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種植不再依靠“經驗”,中國農業農村如何“彎道超車”

發布時間:2022-08-10 11:27:00來源: 新京報

  在世界的矚目中,中國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正在快速走向現代化。引領時代潮流的數字技術,以遠超人們(men) 想象的速度,改變著中國數十萬(wan) 個(ge) 村莊。

  數字技術在三農(nong) 領域的運用,不僅(jin) 僅(jin) 是看得見的電商下鄉(xiang) 、網絡入村,也不僅(jin) 僅(jin) 是鄉(xiang) 村短視頻的火爆,事實上,不論是農(nong) 產(chan) 品育種,還是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融合,抑或是鄉(xiang) 村組織化水平的提升,都和數字技術息息相關(guan) 。

  8月6日,在數字經濟看中國——2022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峰會(hui) “數字農(nong) 業(ye) 美麗(li) 鄉(xiang) 村”分論壇上,北京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馬榮才,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副院長孫坦,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信息化專(zhuan) 家谘詢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李道亮,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經濟研究中心數字鄉(xiang) 村創新團隊輪值首席專(zhuan) 家、副研究員張璟,平穀農(nong) 業(ye) 中關(guan) 村黨(dang) 組書(shu) 記、主任任海軍(jun) ,國家數字鄉(xiang) 村試點縣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副縣長王振權,水木九天農(nong) 業(ye) 科技董事長、數字農(nong) 業(ye) 領軍(jun) 人才王曉慶,北京極星農(nong) 業(ye) 總經理、第二屆“多多農(nong) 研科技大賽”冠軍(jun) 隊隊長徐丹共聚一堂,暢想“數字農(nong) 業(ye) 、美麗(li) 鄉(xiang) 村”的未來圖景。

  科技,正在改變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和依靠人力耕作的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不同,科技支撐的現代農(nong) 業(ye) ,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孫坦介紹,“今天的農(nong) 業(ye) 科技,和上一個(ge) 時代已經完全不同了。比如生物技術與(yu) 信息技術的融合,正在不斷運用到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領域。當前,生物育種和計算育種,已經成為(wei) 了全球和我們(men) 國家育種的最前沿方向和主流的模式。而當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結合之後,我們(men) 可以瞬間找到影響作物產(chan) 量的各種因素間的相關(guan) 性,目前,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可以在五秒鍾之內(nei) 對22000種影響作物產(chan) 量的因素,進行分析和決(jue) 策,最終找到影響作物生長的關(guan) 鍵因素,這就是所謂的增強分析。”

  科技是發展的動力,也是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基礎。任海軍(jun) 介紹,在北京市平穀區,依托獨特的區位優(you) 勢、自然資源和相對完整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抓住了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這個(ge) “關(guan) 鍵變量”,大力推動信息化與(yu) 農(nong) 業(ye) 現代化融合發展,先後榮獲“北京市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全國農(nong) 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共建先行縣”“全國縣域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先進縣”等榮譽稱號。在此基礎上,平穀區明確提出未來五年打造“高大尚”平穀的奮鬥目標,其中,居首的“高”就是建設高科技的農(nong) 業(ye) 中關(guan) 村,打造農(nong) 業(ye) 中國芯,探索創新驅動、數字賦能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努力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方麵走在前列。

  未來,無人農(nong) 場將成現實

  隨著技術的進步,在全球,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正變得越來越少,農(nong) 業(ye) 產(chan) 值占GDP比重越來越低,但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卻在不斷增加。李道亮介紹,“從(cong) 全球角度看,主要有幾個(ge) 趨勢:第一,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不斷下降。第二,農(nong) 業(ye) 產(chan) 值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第三,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快速崛起,開始的時候,農(nong) 業(ye) 是一個(ge) 專(zhuan) 門從(cong) 事糧食、肉、蛋、奶、茶等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的行業(ye) ,發展之後,它就會(hui) 向加工、流通、旅遊等新業(ye) 態發展,融合一二三產(chan) 業(ye) 。第四,就是機器逐漸代替人。”

  李道亮認為(wei) ,農(nong) 業(ye) 的發展可以分為(wei) 四個(ge) 階段,“1.0是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2.0是機械化農(nong) 業(ye) ,3.0是咱們(men) 今天講的數字農(nong) 業(ye) 或者智慧農(nong) 業(ye) ,4.0就是指未來的智能農(nong) 業(ye) 或者無人作業(ye) 。從(cong) 農(nong) 業(ye) 的發展看,未來首先要實現規模化、組織化,其次,實現機械化,在機械化的基礎上進行數字化的改造,做到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然後再實現網絡化,網絡化之後就可以實現數據的共享,不同數據之間的共享會(hui) 讓生產(chan) 更精準。完成了網絡化之後,基於(yu) 數據化的人工智能就會(hui) 成為(wei) 可能,這時候農(nong) 業(ye) 智能裝備或者機器人就可能出現,那麽(me) 機器換人就可以得到徹底的實現。一個(ge) 不需要人來承擔體(ti) 力勞動的無人農(nong) 場,就會(hui) 出現,無人農(nong) 場並不是這個(ge) 農(nong) 場一個(ge) 人都沒有,而是生產(chan) 環節沒有人,體(ti) 力勞動被機器替代,管理、銷售、服務這些環節上還是有人的。”

