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互聯網“黑話”要封堵也要疏導
治理互聯網“黑話”要封堵也要疏導【非常視點】
針未尖
你聽說過“栓Q”嗎?你知道“蚌埠住了”是什麽(me) 意思嗎?不知從(cong) 何時起,我們(men) 的生活正在被一些組合奇奇怪怪的互聯網“黑話”所包圍,大家跟風使用,張口就來,甚至“黑話”的生產(chan) 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men) 學習(xi) 的速度。對此,抖音、B站和微博近日接連發布聲明回應稱,將規範漢字使用,維護清朗網絡空間。(7月25日《揚子晚報》)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互聯網“黑話”的確早已衝(chong) 出小圈子,闖入我們(men) 的日常交流,尤其是在互聯網群組中,人們(men) 常常能從(cong) 孩子、同事、朋友、網友等的聊天中,聽到“栓Q”(無語、討厭)“芭比Q”(完了完了)“蚌埠住了”(繃不住了)“emo”(憂鬱、傷(shang) 感)等眾(zhong) 多不斷新生的“黑話”。於(yu) 是,不少“苦‘黑話’久矣”的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感慨:“真沒想到,現在好好說話都成了一種奢求。”
互聯網“黑話”的盛行會(hui) 影響人與(yu) 人間的溝通,會(hui) 出現不同程度的理解偏差,甚至會(hui) 顯得對他人不夠尊重。語言是我們(men) 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即便在網絡中溝通,也不宜用晦澀難懂的“黑話”,製造溝通壁壘,正常溝通不能靠猜靠悟。有人可能要說,一些互聯網“黑話”可以提高溝通效率,比如“520”“yyds”(永遠的神)等,這些簡單“黑話”或許是這樣,但更多玄之又玄的“黑話”則會(hui) 增加他人的理解難度,增加交流成本,也許更適合同行、同齡人之間使用。
互聯網“黑話”盛行,會(hui) 助長網絡語言暴力。一些網絡“黑話”其實就是一種髒話,有的還成為(wei) 惡意攻擊他人的工具。比如,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亞(ya) 文化在許多遊戲社區、社交媒體(ti) 、視頻剪輯網站走紅,在互聯網空間內(nei) ,“祖安”已成為(wei) 對噴、罵人、說髒話成風的代名詞,“祖安文化”侵蝕部分校園,影響到了一些青少年。這種以爆粗口、口吐狂言為(wei) 特征的網絡“黑話”,容易誘發網絡中的語言暴力,不利於(yu) 青少年健康成長。
互聯網“黑話”盛行,還會(hui) 改變中小學生的表達習(xi) 慣,影響他們(men) 形成規範的語言體(ti) 係。這些年,網絡“黑話”入侵學生作文,語言表達錯誤、中英文混雜,以及追捧諧音字、變體(ti) 字等“錯別字”的現象,並不少見。不少孩子過度依賴網絡用語,從(cong) 而造成詞匯量匱乏、表達同質化。
互聯網“黑話”從(cong) 線上傳(chuan) 播到線下,從(cong) 特定人群傳(chuan) 播至學生群體(ti) ,這種現象亟待遏製。一方麵,家長、教師需關(guan) 注學生中間“黑話”的發展變化趨勢,以及其中的非主流價(jia) 值取向,並及時教育孩子文明用語。另一方麵,各網絡平台應健全管理機製,完善識別模型,加強宣傳(chuan) 引導,對“黑話”加強攔截,對利用諧音字、變體(ti) 字等“錯別字”發布、傳(chuan) 播不良信息的違規行為(wei) 開展集中整治和抵製。
除了堵還要疏。互聯網“黑話”及其他不規範表達的盛行,也與(yu) 平台等的審核要求有關(guan) ,比如直播時,將“秒殺”說成“秒秒”,將“賺錢”改成“賺米”,將“直播間”改成“啵啵間”,單位“萬(wan) ”隻能說“W”……為(wei) 明確平台規則、避免誤解,某平台日前首批梳理了50個(ge) 高頻詞語,倡導用戶采用規範表達,規避使用變體(ti) 表達,這些詞語包括“直播間”“多少錢”“福利”“便宜”“價(jia) 格”“掃碼”“國家”等,在正常情況下均可使用。此舉(ju) 是讓用戶能夠好好說話,值得借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