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當華北豹重現環京圈

發布時間:2022-08-15 11:13:00來源: 新京報

  “60年前,我們(men) 這裏捕到過一隻豹子。1米多長,渾身金錢紋,躺在地上。”7月11日,北京市門頭溝區下清水村的後山上,70歲的村民馬元慶,用手比畫著豹子的大小,回憶當年的情景。馬元慶捕到的豹子,學名叫“華北豹”,它的另一個(ge) 名字則更家喻戶曉——金錢豹。

  北京是華北豹的故鄉(xiang) ,這種隻在中國分布的豹亞(ya) 種,在過去漫長的時間裏,棲息在北京廣袤的山林中,雄居王座,威懾百獸(shou) 。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種種原因改變了豹子生存的環境,漸漸沒人再看到它們(men) 的身影。

  十多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華北豹再一次出現在北京周邊,這個(ge) 離家遠走、在北京消失數十年的“大貓”,似乎有了回“家”的跡象。

  2022年5月,北京市門頭溝區啟動“迎豹回家”計劃。通過改善生態、營造棲息地等多種方式,為(wei) 華北豹回家創造條件,等待它的回歸。

  養(yang) 豹史,留在典籍中的故事

  在大型貓科動物中,豹不是最吸引人的一種,卻是最特殊的一種。它們(men) 身材修長、姿態優(you) 雅、肌肉強健、行動矯健、速度超群,大多晝伏夜出,善於(yu) 等待和忍耐,是暗夜裏的霸主,叢(cong) 林中的刺客。

  豹有九個(ge) 亞(ya) 種,在中國生活著四個(ge) 亞(ya) 種,大約30萬(wan) 年前,它們(men) 從(cong) 原生地非洲出發,用十多萬(wan) 年的時間,穿越阿拉伯半島、中亞(ya) 地區,一直到達東(dong) 亞(ya) ,並在這裏逐漸形成新的亞(ya) 種。

  在漫長的曆史中,留下了大量人類和豹共存的故事,尤其是宮廷中馴養(yang) 豹的記錄曆代不絕。成書(shu) 於(yu) 兩(liang) 千多年前的《周禮》記載,周王室狩獵時,就有用豹皮做靶布的規矩。到了唐代,馴養(yang) 豹成為(wei) 宮廷風尚,且擴散到王公貴族中。在元代,獵豹更成為(wei) 傳(chuan) 統,元代畫家劉貫道的《元世祖出獵圖》中,就有以馴養(yang) 的豹作為(wei) 狩獵助手的畫麵。此外,《元史》中還有大量皇帝將豹作為(wei) 獎品賞賜給大臣的記錄。明清兩(liang) 代,宮廷中甚至專(zhuan) 設“豹房”,有專(zhuan) 人馴養(yang) 豹,豹還被當作皇家儀(yi) 仗,以彰顯威嚴(yan) 。

  北京蒼茫的太行山和幽深的燕山,孕育了豐(feng) 富的物種。而豹子,在很長時間內(nei) ,都是群山中頂級的掠食者。在北京西部門頭溝下清水村,村支書(shu) 王進生告訴記者,在村民口口相傳(chuan) 中,豹的傳(chuan) 說從(cong) 未中斷。事實上,很多年長的老人都見過豹子,王進生的父親(qin) 就曾經在山裏和豹狹路相逢,“我父親(qin) 跟我們(men) 講過,有一次在山裏,忽然遇到一隻豹子。我父親(qin) 嚇得不敢動,站在那裏,和豹子對視,幾秒鍾後,豹子轉身走了。”

  華北豹,中國獨有的“大貓”

  王進生的父親(qin) 遇到的,就是一隻華北豹,也叫金錢豹,是中國獨有的金錢豹亞(ya) 種,因此有時也被稱為(wei) 中國豹。

  1862年,一張采集自北京西部山區的豹皮,漂洋過海運到英國,被英國動物學家格雷發現,並給它起了一個(ge) 名字。5年後,這位動物學家又收到了一個(ge) 豹的頭骨,並由此更改了他之前的命名。此後70多年中,這種來自北京的豹,在動物學界一直有多個(ge) 名字,直到1938年,美國動物學家格洛弗·莫裏爾·艾倫(lun) 統合各個(ge) 名字,定名華北豹。

