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高溫幹旱加劇歐洲經濟困境

發布時間:2022-08-18 10:5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高溫幹旱加劇歐洲經濟困境(環球熱點)

  熱浪滾滾,幹旱嚴(yan) 重,今年夏天,歐洲國家過得尤為(wei) 艱難。歐洲大陸不僅(jin) 經曆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個(ge) 7月之一”,還可能遭遇“約500年來最嚴(yan) 重幹旱”。如今,本就因能源危機、糧食危機和通貨膨脹而“疲憊不堪”的歐洲又多了幾重考驗。

  雪上加霜

  從(cong) 6月至今,歐洲大陸“高燒”不退、幹旱不止,引發一係列經濟社會(hui) 問題。

  據法國《回聲報》網站報道,今年入夏以來席卷整個(ge) 歐洲的酷暑和熱浪開始影響歐洲能源係統。電力生產(chan) 因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危機和法國核電站屢次出現技術問題而麵臨(lin) 嚴(yan) 重威脅,水能、風能、核能以及天然氣發電站和煤電站……幾乎所有發電方式都受到影響。

  挪威谘詢企業(ye) 呂斯塔德能源公司統計數據顯示,歐洲今年前7個(ge) 月水力發電量比去年同期減少兩(liang) 成,核能發電量減少12%。高溫導致河流、湖泊和水庫的蒸發量加大,水位下降,水力發電首當其衝(chong) 。以意大利為(wei) 例,水電占該國總電力產(chan) 量的20%,但該國過去12個(ge) 月水電產(chan) 量驟減40%。西班牙的水電產(chan) 量也猛降44%。高溫還將影響核電站冷卻反應堆用水。此外,高溫天氣也不利於(yu) 太陽能發電,因為(wei) 光伏發電板“怕曬”,高溫會(hui) 導致發電板功率折損、使用壽命縮短。

  整個(ge) 歐洲大陸的能源係統承壓,由於(yu) 空調使用變多,電能消耗比往常大。呂斯塔德能源公司指出,7月,一些國家的電力需求比往年同期水平高出3%至8%。結果就是仲夏時節的電價(jia) 創下新高。7月成為(wei) 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電價(jia) 有記錄以來最貴的1個(ge) 月。

  歐洲多條主要河流水位急劇下降,也嚴(yan) 重影響航道運輸能力。其中,萊茵河承載了“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的80%水運貨物,是煤炭、鐵礦石、石油、建築材料等原料運輸常年仰賴的主航道。8月12日,萊茵河部分關(guan) 鍵河段已下降到40厘米。這個(ge) 水位意味著,運輸商品船舶成本將大大增加。德新社報道稱,正常情況下,要想讓一艘滿負荷的貨船安全通過萊茵河的狹窄河道,至少需要1.5米的最低水位。但現在,所有的貨船隻能大幅減少裝載量才能行駛,後續的運輸成本也隨之大幅提高。幾個(ge) 月前,在萊茵河上運送燃料,每噸成本僅(jin) 25歐元,而現在已經漲到了每噸200歐元,上漲了整整8倍。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稱,德國萊茵河中遊的考布鎮河段水位預計很快將降至37厘米以下,使得大部分運送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物資的駁船無法通行,將進一步加劇歐洲能源危機。

  農(nong) 業(ye) 也因為(wei) 高溫遭受重挫。意大利農(nong) 牧協會(hui) 的數據顯示,幹旱引發的野火,對意大利造成平均每公頃1萬(wan) 歐元的損失,而且重建可能需要耗時15年。該協會(hui) 估計,幹旱所造成的生產(chan) 損失,將使得意大利的小麥生產(chan) 下降15%。

  法國總理辦公室日前發表聲明說,幹旱對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都構成災難。彭博社報道稱,熱浪下農(nong) 作物枯萎、發電量驟減,飽受通脹困擾的歐洲將經受食品和能源價(jia) 格進一步上漲的威脅。分析人士指出,歐洲多國為(wei) 糧食淨出口國,其農(nong) 作物減產(chan) 將加劇世界貧困地區的糧食危機。

  “最近幾年,歐洲的氣候狀況發生了較大變化,發生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強度都大幅上升。”中國現代國際關(guan) 係研究院院長助理、歐洲研究所所長張健對本報記者表示,與(yu) 過去相比,今年歐洲的高溫幹旱天氣特點很明顯:一是持續時間比較長;二是發生範圍廣,幾乎波及整個(ge) 歐洲;三是高溫幹旱的程度很深。“在這波熱浪之前,歐洲已經在麵對棘手的經濟困境:史上最高的通貨膨脹、俄烏(wu) 衝(chong) 突導致的能源短缺和貨幣政策空間受限。高溫和幹旱讓歐洲本就困難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惡性循環

