於(yu) 奉獻。”昌吉學院經濟管理係畢業(ye) 生加德熱拉·哈布力,曾有過5年的軍(jun) 旅生活,“退伍不褪色”是她心中堅定的信念。

  加德熱拉的家鄉(xiang) 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距離中哈邊境線不遠。“每次走過邊防哨所,我的家人總會(hui) 注目許久,眼裏充滿敬意。”加德熱拉說,“穿上軍(jun) 裝,從(cong) 小就是我心中的夢想。”

  大一時,看到征兵信息,加德熱拉立即填寫(xie) 了申請。經過層層選拔,她跨越3500多公裏,從(cong) 西北邊疆來到蔚藍大海,成為(wei) 海軍(jun) 遼寧艦某部門操舵兵。5公裏晨跑、百米遊泳……每次訓練,加德熱拉都咬牙堅持,努力做到最好。“能在大海裏開航母,是我終生難忘的經曆,一切付出都值得。”加德熱拉說。

  服役期間,加德熱拉鄭重向黨(dang) 組織遞交了入黨(dang) 申請書(shu) ,她寫(xie) 道:“我來自祖國西部邊陲,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讓我有機會(hui) 接受高等教育,有機會(hui) 成為(wei) 一名軍(jun) 人。這份恩情我銘記在心,我希望自己能加入這個(ge) 光榮的組織,聽黨(dang) 話、感黨(dang) 恩、堅定不移跟黨(dang) 走。”

  2020年底,加德熱拉結束5年的軍(jun) 旅生涯,回到學校繼續學業(ye) 。她為(wei) 同學們(men) 舉(ju) 辦80餘(yu) 場專(zhuan) 題報告會(hui) ,弘揚愛國精神,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價(jia) 值觀;她來到阿勒泰地區的景點拍攝文旅宣傳(chuan) 視頻,振興(xing) 當地旅遊事業(ye) ;她投身防疫一線,發放物資、測量體(ti) 溫……“能發揮自己所長,為(wei) 家鄉(xiang) 、為(wei) 身邊的人做些事,我感到很自豪。”加德熱拉說。

  今年,加德熱拉畢業(ye) 了,她選擇成為(wei) 一名大學生村官,把青春奉獻給家鄉(xiang) 。

  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e) 中,一直是加德熱拉努力的方向。在一次政治學習(xi) 中,她被投身脫貧攻堅一線的時代楷模黃文秀的優(you) 秀事跡深深打動,用青春奉獻家鄉(xiang) 熱土的信念便在她心中紮了根。

  加德熱拉說:“既然選擇成為(wei) 大學生村官,我就要肩負使命,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貢獻。”

  中國礦業(ye) 大學畢業(ye) 生趙彬宇

  投身礦山,為(wei) 能源事業(ye) 出一份力

  記者 閆伊喬(qiao)

  “從(cong) 走進學校的第一天起,我就無比期待畢業(ye) 後能為(wei) 祖國的能源事業(ye) 出一份力。”中國礦業(ye) 大學碩士畢業(ye) 生趙彬宇即將登上列車,前往內(nei) 蒙古霍林河南露天礦,為(wei) 高寒地區綠色礦山建設貢獻力量。

  趙彬宇在礦山腳下長大,對他來說,到礦山一線工作,是夢想,也是傳(chuan) 承。“我的祖輩是國家最早的一批煤炭工人,我從(cong) 小聽著礦場車間故事長大。”趙彬宇深知煤炭保供的重要意義(yi) 。

  在就讀碩士研究生的3年時間裏,趙彬宇多次前往內(nei) 蒙古、新疆等地的礦山現場調研,協助導師完成項目。在位於(yu) 內(nei) 蒙古的伊敏露天礦,麵對礦山道路揚塵多、雨季道路泥濘,易造成安全隱患的問題,作為(wei) 項目負責人,趙彬宇一邊在實驗室裏搞科研,探索抑塵的材料與(yu) 方法,一邊與(yu) 企業(ye) 和工人多次溝通對接,傾(qing) 聽反饋意見。抱著“在幹中學,在學中幹”的態度,趙彬宇不斷在生產(chan) 一線磨練自己、提高自己。

  去年暑假,趙彬宇帶領本科生赴新疆天池能源南露天煤礦進行社會(hui) 實踐。在實踐中,他了解到,一些本科生缺乏去一線調研的機會(hui) ,對煤礦的整體(ti) 認知與(yu) 體(ti) 驗不足。於(yu) 是,在畢業(ye) 生座談會(hui) 上,他提出建議,希望學校在本科階段就能為(wei) 學生提供調研機會(hui) ,“經驗的積累,有助於(yu) 同學們(men) 更全麵地了解這個(ge) 行業(ye) ,做好職業(ye) 生涯規劃。”

  在老師和同學眼中,趙彬宇不僅(jin) 是學弟學妹們(men) 的好榜樣,也是熱心負責的好班長。在就業(ye) 的重要階段,他積極與(yu) 每位同學溝通,有針對性地提出就業(ye) 建議,並及時發送相關(guan) 就業(ye) 信息,努力幫助大家找到心儀(yi) 的工作。

  “比起祖輩們(men) 戰嚴(yan) 寒、鬥黃沙、搏風雪開礦的艱難環境,我們(men) 這一代已經幸福太多。”當記者問到趙彬宇是否後悔放棄東(dong) 部沿海城市的就業(ye) 機會(hui) 、選擇條件相對艱苦的露天煤礦時,他堅定地說:“無愧於(yu) 時代、無愧於(yu) 青春,我會(hui) 書(shu) 寫(xie) 屬於(yu) 自己的華彩篇章。下一步,如何將現代信息、控製技術與(yu) 采礦技術相融合,才是我真正麵臨(lin) 的挑戰,但我毫不畏懼、充滿鬥誌。”