  這種豹子多為(wei) 橙黃色,渾身布滿圓形斑紋,宛如銅錢,也是“金錢豹”這個(ge) 名稱的來源。在豹的九個(ge) 亞(ya) 種中,華北豹隻在中國分布,也就是說,它是中國獨有的“大貓”。而且,由於(yu) 最初發現和命名的豹子,來自北京,因此,北京也被認為(wei) 是華北豹的故鄉(xiang) 。北京的門頭溝、房山、懷柔、延慶等,都曾有過許多華北豹生存的記錄和傳(chuan) 說。

  不過,在門頭溝的山裏,世代傳(chuan) 承的村民們(men) ,一般不用這些稱呼,而是稱它們(men) 為(wei) “老豹”。“它很大、也很凶,就像把虎叫老虎一樣,我們(men) 把豹也叫老豹。”下清水村,78歲的村民李時明說。

  在山裏生活了一輩子的李時明告訴記者,小時候,山裏的孩子們(men) 經常滿山跑。山裏有很多大型的掠食動物,有狼,也有老豹。有時候,老豹還會(hui) 冒險下山,到村裏,咬死村民們(men) 養(yang) 的羊。而在山上圈養(yang) 的羊,更是老豹經常光顧的“美食”。

  “尤其是夏天,山上草多、樹多,有吃的,還陰涼,所以人們(men) 會(hui) 把羊、馬、驢趕山上去,納涼消暑。”李時明說,但山上的牲畜,更容易遭遇豹的侵襲,“一夜能咬死十幾隻羊。”

  消失後,華北豹去了哪裏

  華北豹數量的減少,到底從(cong) 何時開始,目前仍沒有定論。有研究者認為(wei) ,在明清時代已經開始減少,當時高產(chan) 的玉米、紅薯等作物的傳(chuan) 入和推廣,使得人口大增,開始向更廣袤的山林要土地。人們(men) 焚林造田,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被打破,人和野生動物的衝(chong) 突一度極為(wei) 劇烈。尤其是清代各地頻發的虎患,正是這一衝(chong) 突的表現,這個(ge) 過程中,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都在急劇減少。

  不過,因為(wei) 缺乏更翔實的記錄,華北豹棲息地變化的曆史,仍不是特別清晰。

  “自然災害、氣候變化、人為(wei) 因素等,可能都是華北豹減少乃至消失的原因。”長期從(cong) 事生物多樣性工作的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文洪說。

  在北京西部的群山中,尤其是門頭溝深處的山村,村民們(men) 也很難判斷豹最終消失的時間,“可能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左右,老豹就少了,見到老豹、牲畜被老豹咬傷(shang) 咬死的情況也少了。那時候山裏很多地方開礦,爆炸聲一響,不光老豹,野豬、麅子之類的,也都跑了。”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國家林草局東(dong) 北虎豹監測與(yu) 研究中心副主任馮(feng) 利民,近年來一直在追尋華北豹的蹤跡,進行華北豹研究。他告訴記者,“在北京地區,豹最後出現的可信記錄,是1992年在門頭溝區。”

  事實上,一直到2000年前後,北京各郊區,還時常有豹的傳(chuan) 說。但因為(wei) 缺乏確鑿的證據支撐,因此大多停留在傳(chuan) 說中。

  消失後的華北豹,去了哪裏呢?就在1992年北京最後發現華北豹記錄之後的第三年,1995年,我國啟動第一次全國重點陸生野生動物調查,結果顯示,在河南境內(nei) 的太行山中,大約有12-24隻華北豹。2003-2004年,全國金錢豹專(zhuan) 項調查啟動。2009年,《中國重點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發布,調查顯示,華北豹在山西、北京、河北、內(nei) 蒙古、陝西、甘肅、寧夏等地,大約有1160隻。

  追豹人,在山林中遇見豹

  2008年,當時還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宋大昭,加入了一個(ge) 名叫“三北貓科動物研究所”的民間組織,作為(wei) 誌願者到山西追尋豹子的蹤跡。2013年,宋大昭和其他誌願者成立了一個(ge) 保護機構:貓盟。

  宋大昭告訴記者,他和貓盟的人,2009年曾在北京多個(ge) 地方尋找過豹的蹤跡,走遍懷柔、房山、密雲(yun) 、門頭溝等地。尤其是最後記錄下豹影的門頭溝,更是重點尋找的區域。為(wei) 此,他們(men) 在百花山周邊安裝了十多台紅外相機,可惜的是,一直沒有拍到華北豹。

