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人傳遞城市溫度 接訴即辦解決新就業群體急難問題
向“新”人傳(chuan) 遞城市溫度
北京接訴即辦解決(jue) 新就業(ye) 群體(ti) 急難愁盼問題
□ 本報記者 王 斌
□ 本報見習(xi) 記者 白楚玄
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能看到很多暖心“驛站”。到了休息時間,外賣小哥和快遞員走進這裏,喝口熱水、吃口熱飯、給手機充個(ge) 電,遇到下雨天氣還能拿一件雨衣,休息好後再次衝(chong) 向配送路。這是北京市為(wei) 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積極探索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體(ti) 製機製創新,服務新就業(ye) 群體(ti) 的舉(ju) 措之一。
近年來,快遞物流、外賣送餐、網絡貨運和網約車等新業(ye) 態經濟迅猛發展,催生的新就業(ye) 群體(ti) 成為(wei) 服務北京市民生活、助力城市發展的新生力量。
北京市堅持黨(dang) 建引領,織密服務陣地體(ti) 係,通過對新就業(ye) 群體(ti) 的關(guan) 心關(guan) 愛和保障服務,積極為(wei) 新就業(ye) 群體(ti) 排憂解難,以用心服務,彰顯城市溫度,積極推動“新”人融入首都超大城市治理格局。
貼心服務 感受家的溫暖
去年4月,北京市人社局勞動關(guan) 係處副處長王林體(ti) 驗了一天做外賣小哥,12小時送單隻賺了41塊錢,最後累癱在馬路牙子上感慨:“太委屈了,這個(ge) 錢太不好掙了。”
深夜,王林和帶他送外賣的“師傅”高治曉終於(yu) 送完最後一單。在一前一後返程時,高治曉扭過頭來說:“我們(men) 外賣小哥風吹日曬,也沒個(ge) 歇腳的地方,我想給他們(men) 建個(ge) ‘家’。”王林跟他對視了一眼,堅定地回答:“好,北京講究的是‘接訴即辦’,咱們(men) 一塊兒(er) 建!”
王林履行了他的承諾。之後,北京多部門聯動,因地製宜,建立“1+N”模式,即各區在設置1個(ge) 區級務工人員之家的基礎上,再設置一批街道(鄉(xiang) 鎮)、社區(村)和企業(ye) 服務站。一年的時間,已經為(wei) 戶外勞動者建起111個(ge) “務工人員之家”。
讓管理服務更加精細化,把實事好事辦到新就業(ye) 群體(ti) 心坎上,這樣的關(guan) 心關(guan) 愛舉(ju) 措在北京還有很多。
北京市委組織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說,北京市緊扣新就業(ye) 群體(ti) 需求,堅持黨(dang) 建引領,以服務點為(wei) 陣地,摸清新就業(ye) 群體(ti) 的從(cong) 業(ye) 人員數量、黨(dang) 員數量,結合工作區域特點,由新就業(ye) 群體(ti) 黨(dang) 支部牽頭,多渠道、常態化征集新就業(ye) 群體(ti) 人員的意見訴求,依托北京市黨(dang) 群服務中心體(ti) 係,著力建設完善黨(dang) 群服務中心、小哥加油站、樓宇驛站等,提供各式各樣的貼心服務,讓新就業(ye) 群體(ti) 感受到家的溫暖。
除健全實體(ti) 化的服務體(ti) 係外,北京市還注重創新運用信息化手段,把389個(ge) 黨(dang) 群服務中心標注在高德、百度等地圖App上,快遞小哥行走中便可立即找到附近服務網點;不少單位建立了快遞小哥微信群,
發布更新服務信息;朝陽區團結湖街道還將“黨(dang) 員E先鋒”與(yu) 京東(dong) 快遞App數據對接,建立黨(dang) 群服務中心與(yu) 快遞小哥線上溝通平台,精準提供服務。
線下服務有實體(ti) ,線上服務有平台。如今,一張密集的服務網絡已在北京逐漸拉開,快遞小哥就地就近、隨時隨地就能享受麵對麵、“鍵”對“鍵”服務。
精準服務 解決(jue) 各種難題
除了“渴了有水喝、熱了能乘涼、累了能歇腳”的基本需求,“困難能協調”也是新就業(ye) 群體(ti) 最普遍的訴求。
“送快遞的時候停車難、分揀難、進門難,配送起來太困難了。”在華貿商圈工作的快遞員有這樣的煩惱。
對此,朝陽區八裏莊街道黨(dang) 工委統籌協調,因地製宜,在華貿商圈施行了幾套方案:對於(yu) 零散快遞,開辟專(zhuan) 門區域,集中停車分揀;對於(yu) 批量快遞,樓宇物業(ye) 設置專(zhuan) 用卸貨、運輸、分揀區域,交由樓宇工作人員進行二次分揀和終端配送……“街麵更幹淨了,秩序更井然了,快遞員的煩惱消除了,與(yu) 客戶的關(guan) 係也更融洽了。”八裏莊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閆培文說。