  在北京市平穀區,一個(ge) 新的農(nong) 場正在被更多人所關(guan) 注,任海軍(jun) 介紹,去年,平穀農(nong) 業(ye) 中關(guan) 村在峪口鎮打造了一個(ge) 60畝(mu) 的“未來果園”管護模型,通過無人植保、遠程監控、大數據溯源,既減少了成本,又提高了質量,還打開了新的銷售渠道,改變了銷售模式。

  農(nong) 民,不再是體(ti) 力勞動者

  一個(ge) 不需要體(ti) 力勞動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模式,還需要農(nong) 民嗎?事實是需要的,但未來的農(nong) 民,不再是傳(chuan) 統時代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者,而是掌握著現代技術的生產(chan) 者。

  “美國當前的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隻有全部人口的2%。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最少的以色列,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隻有0.5%。”李道亮說,“在農(nong) 業(ye) 發達的國家,計算機成為(wei) 農(nong) 戶生產(chan) 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家庭使用計算機上網的比例接近100%。人們(men) 通過計算機控製機械,完成生產(chan) 工作。同時,數據資源成為(wei) 重要的生產(chan) 要素,土地、種子、化肥、農(nong) 藥、生產(chan) 技術、價(jia) 格、各種管理和決(jue) 策,它的依據都是數據,而不再是農(nong) 民的經驗。”

  這樣的場景下,無人耕作、遠程種地成為(wei) 現實。2015年,徐丹在北京開啟了自己的智慧農(nong) 業(ye) 基地建設曆程,到2020年,徐丹參加了一場農(nong) 業(ye) 科技大賽,通過遠程技術,在2200公裏外的雲(yun) 南,建設了一座溫室,6個(ge) 月的比賽時間裏,徐丹的團隊幾乎未曾抵達過位於(yu) 昆明的溫室現場,他們(men) 通過遠程種植的方式,讓這座2200公裏外的溫室,在采收期裏收獲了每平方米12.5公斤的小番茄。“我們(men) 基於(yu) 算法開發出了一套人工智能係統,它能夠給我們(men) 平時生產(chan) 提供建議,也能對植物未來的生長、環控策略以及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做出一些判斷,讓我們(men) 在完全未曾了解和熟悉的環境下也能夠進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在徐丹看來,在未來,真正意義(yi) 上的農(nong) 民一部分會(hui) 成為(wei) 溫室裏麵的產(chan) 業(ye) 工人,另一部分會(hui) 成為(wei) 整個(ge) 溫室生產(chan) 的技術員。未來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將以工廠化的方式進行,有精細化的分工和上下遊的合作,“讓負責育苗的隻育苗,讓負責生產(chan) 的隻生產(chan) ,負責流通的隻流通,讓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當中的農(nong) 業(ye) 從(cong) 事者不再擔心天氣的變化、市場的變化影響他們(men) 的收成。當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都動起來,能夠分攤環境經營和市場的風險,農(nong) 業(ye) 也就真正地實現了穩定和可持續。”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這些技術正在快速進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在改變著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模式,也對未來的農(nong) 民,提出了新的要求。

  鄉(xiang) 村,數字賦能彎道超車

  過去數十年中,鄉(xiang) 村的發展長期落後於(yu) 城市。但隨著脫貧攻堅的全麵收官、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持續推進,鄉(xiang) 村發展正踏入快車道。而數字技術的應用,則讓鄉(xiang) 村的現代化走得更快。

  張璟介紹,自2018年至今,我國數字鄉(xiang) 村頂層設計已初步形成。在未來,數字技術將持續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能,為(wei) 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發展提供“彎道超車”的可能。

  “2018年,數字鄉(xiang) 村戰略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至今已五年,曆年中央一號文件從(cong) 未改變過對於(yu) 鄉(xiang) 村數字技術的關(guan) 注。近些年各部門各地方密集出台了數字鄉(xiang) 村建設、數字化改革的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數字鄉(xiang) 村建設的政策體(ti) 係和製度框架。”張璟說,“三農(nong) 領域的各個(ge) 主體(ti) 也對數字鄉(xiang) 村的建設展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在這些年裏農(nong) 村信息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全國行政村通光纖、通4G網絡比例均超過99%;遙感、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領域的運用日益廣泛。”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的經驗,即是一個(ge) 可借鑒的案例,德清縣是全國數字鄉(xiang) 村示範點,德清縣副縣長王振權介紹,德清縣的大田種植、設施栽培、畜禽水產(chan) 養(yang) 殖等,基本實現數字化技術全覆蓋,農(nong) 業(ye) 企業(ye) 用工成本降低43%,生產(chan) 效率提升40%以上。德清縣在電商服務站、鄉(xiang) 村物流服務站和益農(nong) 信息社全覆蓋的基礎上,打造了以數字配送技術為(wei) 基礎、以數字生活智慧服務站為(wei) 統一入口的智慧生活場景,為(wei) 村民提供數字生活一站式服務,進一步促進了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