  湖南中醫藥大學畢業(ye) 生劉德果

  種植中藥材,創業(ye) 夢想生根發芽

  記者 吳 月

  “我正在高鐵上,明天要與(yu) 一家企業(ye) 討論藥材種植合作。”6月底,畢業(ye) 典禮召開前幾天,湖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畢業(ye) 生劉德果仍奔波在路上。參加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拓展種植基地……讓他心心念念的,是“中藥鳥巢”創業(ye) 項目。

  湖南平江縣,幕阜山區的黃精種植基地中,在立柱式氣霧栽培等技術的應用下,一株株黃精茁壯生長。自2015年提出“中藥鳥巢”設想以來,劉德果的創業(ye) 夢想日漸清晰,並變為(wei) 現實。

  “讓中醫藥得到傳(chuan) 承創新發展,帶動農(nong) 民增收致富,離不開科技的力量。”劉德果說,自己在農(nong) 村長大,深知農(nong) 民種植中藥材的艱辛。作為(wei) 學習(xi) 中醫的研究生,他希望改進種植技術,生產(chan) 更加優(you) 質、安全的中藥材。

  在學校藥用植物園開展黃精種植研究,在實驗室研發適用不同生長周期的培養(yang) 液……劉德果帶領團隊成員發揮專(zhuan) 業(ye) 特長,反複鑽研,開發了“中藥鳥巢”生態生產(chan) 係統。“立柱式氣霧栽培可以提高黃精的產(chan) 量和品質;‘鳥巢’外層是太陽能光伏扇葉,有利於(yu) 節能減排;通過智能控製係統,藥農(nong) 可以方便地控製溫度、濕度等。”他自信地介紹。

  將技術從(cong) 校園“移栽”到田間地頭,並不容易。“當初如果沒有學校支持,我可能堅持不下來。”劉德果說,“指導老師們(men) 幫我對接了校外的專(zhuan) 家教授,學校創新創業(ye) 教育學院也積極指導、鼓勵我們(men) 參加創業(ye) 賽事,對我們(men) 幫助很大。”

  目前,團隊聯合多所高校科研力量,與(yu) 公司開展合作,生產(chan) 出黃精茶等產(chan) 品。“最開心的是看到藥農(nong) 們(men) 的笑臉!”劉德果說,團隊已幫助200多戶藥農(nong) 改進種植技術,有的農(nong) 戶年增收上萬(wan) 元。

  “作為(wei) 一名博士畢業(ye) 生,我希望用自己的所學造福百姓。”關(guan) 於(yu) 未來,劉德果還有更多設想:打造生態中藥景觀旅遊,開展中醫藥文化傳(chuan) 播,更好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中醫藥發展。“一步一步來!”創業(ye) 的經曆讓劉德果懂得了腳踏實地的道理,他告訴記者,“希望我們(men) 今天的努力,在未來能夠開花結果。”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ye) 生蘇正民

  返鄉(xiang) 支教,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記者 丁雅誦

  “我要繼續努力學習(xi) ,帶著知識回到大山,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我願意紮根基層,永遠做這片黃土地上最忠誠的兒(er) 子,默默耕耘一生,回報黨(dang) 和國家。”在畢業(ye) 論文的致謝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專(zhuan) 業(ye) 本科畢業(ye) 生蘇正民訴說著內(nei) 心最真實的想法。

  蘇正民的家鄉(xiang) 位於(yu)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沙馬拉達鄉(xiang) 火把村。15歲那年,家庭變故曾令他麵臨(lin) 輟學風險。“是黨(dang) 和政府的關(guan) 懷、社會(hui) 愛心人士的幫助,把我從(cong) 困境中拉了出來。”蘇正民回憶道。此後,他更加珍惜學習(xi) 的機會(hui) ,並考入重點大學。

  走出大山,看到世界的精彩,蘇正民愈發理解扶貧必扶智的意義(yi) 。為(wei) 幫助涼山的貧困學子順利求學,大二時,他與(yu) 幾個(ge) 同學一起發起“涼山阿依助學計劃”。蘇正民說:“隻要一人每天節約1塊錢,3個(ge) 人攢一年,就能讓一名涼山貧困學子有學上。從(cong) 2019年到現在,有200多人加入我們(men) ,66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今年,蘇正民本科畢業(ye) ,他選擇先回涼山支教一年,再繼續讀研。“這幾年,國家對貧困地區投入很大,有書(shu) 讀不再是難題。但如何轉變山裏孩子的觀念,讓他們(men) 愛讀書(shu) 、會(hui) 讀書(shu) ,這是我接下來想做的事。”蘇正民眼下有一個(ge) 目標——為(wei) 涼山的孩子們(men) 建立鄉(xiang) 村書(shu) 屋。“目前我們(men) 在西昌已經建起一座公益書(shu) 屋,那裏有很多搬遷戶子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不少家庭缺乏閱讀、學習(xi) 的環境。有了公益書(shu) 屋,孩子們(men) 就可以在周末、寒暑假來這裏讀書(shu) 、自習(xi) 。”蘇正民說。

  蘇正民的網名叫做“涼山野玫瑰”,他解釋道:“在我的家鄉(xiang) ,山上有很多索瑪花,我們(men) 都叫它高山玫瑰,即便在最艱苦的地方,它們(men) 依然能夠盛放。我希望自己像索瑪花一樣,在大涼山裏燦爛綻放。”談起未來的打算,蘇正民很堅定:“我會(hui) 回到家鄉(xiang) ,從(cong) 事有意義(yi) 的工作、投身有意義(yi) 的事業(ye) ,為(wei) 家鄉(xiang) 更加美好、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更加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