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令之美·小暑丨小暑詩詞裏的“炙熱”與“清涼”
新華社天津7月6日電(記者 周潤健)7月7日將迎來小暑節氣,此時節,有一個(ge) 特別的節點,就是入伏。入伏後,潮濕悶熱的天氣讓人總感到身上黏黏糊糊的,很不舒服。在古代,沒有電扇、空調等製冷設備,古人們(men) 是如何描述暑熱?又是如何表達消暑納涼的呢?讓我們(men) 一起走進小暑詩詞,尋一尋答案。
雖然隻是個(ge) “小”字,但跟“暑”組合,就意味著躲不開的炎熱。
在唐代詩人王維眼中,這種酷熱不僅(jin) 讓人難熬,自然萬(wan) 物也無不遭殃,他在《苦熱行》中寫(xie) 道:“赤日滿天地,火雲(yun) 成山嶽。草木盡焦卷,川澤皆竭涸。”
麵對暑熱,南宋詩人陸遊在《苦熱》中也描述了那種被“汗蒸”、被“桑拿”的感覺,“萬(wan) 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
同樣是表達“熱得仿佛在蒸籠裏”,南宋詩人戴複古形容的則更甚一層:“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萬(wan) 物此陶鎔,人何怨炎熱。”
熱!那如何消暑納涼?翻閱古人描繪小暑的詩詞,多為(wei) 雨後、荷間、夜風中、明月下偶得清涼的快意,如“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等。
為(wei) 了消暑,古人也是絞盡腦汁,“研發”出很多“神器”,如扇子、冷飲、冰鑒、瓷枕、涼簟(涼席)等,這些“神器”在詩詞中也有所體(ti) 現,如“薄紗廚,輕羽扇。枕冷簟涼深院。”等。
最被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還是“心靜自然涼”這五字箴言。“熱散由心靜,涼生為(wei) 室空。”唐代詩人白居易道出了“心靜自然涼”的真諦,告訴世人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受外界的幹擾,心閑靜則身覺涼。
小暑來了,“三伏”大幕即將開啟,麵對卷天席地的滾滾熱浪,夏日的清涼不見得在密林之中,而在內(nei) 心深處。暑熱不可避,人心卻能靜,沏上一壺新茶,手捧一本詩集,觀日升日落,看雲(yun) 卷雲(yun) 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