  追尋豹蹤跡的人還有很多,而和豹子相逢於(yu) 山林,則是珍貴又危險的經曆。鄧文洪告訴記者,大約二十年前,他在浙江和福建交界的一處山林中,遇到過一隻豹子。“當時是早晨,山裏霧大,那隻豹子就出現在六七米外,跟我打了個(ge) 照麵。豹轉身就跑了,看得不清晰,很難判斷出是什麽(me) 豹。但通過遠看的情景,聽到的叫聲,可以確定是豹。”

  宋大昭告訴記者,十多年追豹的曆程中,貓盟的每個(ge) 山西本地隊員,都見過豹。他是在2017年遇到豹的,當時在山西,他往山裏走,忽然聽到了豹的叫聲,“豹的聲音,像人大喘氣一樣,又好像鋸木頭的聲音,很有節奏。”

  隨後,他就看到了坐在地上的豹,“一般來說,豹子的視力、聽力比人要好很多,遠遠就能看見人,聽到人聲。它們(men) 會(hui) 主動躲人,不會(hui) 和人照麵,但那次,它沒走,而是等我們(men) 走到很近的地方,都能看到它了,才起身走了。”

  在北京,山區的野保工作者們(men) ,也在追尋著豹的蹤跡。

  在百花山自然保護區,一位常年從(cong) 事野外工作的工作人員說,他們(men) 也會(hui) 通過紅外相機、觀察糞便、足跡等尋找野生動物,但迄今為(wei) 止,還沒有發現豹留下的痕跡。和豹相關(guan) 的許多動物,倒是發現了很多,比如同為(wei) 貓科動物的豹貓,還有豹食譜中常見的麅子、獾、野兔、野豬等,甚至麋鹿也曾出現過。

  環京圈,多次拍到華北豹

  在北京之外,環北京的山林中,華北豹出現的頻率卻越來越高。其中,距離北京最近的一次,隻有30多公裏。

  那是2012年,由紅外相機在河北張家口的小五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到的。而拍到華北豹的紅外相機,就是宋大昭放的。宋大昭告訴記者,相機是2012年10月放在山上的,海拔約兩(liang) 千米。大約1個(ge) 月後,就拍到了一隻華北豹經過的照片。而那裏,距離北京隻有30多公裏,“這隻豹子有沒有可能從(cong) 小五台山一直到北京呢?或許有可能吧,但沒有確鑿的證據。”

  從(cong) 那以後,北京周邊不時有豹出現的記錄,有些是貓盟放的紅外相機拍攝到的,也有些是村民們(men) 拍攝到的。

  2019年8月,河北平泉市道虎溝鄉(xiang) 上泉子村的養(yang) 殖戶王友民,設置在自家羊圈的攝像頭拍到了一隻華北豹咬死一隻母羊,叼走一隻小羊的影像。而這裏到北京密雲(yun) 霧靈山,隻有160公裏左右。

  2019年,河北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拍到了一隻雌豹。2020年,再次拍到一隻雄豹。2022年,這裏又連續拍到豹的影像。

  與(yu) 此同時,村民遇見豹的傳(chuan) 說也漸漸變多,甚至在北京,也有豹的傳(chuan) 說。大約在2020年,北京門頭溝潭王路上的一位村民就曾告訴記者,附近的山裏傳(chuan) 說有老豹。不過,這些傳(chuan) 說缺乏證據,難以證實。

  不論是有影像證明的蹤跡,還是村民們(men) 的傳(chuan) 說,似乎都在顯示,在北京消失了多年的華北豹,很可能重新回來。

  “北京地區已經開展了多年自然保護的工作,生物多樣性恢複形勢良好,在人為(wei) 活動較少的區域,麅、野豬、斑羚等大中型食草動物出沒越來越頻繁。同時,中小型的食肉動物、食草動物、雜食動物,以及大型雉雞等食物鏈正在快速恢複。根據我們(men) 的對比研究,部分地區的食物鏈質量,已經與(yu) 陝西和山西存在野生豹大種群的地區相當。這為(wei) 未來長期支撐豹種群生存提供了基礎。”馮(feng) 利民說。

  山林中,許多動物已經回來

  2022年5月22日,第29個(ge) 國際生物多樣日,北京市門頭溝區發布“迎豹回家”計劃。

  華北豹回歸故鄉(xiang) 的時機,漸漸成熟。

  門頭溝區園林綠化局森林資源管理科科長劉傑,每年要用100多天行走在門頭溝的群山中,在他看來,這片廣袤的山林,正在變得更加多彩。

  在京西山林中,豹貓可能是和豹最接近的野生動物,這些年來,豹貓越來越多出現在人們(men) 的視線中。劉傑告訴記者,2019年5月,他們(men) 還救治過一隻幼年的豹貓,最後,那隻豹貓被放歸山林。