  生態,持續發展美麗(li) 宜居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田園是精神的歸宿,鄉(xiang) 村是詩和遠方。在現代化的曆程中,這一願景離人們(men) 越來越近。

  王曉慶表示,在全球推進雙碳減排過程中,越來越多人形成共識,未來農(nong) 業(ye) 會(hui) 成為(wei) 碳中和的主力軍(jun) ,農(nong) 業(ye) 碳中和所得收益會(hui) 遠遠超出農(nong) 產(chan) 品收益。“全球企業(ye) 正在致力於(yu) 減排,世界最大的種子公司推出了突破性產(chan) 品來實現碳中和,研發出一款帶有塗層的種子來保護及促進健康的根係,可以吸收更多的養(yang) 分,固碳能力更強,這款種子根係能夠在土裏麵通過更多的光合作用,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固化到土壤裏。國內(nei) 許多企業(ye) 也在推進農(nong) 業(ye) 碳中和新方案。在河南新鄉(xiang) 輝縣一處發電廠裏麵建立了蔬菜工廠,總占地約50畝(mu) ,發電廠的餘(yu) 熱成為(wei) 蔬菜工廠的熱源,二氧化碳成為(wei) 蔬菜種植的氣體(ti) 肥料,通過蔬菜光合作用固碳,節約95%水、45%肥、99%的人工勞動,達到全年持續生產(chan) ,產(chan) 量為(wei) 大田30倍的國際標準安全蔬菜,最多可固碳節碳2萬(wan) 噸。”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鄉(xiang) 村環境的美化,更豐(feng) 富的農(nong) 業(ye) 業(ye) 態在不斷發展,孫坦介紹,康養(yang) 、農(nong) 業(ye) 休閑旅遊、農(nong) 業(ye) 觀光、都市現代農(nong) 業(ye) 等正在蓬勃發展。而在這些方麵,數字技術前景廣闊,“應該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線上線下相結合,也就是O2O。雙方交易的不是貨品,而是一種服務,通過電商去宣傳(chuan) 本地好的風景、好的民宿、好的農(nong) 產(chan) 品,吸引遊客線下到本地進行康養(yang) 、休閑、觀光旅遊和農(nong) 事體(ti) 驗等。當前,農(nong) 村的O2O發展還非常薄弱,未來有著巨大的空間,這也是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最有效的途徑。”

  範例,數字鄉(xiang) 村的北京模式

  北京具有雄厚的科技力量,也是全國科技工作者匯聚的中心。在北京,數字鄉(xiang) 村、數字農(nong) 業(ye) 的發展,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馬榮才介紹,目前,北京正在建設大數據平台,涉及生產(chan) 經營、行業(ye) 監管、鄉(xiang) 村治理和農(nong) 村公共服務。該大數據平台將整合多渠道數據,實現互聯互通共享,打破數據孤島,為(wei) 基層提供服務,同時收集各級部門產(chan) 生的新數據,以此形成有效循環。

  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中,通過信息化手段能夠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的精準化、可視化、智能化。馬榮才介紹,“精準化主要體(ti) 現在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環境控製上,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控製溫室、大田的生產(chan) 環境等,實現精準施肥、灌溉、打藥等農(nong) 事活動。可視化可以直觀地看出哪些地方存在問題,隨時跟蹤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情況。智能化決(jue) 策是通過數據的積累形成大數據管理,建設城市郊區產(chan) 業(ye) 的一張圖,通過這張圖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蔬菜、畜禽的分布情況,麵對極端天氣時,也可以利用數據進行預警和補救,也就是通過智能化的管理及時作出決(jue) 策。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非常關(guan) 注食品安全,在農(nong) 業(ye) 行業(ye) 監管上也要實現信息化,讓農(nong) 產(chan) 品全流程可追溯。目前,北京市已經建立了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監管體(ti) 係,未來還會(hui) 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就在今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加快推進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智慧農(nong) 業(ye) 發展水平由2020年的23%提高到67.5%,數字鄉(xiang) 村發展水平由2020年的44.9%提高到74.5%。“北京建設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首先是做好基礎設施建設。”馬榮才表示,這是未來鄉(xiang) 村發展的重要內(nei) 容,加快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北京現在城區的4G、5G網絡普及程度很高,但是在一些山區和自然村裏麵尚未普及,這直接影響當地農(nong) 民的生產(chan) 生活,千兆光網也要加快建設。此外,農(nong) 田水利設施,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設施等都要同步提升。數字化引領首都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農(nong) 民在就業(ye) 和創業(ye) 過程中離不開信息服務,然而,農(nong) 民對信息的掌握往往不充分。”馬榮才表示,數字信息化可以讓農(nong) 民在手機上查到招聘信息,不論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服務信息多元化。針對返鄉(xiang) 創業(ye) 的人員,及時為(wei) 他們(men) 提供相應的農(nong) 業(ye) 補貼等政策信息,以及生產(chan) 管理知識的獲取途徑,這些都需要一個(ge) 更加便捷的數字化平台。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