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助力綠色發展
“真沒想到,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也能用來貸款了。”拿到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浙江分行發放的首筆“林業(ye) 碳匯貸”,中南百草原集團董事長崔世豪感歎不已。
近年來,從(cong) 強化服務創新到完善機製保障,從(cong) 構築管理體(ti) 係到聚焦重點領域,農(nong) 業(ye) 銀行不斷提升綠色金融服務能力,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資金支持,為(wei) 實現“雙碳”目標、共建美麗(li) 中國貢獻力量。截至2022年6月末,農(nong) 業(ye) 銀行綠色信貸餘(yu) 額超2.3萬(wan) 億(yi) 元,累計發放符合人民銀行要求的碳減排貸款超600億(yi) 元,帶動減少碳排放約1300萬(wan) 噸;年內(nei) 承銷綠色債(zhai) 券24期,募集資金299.5億(yi) 元。
引導企業(ye) 從(cong) “衢融通”金融超市發起線上申請,實地核實企業(ye) 煤、汽、電等能耗數據,推送線上審查審批……僅(jin) 用了8小時,農(nong) 行浙江衢州分行就完成信貸審批,為(wei) 江山市雙氧水有限公司創新發放了500萬(wan) 元的工業(ye) “減碳貸”。
浙江衢州市創新建立工業(ye) 企業(ye) 碳賬戶體(ti) 係,對工業(ye) 企業(ye) 按照紅、黃、淺綠、深綠四色碳排放等級貼標,引導金融機構提供差別化金融支持政策。據介紹,農(nong) 行衢州分行聚焦綠色製造、清潔能源、碳減排技術等產(chan) 業(ye) ,通過降低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準入門檻、調整利率、提高審批額度等方式,支持企業(ye) 轉型升級。
農(nong) 業(ye) 銀行強化服務創新,積極搭建綠色信貸產(chan) 品序列。據農(nong) 業(ye) 銀行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目前農(nong) 業(ye) 銀行已經構建了涵蓋綠色信貸、綠色投行、綠色消費、碳金融、創新型業(ye) 務等在內(nei) 的多層次、立體(ti) 化業(ye) 務體(ti) 係。
在卓旺山礦山,廢棄尾礦正逐漸複綠。卓旺山礦山位於(yu) 湖北紅安縣,生態環境一度遭到嚴(yan) 重破壞。2021年,湖北省正式實施綠色礦山建設三年行動,對在采礦山、廢棄礦山等分層分類加快推進複綠。農(nong) 業(ye) 銀行紅安縣支行向負責該項目的金圓礦業(ye) 有限公司發放“生態修複貸”,兩(liang) 筆共計5000萬(wan) 元,為(wei) 生態修複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綠色金融也在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農(nong) 業(ye) 銀行立足服務“三農(nong) ”基本定位,做大“三農(nong) ”“綠色”交集,聚焦國家糧食安全、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等領域,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綠色金融。截至2022年6月末,全行縣域綠色信貸業(ye) 務餘(yu) 額超9000億(yi) 元。
綠色金融還服務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全麵助力清潔低碳能源體(ti) 係建設。在廣西,金紫山風電場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農(nong) 業(ye) 銀行廣西分行為(wei) 該項目持續提供融資支持。按照規劃,金紫山風電場項目建成後年均發電量3.84億(yi) 千瓦時,折合每年可節約標煤約12.8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1.3萬(wan) 噸。截至6月末,農(nong) 業(ye) 銀行支持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貸款餘(yu) 額近6000億(yi) 元。
“農(nong) 業(ye) 銀行將環境和社會(hui) 風險納入全麵風險管理體(ti) 係。”農(nong) 業(ye) 銀行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不管是調查、審查,還是貸後,農(nong) 業(ye) 銀行都將綠色發展落實到管理等各業(ye) 務環節,並根據客戶麵臨(lin) 的潛在環境和社會(hui) 風險程度,實施差異化管理措施。
持續完善氣候風險管理工具。農(nong) 業(ye) 銀行在煤電、鋼鐵等重點行業(ye) 探索開展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及時評估防範碳排放等因素對資產(chan) 質量的影響,推動前瞻做好轉型風險防範。通過實施限額管理、強化政策引導等措施,農(nong) 業(ye) 銀行進一步加強高碳行業(ye) 相關(guan) 管理,加強對相關(guan) 行業(ye) 環保、能耗、安全生產(chan) 等方麵審核,積極推進這些行業(ye) 節能降碳。同時,做好行業(ye) 分析和預警監測,推動建立有效風險管理機製,確保業(ye) 務健康可持續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