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工人”到“創造能手”:名城市軌道交通檢修工的九年
【我們(men) 的新時代·新職業(ye) 新生活】
◎實習(xi) 記者 孫 越
“給地鐵加油,要提一個(ge) 大桶,用量杯一點一點往裏舀。齒輪油又黏又稠,加完之後渾身都是黑乎乎的油,洗不掉。後來有了油抽,可抽起來也非常費勁。冬天,油的黏稠度更大了,像快幹的瀝青,加滿一個(ge) 油箱要拉20多次,1列車有16個(ge) 油箱,加次油胳膊要疼一星期。”曹治超說。
曹治超是鄭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運營分公司車輛中心一名“90後”城市軌道交通檢修工。地鐵是城市的“主動脈”,2013年進入鄭州地鐵工作的他,已經為(wei) 這條“主動脈”默默耕耘了9年。
“現在,我們(men) 自主研發了電客車齒輪箱加油機。一輛車的齒輪箱加油作業(ye) 由原來3人3小時縮短為(wei) 2人1小時,不僅(jin) 省時省力,而且每年能夠節約成本5.68萬(wan) 元。”提起自己帶隊發明的這台“爆款”專(zhuan) 利產(chan) 品,曹治超充滿驕傲:“它采用一體(ti) 化設計,主油路、控製係統、供電係統等均集中安裝在這一台小車內(nei) ,控製係統能夠實時檢測瞬時流量、油溫等,通過壓力開關(guan) 、單向閥、軟件等多重防護,保證主油路安全可靠。目前,該裝置已在鄭州地鐵全線網推廣使用。”
一台小小的加油機,節約的是人力、物力、財力,凝結的是技術人員“由修理到鑽研再到創造”的心血,閃耀的是新一代城市軌道交通維修工人腳踏實地、砥礪奮進的精神之光。
2013年,曹治超進入鄭州地鐵工作,成為(wei) 一名普通的地鐵車輛檢修工人,先後參與(yu) 了鄭州地鐵1號線、2號線的開通調試和日常檢修工作。初起爐灶,缺水少電,曹治超麵臨(lin) 的工作環境異常艱苦。“有一次我們(men) 4個(ge) 人幹完活,食堂已經沒飯沒電沒熱水了。我們(men) 走了好遠才找到村裏一家賣饅頭的店,店裏隻剩下了11個(ge) 饅頭,買(mai) 回來就點鹹菜、涼水,就是一頓工作餐。”回想起當年的艱辛,曹治超並無怨懟,“越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
寒冬酷暑,風雨幾回。生活條件的艱苦容易克服,工作上的難題才真正讓人“頭疼”。當時,鄭州地鐵剛剛上線,新問題需要解決(jue) ,技術空白需要填補,可謂困難重重。2016年,鄭州地鐵車輛中心組建電子興(xing) 趣小組,吸納對電子維修感興(xing) 趣的員工加入,曹治超成為(wei) 小組的核心成員。
“興(xing) 趣小組前期開展的是故障電子板件芯片級維修。從(cong) 前,車輛的電子板件壞了隻能換件修,不僅(jin) 費時費力,也增加了成本。我們(men) 研究透它的工作原理後,換幾個(ge) 芯片或者電阻電容,就可以解決(jue) 問題。並且,我們(men) 可以對疑難故障進行自主分析,比如哪裏容易發生故障,我們(men) 對其進行改造,以此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地鐵車輛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曹治超說。
剛進入興(xing) 趣小組的曹治超,遇到了比之前更大的挑戰。一邊是陌生的技術、複雜的難題,如一座座大山橫亙(gen) 眼前;另一邊是領導的信任和殷切期望,讓曹治超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但我就有那股勁,一定要把這個(ge) 事情做好。當時我就住在單位,一周回家一次,白天工作思考,晚上學習(xi) 看資料,把白天不會(hui) 的內(nei) 容想明白。”曹治超回憶,在維修LCD屏控製板時,由於(yu) 電子板件集成度高,技術要求嚴(yan) 格,維修難度極大。為(wei) 保證維修質量,他從(cong) 零開始,廢寢忘食,晝夜奮戰,終於(yu) 將LCD屏控製板的核心原理整理出來,為(wei) LCD屏的芯片級維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依靠紮實的檢修技藝和刻苦的鑽研精神,曹治超在科研創新、技術革新等方麵取得了顯著成績。2017年,以他個(ge) 人名字命名的“曹治超創新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主要從(cong) 事電客車電子板件研究與(yu) 維修、電客車疑難故障分析與(yu) 處理以及檢修生產(chan) 實用工裝的研發製作等,曹治超完成了從(cong) “技術工人”到“創造能手”的華麗(li) 轉身。
鄭州地鐵維修群體(ti) 中,像曹治超這樣敢想敢幹、勇於(yu) 攻關(guan) 、敢於(yu) 創新的年輕新生力量並不是個(ge) 例。“曹治超創新工作室”共8人,其中有5人是“95後”,90年出生的曹治超是“老大哥”。而在整個(ge) 鄭州地鐵軌道交通維修團隊裏,這樣的創新工作室還有5個(ge) 。
9年時間能夠帶來什麽(me) ?是成長,是蛻變,是一個(ge) 個(ge) 新時代軌道檢修技術工人們(men) 奮發向上、充滿活力的奮鬥群像。
截至目前,曹治超帶領團隊累計研究電客車電子板件51份,完成故障板件維修1500餘(yu) 件,累計節約維修成本950餘(yu) 萬(wan) 元。工作室累計申請國家專(zhuan) 利10項,完成工裝製作18件。
如今的曹治超,仍是一身工裝,腳踏勞保鞋,奔走在列車檢修車間與(yu) 工作室之間。“自主創新研發不容易,但這條路我們(men) 必須要走。”曹治超擦擦汗,笑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