  此外,劉傑介紹,近10年以來,野豬、狗獾等吃玉米、紅薯等農(nong) 作物,向農(nong) 民補償(chang) 約四五十萬(wan) 元,補償(chang) 金呈逐年上漲趨勢,代表著野豬等動物活動範圍和頻繁程度加大,種群數量越來越多,而這些動物,許多都是豹的食物。

  在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方麵,劉傑說,京西森林資源越來越好,當前門頭溝還在建設保護地管理體(ti) 係,北京市最大的林場——京西林場也在進行升級改造,相信各方麵環境都會(hui) 越來越好的。

  更多的珍稀物種出現在北京,常年從(cong) 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北京林業(ye) 大學生態與(yu) 自然保護學院院長徐基良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北京的生物多樣性情況發生了很大的好轉。

  豹回家,生態基礎已打好

  在門頭溝,和華北豹一樣,名列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的,就有黑鸛、大鴇、金雕等九種,為(wei) 何尚未回歸的華北豹如此重要?

  徐基良告訴記者,豹是頂級捕食動物,對穩定生態係統、穩定食物鏈很重要。一個(ge) 常見的例子是,當前多地野豬局部泛濫,這其實和豹的減少有很大的關(guan) 係,因為(wei) 野豬的天敵是豹等食肉動物,野豬也是豹非常喜歡的食物。

  “北京的豹離開時間並不太長,隻要提供好的生存環境,豹回來是有可能的。”徐基良說,“從(cong) 豹的食物角度看,它的主要食物為(wei) 麅子、野豬、斑羚等,在北京的山區,這些種群數量都不錯。此外,北京以前還有原麝,這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同時還是豹的食物之一。我們(men) 也建議,在北京引進和恢複原麝的種群,這對豐(feng) 富北京的生物多樣性有很好的作用,也對迎豹回家有一定的好處。”

  在“迎豹回家”的同時,北京市門頭溝區還發布了《北京市門頭溝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2022年-2035年)》,持續推動生態涵養(yang) 、生物多樣性調查、保護等工作。

  未來,“迎豹回家”的過程中,以及“迎豹回家”之後,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進一步推進。馮(feng) 利民說,北京西部和北部地區天然林麵積達到數千平方公裏。要在這數千平方公裏的森林中恢複豹種群,仍麵臨(lin) 著三方麵挑戰,“一是生態係統的全麵修複,二是解決(jue) 人類活動給野生動物種群的恢複和擴散帶來的阻礙,三是做好人與(yu) 動物共生的準備。”

  鄧文洪認為(wei) ,當前仍要做許多工作,“首先要整理曆史資料,厘清豹以前的分布範圍、生存環境等。其次調查北京境內(nei) 豹的食物,主要是麅子、斑羚等,食物是否豐(feng) 富,決(jue) 定了豹是否真的能回歸。其三是調查適合豹的棲息地,包括植保、生物數量、麵積等,豹的領地相對較大,一隻豹可能需要數十平方公裏的領地,我們(men) 是否有這麽(me) 大麵積的地方,供豹生存,這些都要調查清楚。”

  野生動物的活動不受人類的控製,消失三十年的華北豹,究竟何時才能回歸故鄉(xiang) ,沒有人能確定。但通過眾(zhong) 多跡象,大部分接受采訪的專(zhuan) 家和相關(guan) 領域的工作者都認為(wei) ,華北豹回京的可能性極高。

  “這就附帶出一個(ge) 問題,做好人和豹共生的準備。”徐基良說,“北京是大都市,人口眾(zhong) 多,郊區則多是市民休閑、散心、遊憩的場所,如果華北豹回來,怎樣才能讓人和豹更好地相處,要提前做好這方麵的準備和預案。”

  一隻華北豹的

  回家路

  華北豹,這個(ge) 中國特有豹亞(ya) 種的模式標本采自19世紀的北京。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是一個(ge) 連續完整的華北豹棲息地,豹會(hui) 沿著山脈擴散、建立領地,山地是它們(men) 的重要家園。然而,近年來,這條擴散之路不再暢通,華北豹的擴散空間越來越有限。迎華北豹回家,讓消失的華北豹重新回到北京,就是要修複擴散廊道和太行山脈的生態環境。根據監測,從(cong) 河北小五台山到北京百花山是華北豹進京的最後一道門檻。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