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從建築開始改變凋敝的古村落,年輕人們又回來了

發布時間:2022-08-12 15:57:00來源: 新京報

  8月9日,經曆了一場秋雨之後,夏日的炎熱稍減,京西群山中的村落裏,愈發涼爽。盡管不是周末,但仍在暑假中的民宿主人韓永聰,也比平時更忙,訂房間的電話接連不斷,各個(ge) 小院裏的事務接連不斷。

  韓永聰的民宿,坐落在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古村依山勢而建,彎彎曲曲的石板路,連通了一座座傳(chuan) 統四合院。青石為(wei) 牆、灰瓦覆頂,每一座四合院都打掃得幹幹幹淨,院子裏掛著燈籠、油紙傘(san) 等傳(chuan) 統手工藝品。年輕人們(men) 穿梭在一個(ge) 個(ge) 院落間,感受這個(ge) 曆經數百年卻又帶著現代氣息的山村風貌。

  從(cong) 建築開始改變凋敝的古村落

  在北京,爨底下村無疑是最知名的村莊之一,這個(ge) 擁有400多年曆史的明清古村落,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開發旅遊業(ye) ,並漸漸成為(wei) 京郊熱門的景點之一。

  在爨底下出生、長大的韓永聰告訴記者,爨底下最早的農(nong) 家樂(le) ,在1993年就開始營業(ye) 了,也是在那以後,爨底下這個(ge) 村莊開始被山外的人們(men) 所知。這裏的村民,也因此獲得了比其他村更高的收入。

  但旅遊業(ye) 的發展,並沒有真正改變這個(ge) 村莊。和其他村莊一樣,年輕人一代代外出,隻把這裏當作一個(ge) 假期才回來的“老家”。韓永聰也是出走的年輕人之一,在很長時間裏,一直在旅行社工作,走遍大江南北,見過許許多多的景區村莊,他總覺得,爨底下的旅遊業(ye) ,無法真正支撐起一個(ge) 繁榮振興(xing) 的村莊。

  和爨底下相比,鄰村黃嶺西更加凋敝。出生於(yu) 門頭溝城區的王帥,最初來到黃嶺西村時,村裏常住的隻剩下幾十戶,幾乎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婦女,許多院落破敗不堪,甚至已經不能住人。

  改變的契機從(cong) 2017年開始,當年,北京市發布《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2016年-2035年)》,《規劃》提出,在門頭溝建設京西特色曆史文化旅遊休閑區。隨後,門頭溝按照科學規劃、保護風貌、傳(chuan) 承文脈、改善民生、有機更新、適度利用的原則,製定了一係列發展規劃和政策。

  而其中,幾乎遍布全區的古村落、古建築,無疑是最重要的資源。韓永聰和王帥都看到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機遇,在那一年,他們(men) 都到了村裏,從(cong) 村裏數百年的建築開始,踏上了改變村莊的道路。

  活化古村落要靠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的人

  古村落如何真正利用起來,對韓永聰和所有有誌於(yu) 進行鄉(xiang) 村建設的人來說,都是一個(ge) 挑戰。

  在回村之前,韓永聰看過很多南方的民宿,他想把村裏的農(nong) 家樂(le) 改造成高端的精品民宿,“當初得到了政府很大的幫助,但政府也給我們(men) 製定了底線,修舊如舊,在保護中活化。”

  “老房子怎麽(me) 改造,才能讓原來的呆板變得靈動起來,才能適應現代年輕人的習(xi) 慣?”王帥說,許多房屋已經很久沒人住了,光改造就是一個(ge) 大工程。王帥最開始租了七八個(ge) 院子,用了20個(ge) 月才改造完第一批,“比重蓋要麻煩得多,成本也更高。”

  解決(jue) 保護和活化的問題,不能僅(jin) 靠設計師,王帥解釋,古村落有自己的生活傳(chuan) 統、曆史文化,而這些,恰恰是最好的資源。外來的設計師可以把房子設計得很漂亮,但很難真正把本地的特色融入進去。

  “還是要靠自己,靠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的人們(men) 。”韓永聰說。

  留守人口在家門口就業(ye)

