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劉俏: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所需投資體量達百萬億級
“雙碳”目標的實現對於(yu) 中國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而言是一個(ge) 非常深刻而徹底的變革。在新的發展格局中的生產(chan) 、流通、消費等經濟循環各個(ge) 環節,都可以通過低碳發展戰略牽引和推動,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格局和經濟體(ti) 係。
財政政策對於(yu) 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可以更有作為(wei)
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大量投資,根據光華管理學院課題組估測,實現碳中和目標所需的投資金額可達250萬(wan) 億(yi) 元,分布在未來三、四十年間。現有很多研究基本認同整體(ti) 投資的體(ti) 量應該達到百萬(wan) 億(yi) 級。
在這種情況下,未來我們(men) 如何把這樣大量的資金匯聚到支撐中國經濟未來轉型的重大領域?這可能是製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需要思考的問題。對於(yu) 這樣海量的投資,貨幣政策可以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我認為(wei) 財政政策在這個(ge) 過程中可以更有作為(wei) 一些。
談到財政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於(yu) 大家擔心過於(yu) 積極的財政政策會(hui) 導致宏觀杠杆率的上升。我們(men) 的研究發現,以GDP作為(wei) 經濟政策錨定的宏觀變量有可能過高估計宏觀杠杆率和金融風險危機爆發的可能,可能會(hui) 導致政策製定者在需要大量投資、需要用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去實行轉移支付、去實現共同富裕的時候,變得比較謹慎,這或會(hui) 帶來一些我們(men) 不想看到的結果。
我國的整體(ti) 經濟實力、國家信用和資源動員能力遠大於(yu) GDP,擁有實施宏觀政策的巨大空間。我們(men) 分析過去三十年全球爆發的所有金融危機,發現Kindelberger-Minsky的觀點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實證證據支持——一個(ge) 經濟體(ti) 在過去三年經曆債(zhai) 務高速增長和資本市場價(jia) 格的大幅提升,未來三年內(nei) 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是45%。然而,這一結論對於(yu) 那些政策空間較大的國家(整體(ti) 價(jia) 值遠大於(yu) GDP)並不成立——同樣情況下,這些危機爆發的概率隻是7%,而且在統計意義(yi) 上不顯著。
換言之,即使我國在過去三年的債(zhai) 務水平大幅上升,未來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也不高,隻有7%左右,遠低於(yu) 平均值45%,而且在統計意義(yi) 上也不顯著。如果我們(men) 不以GDP作為(wei) 宏觀政策的錨,而是以衡量國家整體(ti) 經濟實力的指標作為(wei) 衡量杠杆率的分母,那麽(me) 我國還有很大的財政政策實施空間。
因此,從(cong) 財政政策的角度,我有一個(ge) 具體(ti) 的建議:可以考慮發行30年到40年期的長期國債(zhai) ,當然也可以是專(zhuan) 項債(zhai) ,這與(yu) 碳中和目標是結合在一起的。隻要這30年到40年期長期國債(zhai) 的利率低於(yu) 實體(ti) 經濟增長速度,可以簡單理解為(wei) GDP增長速度,那麽(me) 從(cong) 某種程度上講這一政策就具有可以延續性。
通過這樣的政策我們(men) 可以獲得大量的資金,把資金投入到與(yu) 中國經濟和與(yu) 實現“雙碳”目標密切相關(guan) 的核心和節點領域,這個(ge) 過程可以對實體(ti) 經濟產(chan) 出巨大貢獻。在未來,我們(men) 可以更仔細地論證這一政策建議的思路。
“碳風險”在中國A股市場定價(jia) 體(ti) 係中已有體(ti) 現
碳中和的推進不僅(jin) 僅(jin) 是“有為(wei) 政府”的問題,也是“有效市場”的問題。金融市場的價(jia) 格具有引領性,能夠捕捉和感知社會(hui) 變化中的風險,並反映到定價(jia) 中。最近我們(men) 結合中國A股市場的分析發現,自2020年9月之後,也就是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後,碳風險已經進入到中國A股市場的定價(jia) 體(ti) 係。碳排放量比較大的企業(ye) 預期收益率可能會(hui) 低一些,換句話說它的融資成本會(hui) 高一些,整體(ti) 市值會(hui) 低一些。這說明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推進,隨著大量舉(ju) 措的出台,隨著對氣候風險和碳風險方麵信息披露程度的提升,碳風險開始反映在投資者的投資邏輯和定價(jia) 邏輯之中。
展望未來,我認為(wei) 兩(liang) 個(ge) 潛在的影響。一方麵,從(cong) 投資的角度看,如何正確地量度標的物(不論是上市公司亦或是資產(chan) )的碳風險暴露程度,如何把碳作為(wei) 定價(jia) 因子納入到投資組合的決(jue) 策裏,都對未來的投資者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另外一方麵,中國實現碳中和的重要環節是需要找到合理的碳定價(jia) 。碳風險被納入定價(jia) 體(ti) 係後,可以倒推出中國目前的碳價(jia) 格,再通過動態追蹤,進一步評估出未來的碳價(jia) 格。比如我們(men) 發現,現在重碳的企業(ye) 或者行業(ye) 的市值要低一些,是因為(wei) 碳因子已經被反映到定價(jia) 中,通過上市公司的市值變化即可以測算出整體(ti) 碳排放權的價(jia) 格。
資本市場提供了在碳交易體(ti) 係之外的相對獨立的碳價(jia) 格評估機製,意義(yi) 十分重大。現在我國在單一市場裏仍缺乏對真實碳排放價(jia) 格的比較準確的評估。目前全國碳市場中1噸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價(jia) 格在50-60元人民幣之間。而我們(men) 的測算發現,如果利用A股市場股票價(jia) 格的變化倒推碳價(jia) 格,全國平均的碳價(jia) 大概為(wei) 165元/噸。此外,基於(yu) 對資本市場的分析,不同行業(ye) 和區域的平均碳價(jia) 水平也不太一樣。
這些工作對於(yu) 我們(men) 未來更加準確地測度出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ye) 的碳價(jia) 格,並相應製定產(chan) 業(ye) 政策提供了可能性。這也是發展資本市場、利用金融作為(wei) 一個(ge) 工具來推進碳中和的實現的一個(ge) 重要角度。
(作者 劉俏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係教授、國家“十四五”規劃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本文根據光華思想力夏季論壇內(nei) 容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