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代辦不能異化為“人才造假”
豐(feng) 收
直接落戶、租房補貼、購房搖號傾(qing) 斜……近年來,浙江杭州出台了一係列重磅優(you) 惠政策吸引各類高層次人才。然而有讀者反映,杭州出現了一些所謂的“人才代辦”中介,將好政策作為(wei) 牟利工具,大打“擦邊球”,明知申請人不符合人才要求,但在收取30多萬(wan) 元“代辦費”後,就可通過運作幫助其獲得杭州E類人才資格,享受諸多人才政策紅利。(8月15日《浙江日報》)
據說,城市競爭(zheng) 已從(cong) 資本競爭(zheng) 轉向人才競爭(zheng) 。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打響了“人才爭(zheng) 奪戰”,彰顯出城市對各類人才的高度重視。然而,城市為(wei) 吸引人才而出台的惠才政策,卻被某些中介鑽了空子——他們(men) 將不符合人才資格的人員,通過造假手段包裝為(wei) 高層次人才獲取高額回報。其中,“人才代辦”中介收取一定費用幫助一些人獲得人才資格就是典型例子。
由於(yu) 獲得杭州E類人才資格可以享受諸多人才紅利——可享受落戶、每月2500元的租房補助以及優(you) 先購房搖號資格,這對某些人來說具有巨大誘惑力,僅(jin) 通過優(you) 先購房搖號資格就有可能輕鬆賺回“代辦費”。從(cong) 某中介近一個(ge) 月成功辦理10餘(yu) 份E類人才認定證書(shu) 的案例來看,這種灰色生意已經具備不小的市場規模。
“人才代辦”中介操作手法是,將人才資格購買(mai) 者包裝為(wei) 企業(ye) 高管——參照當地的人才認定政策,其中就包括在規模以上企業(ye) 的經營管理人才(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記者調查發現部分人員的確曾在人才申請期間,在相關(guan) 企業(ye) 擔任總經理等管理崗位,獲得人才資格後又從(cong) 管理層“消失”,這印證了某些人通過造假獲得人才資格。
“人才代辦”是人才服務市場的一種正當中介業(ye) 務,可以幫助人才解決(jue) 落戶等問題。然而,在利益驅使下,某些“人才代辦”機構卻異化為(wei) “人才造假”,要麽(me) 利用人才認定政策大打“擦邊球”獲取利益,要麽(me) 通過偽(wei) 造相關(guan) 證件證明賺錢。去年,海南樂(le) 東(dong) 法院宣判的一起案件顯示:相關(guan) 人員通過非法代辦人才引進落戶獲利上億(yi) 元,最終受到判刑、追繳違法所得等處罰。
當“人才代辦”中介為(wei) 那些不符合人才認定、人才引進政策的人員提供資格造假服務,這既搶占了真正有才能的人享受政策紅利的機會(hui) ,也浪費了為(wei) 人才配套的相關(guan) 公共資源;既違背了人才政策的初衷,也給人才注入“水分”,影響城市人才真正實力。另外,還破壞了購房搖號的公平性。因此,急需堵上人才政策的漏洞,並對人才資格造假中介、涉假人才嚴(yan) 肅處理。
此前一些中介通過有償(chang) 代辦社保,幫助某些人實現購房、落戶等目的;如今又有中介通過包裝企業(ye) 高管的身份讓一些人獲得人才資格,這都反映出相關(guan) 政策不夠嚴(yan) 謹,仍有漏洞可鑽。所以,完善人才政策彌補漏洞是關(guan) 鍵,與(yu) 此同時,對從(cong) 事人才資格造假的中介,視其行為(wei) 和情節依法處置。此外,對於(yu) 網絡平台上發布的人才代辦中介廣告,也要通過依法查處,督促平台履行審核義(yi) 務。
而那些通過資格造假獲得人才認定、人才引進的人員,既要取消其人才資格,也要終止其相關(guan) 待遇,對於(yu) 無法退還的待遇,應責令涉假人才進行補償(chang) ,以減少公共資源損失。另外,要把涉假人才納入黑名單,發揮懲戒、警示等作用。總之,對人才資格造假的相關(guan) 方,一個(ge) 也不能放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