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智慧”播種“一帶一路” 拓國際農業合作新路徑
中新網陝西楊淩8月5日電 (李一璠 張一辰)“我的很多學生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希望他們(men) 把來自楊淩、來自中國的技術帶回家鄉(xiang) ,讓中國之‘種’生根。”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副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海江波5日向中新網記者表示。
楊淩是華夏農(nong) 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而今,楊淩是中國重要的農(nong) 業(ye) 科研教育基地之一,被譽為(wei) 中國的“農(nong) 科城”。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楊淩以其科技與(yu) 人才優(you) 勢逐漸成為(wei) 國際農(nong) 業(ye) 合作的平台。
中新網記者在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農(nong) 業(ye) 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實訓基地——楊淩智慧農(nong) 業(ye) 示範園看到,一間間按照上合組織國家氣候特點設計的智能溫室裏,不同的植物被精準“嗬護”,果蔬和花卉的新品種數量繁多。同時,基地內(nei) 的智慧農(nong) 業(ye) 雲(yun) 管控係統、環境智能控製係統等科技元素早已“滲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當中。
上合組織農(nong) 業(ye) 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陳龍表示,該區依托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發起成立了絲(si) 綢之路農(nong) 業(ye) 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吸引18個(ge) 國家的95所科教機構和企業(ye) 加盟。並先後在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等國家建立15座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為(wei) 中國深化農(nong) 業(ye) 領域國際合作交流提供了豐(feng) 富載體(ti) 。
近年來,楊淩先後與(yu) 全球60多個(ge) 國家在現代農(nong) 業(ye) 領域建立了合作關(guan) 係,建成中美水土保持與(yu) 環境保護研究中心、中巴(巴基斯坦)農(nong) 業(ye) 生物資源研究中心等13個(ge) 國際科技合作平台,進一步暢通了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世界各國交流合作的渠道。同時也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貢獻了諸多“良種”。
據介紹,來自楊淩的前沿農(nong) 業(ye) 技術為(wei) 全球糧食安全提供了“中國方案”。例如,小麥條鏽病研究成果被譽為(wei) “國際小麥條鏽病防治的模板”,先後在肯尼亞(ya) 、埃塞俄比亞(ya) 等國實施推廣,年均挽回小麥損失20億(yi) 公斤。
“在一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那裏迫切需求動植物檢驗檢疫的技術,以及人才、專(zhuan) 家和專(zhuan) 業(ye) 培訓。”海江波表示,通過合作與(yu) 交流,他們(men)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農(nong) 業(ye) 技術、農(nong) 業(ye) 標準十分讚同和認可,並認為(wei) 中國的文化與(yu) 發展經驗值得借鑒。(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