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之巔”與中國當代文學畫卷相遇
■本報記者 許暘
餘(yu) 華曾說:“我有超過大概四分之三的小說,都是發表在這本雜誌上的。”王安憶曾說:“它從(cong) 來不嫌棄初寫(xie) 者的幼稚和狂妄,也不盲從(cong) 和遵命……還具有一種好奇的童真性格,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搶著探索的準備,這就使它始終呈現出年輕的麵貌,活力充沛。”
這份雜誌正是即將迎來65周歲生日的上海文學期刊《收獲》。昨天,“與(yu) 《收獲》同行——《收獲》創刊65周年特展”在位於(yu) “上海之巔”的最高書(shu) 店——上海中心朵雲(yun) 書(shu) 院·旗艦店開啟,帶人們(men) 走近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遇見”莫言、餘(yu) 華、王安憶、蘇童、孫甘露、金宇澄等作家,呈現一幅生動的中國當代文學畫卷。
展覽入口處,一麵巨大的作家簽名牆引人關(guan) 注,一個(ge) 個(ge) 熟悉的名字見證了中國文學的發展。1957年,巴金、靳以主編的大型文學刊物《收獲》在上海誕生。在展覽首個(ge) 板塊——“《收獲》與(yu) 巴金”中,雜誌創刊號和複刊號集中亮相,巴金為(wei) 《收獲》寫(xie) 下的文字、編輯部老照片及視頻資料具有史料價(jia) 值。
“65年來風風雨雨,但《收獲》的創新與(yu) 堅守都表明了‘出人出作品’的初心不變。”《收獲》雜誌主編程永新說,多年來這份滬上老牌雜誌一直在探索適應時代,“作品的質量不能滑坡,我們(men) 牢記巴金先生的叮囑‘把心交給讀者’。時代快速變化,思潮湧動,越是如此,文學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紮根這座城市的《收獲》更要維護住文學成果,為(wei) 讀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糧,體(ti) 現上海的格調與(yu) 擔當。”
“《收獲》與(yu) 中國電影”板塊裏,一張巨幅海報和原著索引圖,拚起了《收獲》對中國電影的貢獻,從(cong) 《茶館》《日出》《野火春風鬥古城》,到《大紅燈籠高高掛》《美食家》《人到中年》《陽光燦爛的日子》《繁花》……中國一批經典電影的原著小說都首發在《收獲》,導演張藝謀曾在《文學馱著電影走》中深深致敬《收獲》雜誌:“無數出色的影片和電視劇莫不是從(cong) 小說改編而來。文學馱著電影,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準確的文學藝術判斷與(yu) 大膽嚐試,讓《收獲》推出了一批批文學新人。比如,自上世紀80年代中葉開始,小說敘事和語言崛起了新的美學原則,1988年、1989年《收獲》兩(liang) 次青年文學專(zhuan) 號推介中,馬原、餘(yu) 華、蘇童、格非等都以非凡想象力和精妙語言,發表了引起重大反響的作品,《浮躁》《活著》《九月寓言》《丹青引》《許三觀賣血記》等小說書(shu) 寫(xie) 了日常生活的戲劇性,彰顯文學的精神力量。在“《收獲》與(yu) 文學大家”板塊中,讀者通過一張張作家名片,可以看到五十多位作家在《收獲》留下的文學印記,還有冰心、馮(feng) 驥才、餘(yu) 光中、莫言、賈平凹、王朔、餘(yu) 華、馬原、王安憶、孫甘露等文學大家的珍貴手跡、書(shu) 信、手稿。
作家李銳曾感慨:“一家兩(liang) 代三口人同時為(wei) 一本雜誌寫(xie) 稿子,這件事情恐怕在中國也少有。”這樣的情況在《收獲》雜誌卻並不少見,父女、兄弟、母女、夫婦,甚至是祖孫三代人,他們(men) 都有可能不斷相遇在一本雜誌的文學空間。比如,葉聖陶、葉至誠、葉兆言祖孫三代從(cong) 事文學創作,都曾在《收獲》發表作品。
“此次特展是想表達一種敬意,致敬中國文學,也致敬中國的作家和讀者。文學應該永遠保持時代高度和思想高度。”程永新表示,無論是策劃特展、做排行榜,跨界脫口秀、打造App等,雜誌都希望吸引更多讀者親(qin) 近文學、愛上文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