新就業(ye) 群體(ti) 還麵臨(lin) 黨(dang) 員“底數不清”和“報到無門”的雙重矛盾、“企業(ye) 發展”和“員工關(guan) 愛”不匹配、“信息不暢”和“融入感弱”等諸多問題。為(wei) 了讓新就業(ye) 群體(ti) 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北京市圍繞訴求抓凝聚,暢通“流動黨(dang) 員—流動黨(dang) 員黨(dang) 支部—街鄉(xiang) 黨(dang) (工)委”訴求表達渠道,引導黨(dang) 員聯係快遞員、外賣送餐員,收集訴求、解決(jue) 訴求,在推動問題解決(jue) 中顯著增強支部凝聚力和黨(dang) 員號召力。
在北京經開區,38家暖心驛站在讓新就業(ye) 群體(ti) “吃飽歇好”的基礎上,多元合作,延伸出覆蓋銀行、工會(hui) 、仲裁院等更多場景功能的多類型服務站點53處。
在海澱,依托區域化黨(dang) 建平台,29個(ge) 街鎮動員224家企業(ye) 商戶為(wei) 新就業(ye) 群體(ti) 推出239項優(you) 惠服務,還全方位發掘政策資源,統籌11家職能部門為(wei) 新就業(ye) 群體(ti) 提供10大類“政策服務包”,涵蓋糾紛仲裁、權益維護、心理谘詢等30餘(yu) 條服務措施和政策保障,用心、用情幫助新就業(ye) 群體(ti) 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憂、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壓”。
暖心服務增進了新就業(ye) 群體(ti) 的凝聚力和融入感,如今,在北京街頭,新就業(ye) 群體(ti) 已成為(wei) 誌願服務和城市治理中一支重要力量。
兼職“網格助理員”、看到安全隱患“隨手拍”、加入社區誌願服務隊、參與(yu) 垃圾分類桶站值守、補充社區消防救援力量、引導文明出行……越來越多的快遞小哥在享受服務的同時,也主動參與(yu) 基層治理。
未訴先辦 源頭維護權益
新就業(ye) 群體(ti) 朝氣蓬勃,但也有明顯的短板,勞動關(guan) 係待明晰、社會(hui) 保障待完善、平台監管有欠缺,一係列問題對傳(chuan) 統管理手段、勞動法律體(ti) 係、就業(ye) 服務管理、社會(hui) 保障政策等都提出了新要求。
針對新就業(ye) 群體(ti) 麵臨(lin) 的歸屬感弱、管理難度大和權益保障難等問題,北京市從(cong) “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探索推進新業(ye) 態就業(ye) 群體(ti) 權益保障的現實路徑。
今年,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問題被納入北京2022年“每月一題”。針對這一問題,去年4月,北京市總工會(hui) 就出台《關(guan) 於(yu) 新就業(ye) 形態人員權益維護法律服務實施辦法(試行)》,擴大工會(hui) 係統法律援助範圍,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為(wei) 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提供普及法律知識、法律谘詢、引導協商和解、調解勞動爭(zheng) 議、代書(shu) 代理案件等法律服務;去年9月,北京市就業(ye) 工作領導小組又印發了《關(guan) 於(yu) 促進新就業(ye) 形態發展的若幹措施》,明確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劃分標準,切實維護勞動者權益。
另一方麵,針對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的戶外、線上屬性,北京還積極推動職工互助保障向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延伸,北京市職工互助保障服務中心推出了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五送保障”專(zhuan) 項保障項目。
此外,為(wei) 提升新就業(ye) 形態群體(ti) 學曆教育層次、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識,北京多部門多地區也走到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等新就業(ye) 群體(ti) 勞動者身邊,根據他們(men) 的從(cong) 業(ye) 特點,以“送慰問”“主題宣講”等多種方式開展活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