  2018年10月1日,王帥在黃嶺西村的民宿開始正式營業(ye) 。在爨底下,韓永聰的第一個(ge) 民宿也開張了。

  深山裏的傳(chuan) 統古村落,數百年延續不斷的北方鄉(xiang) 村生活場景,吸引了許多遊客,“節假日,幾乎一直是客滿的狀態,非節假日的客流量,也比之前預計的多,尤其是這幾年,京郊旅遊火熱,平常也能保持60%的上客率。”王帥說。

  王帥的七八個(ge) 院子,雇傭(yong) 了十多個(ge) 本村的居民,從(cong) 事保潔、廚師、民宿管家等工作,每人每月收入在3000元到4000元。他們(men) 大部分是村裏的留守老人和婦女,不用出村,就能得到就業(ye) 的機會(hui) ,這在以前,是很難做到的。

  在韓永聰看來,這比自己開農(nong) 家樂(le) 更輕鬆一點兒(er) ,“前些年開農(nong) 家樂(le) 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就像我父親(qin) ,70多歲了,那時候也還在經營農(nong) 家樂(le) 。對他們(men) 來說,經營的壓力挺大的。客人多的時候著急,因為(wei) 體(ti) 力跟不上服務的需求;沒客人的時候也著急,因為(wei) 經營成本不低。所以,那時候的農(nong) 家樂(le) ,其實已經很難持續下去了。”

  新的民宿,給其他村民也帶來了啟發,不僅(jin) 是穩定的就業(ye) 和收入,也有經營理念的變化,“我們(men) 改造完以後,也有挺多人開始學習(xi) ,懂得了怎麽(me) 進行標準化的服務,怎麽(me) 才能給客人更好的體(ti) 驗。比如床單等用品,都要一客一換。”韓永聰說。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還在不斷拓展

  和爨底下相比,位於(yu) 門頭溝雁翅鎮的葦子水村,起步時間更晚一點兒(er) 。葦子水村也是一個(ge) 古村落,建村距今已近600年。村裏有46座明清四合院,以青、白、灰為(wei) 主色調,不施粉黛,格調素雅,村內(nei) 生態保持完好,文化活動豐(feng) 富,葦子水秧歌戲更是在2007年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目錄。

  近幾年,葦子水村通過與(yu) 企業(ye) 合作,依托自然稟賦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在保留古建風格的基礎上,將幾處閑置民宅改造成“三顧葦廬”民宿小院,目前已是知名的京郊民宿。

  不過,和其他發展民宿的古村落不同,雁翅鎮為(wei) 這裏規劃了一個(ge) 特殊的發展途徑——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雁翅鎮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在葦子水村及其他多個(ge) 村莊中,目前都在規劃和建設麵向市民的長期租賃產(chan) 業(ye) ,同樣是古村民居,並不以短租、旅遊為(wei) 目標,而是通過打造豐(feng) 富的鄉(xiang) 村業(ye) 態,吸引城市居民在這裏長期居住和生活。”

  “我們(men) 村自然資源非常豐(feng) 富,各種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也比較多,而且山上有大片的梯田。居住在這裏,既能體(ti) 驗古村落所凝聚的傳(chuan) 統文化,也能享受優(you) 美的風景,還能夠近距離感受農(nong) 耕的魅力,是很好的康養(yang) 之地。”葦子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高彥輝說。

  2018年以來,門頭溝區累計投入涉農(nong) 資金1.7億(yi) 元,成功創建12個(ge) 美麗(li) 鄉(xiang) 村,打造了“雁翅鎮田莊”“王平鎮古道農(nong) 耕”兩(liang) 條生態溝域,許多古村落都迎來了發展機遇。

  同時,為(wei) 推動古村落活化利用,門頭溝區先後出台了《“門頭溝小院”精品民宿扶持辦法》《門頭溝區加強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指導意見》《一村一貌、鄉(xiang) 村營造村莊風貌整體(ti) 管控提升行動方案(試行)》《文物建築保護與(yu) 開發利用實施細則》等政策,編製完成全部(14個(ge)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建立涵蓋“整體(ti) 空間形態-街巷-院落-建築”的多維度、多要素保護體(ti) 係,形成全區古村落活化利用“一張圖”,使傳(chuan) 統古村落真正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最重要的助力和資源。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