  法國自然環境協會(hui) 水和幹旱問題專(zhuan) 家弗洛倫(lun) 斯·丹尼爾—帕斯基爾表示,今年夏天,歐洲多地幹旱的原因在於(yu) ,地下水在上個(ge) 冬季補給嚴(yan) 重不足,隨後春季出現的高溫又加劇了土壤的幹燥。繼續追究更深層次的原因,全球變暖無疑是歐洲廣泛幹旱的“病根”。氣候變暖導致水的蒸發量增加,這意味著地下水滲透和地表水分的減少。

  據最近一期《自然地理科學》刊發的論文,英國劍橋大學地理專(zhuan) 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研究發現,由於(yu) 氣候變化導致的歐洲夏季幹旱,是過去2110年中最嚴(yan) 重的。夏季幹旱造成了“毀滅性的生態和經濟後果”,而這種情況還將繼續惡化。該科研團隊認為(wei) ,歐洲上空的大氣環流和噴氣流的位置是該地區曆史上幹旱發生的主要驅動因素。

  該論文作者、劍橋大學地理係教授伍爾夫·邦根表示,氣候變化不一定意味著各地都會(hui) 變得更幹燥,有些地方可能會(hui) 變得更濕潤或更寒冷,但極端天氣會(hui) 變得更加頻繁,這可能會(hui) 對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和整個(ge) 社會(hui) 造成破壞性影響。

  在部分歐洲國家,基礎設施陳舊加劇了極端天氣帶來的危害。英國氣象局官員明確表示,該國基礎設施無法承受熱浪來襲。據路透社報道,英國基建忽略高溫因素,民宅空調安裝率極低,鐵路網絡也僅(jin) 適用於(yu) 30攝氏度以下氣溫,麵對高溫熱浪幾乎不堪一擊。

  “長期以來,歐洲是一個(ge) 自然災害相對較少的地方。長期的風調雨順導致歐洲對一些極端天氣準備嚴(yan) 重不足。這主要體(ti) 現在3方麵:一是歐洲民眾(zhong) 並沒有做好應對極端高溫天氣的思想準備,因為(wei) 絕大多數家庭都沒有裝空調。這導致高溫天氣對老人、兒(er) 童和病人等身體(ti) 比較脆弱的人造成很大危險;二是歐洲在應對高溫幹旱天氣方麵的基礎設施欠缺,比如,河流長期沒有得到疏浚,一些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十分不足;三是歐洲應對高溫幹旱所致自然災害的消防設施和人力資源都嚴(yan) 重短缺。”張健表示,過去,歐洲人雖然說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wei) 一個(ge) 首要任務,認為(wei) 氣候變化是一個(ge) 威脅,但是他們(men) 看到更多的是氣候變化對其他大洲的消極影響。現在,歐洲麵對氣候變化的後果明顯更直接,衝(chong) 擊也更大。

  法國生態轉型部部長克裏斯托弗·貝舒表示:“我們(men) 正遭受熱浪和幹旱形成的惡性循環。因為(wei) 幹旱,我們(men) 沒有資源;因為(wei) 熱浪,我們(men) 需要更多資源。”

  短期應急

  麵對高溫幹旱所引發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歐洲各國緊急采取應對措施。

  法國幾乎所有地方都在采取限製用水措施。據法新社報道,法國有62個(ge) 省份發布了最高等級的旱災警告,96個(ge) 省份幾乎都發布了節水措施。

  在英國,為(wei) 節約用水,漢普郡和懷特島郡最近禁用水管澆洗,肯特郡、薩塞克斯郡等地也定於(yu) 本月中旬實施同樣禁令;在西班牙,麵對缺水危機,巴塞羅那、馬拉加、韋爾瓦等省份已經開始采取限製用水的措施,包括減少夜間供水、限製每個(ge) 家庭的人均用水量、禁止海灘淋浴和洗車、澆灌花園等;在荷蘭(lan) ,政府8月3日正式宣布進入“缺水”狀態,這意味著對水的需求超過通過雨水和河流獲得的水量。

  “過去一段時間,歐洲考慮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應對冬季能源短缺危機。但現在,歐洲不得不先處理夏季極端高溫幹旱帶來的一係列經濟社會(hui) 問題。很顯然,歐洲沒有做好應對極端高溫幹旱天氣的準備。歐洲國家現在隻能采取一些短期應急措施,比如,加大電力供應的渠道、重啟煤炭發電廠和放鬆核廢水排放溫度限製。”張健認為(wei) ,就能源需求而言,歐洲夏季用電量激增且電力基礎設施投資滯後,預計今年冬季歐洲將麵臨(lin) 曆史級別的凜冬,其電力、天然氣等能源需求將再次飆升。彼時歐洲的能源需求如何滿足,或將成為(wei) 國際局勢的焦點問題。

  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表示,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極端天氣源自氣候變化的負麵影響。這種趨勢將持續至少40年。這意味著,今夏,法國和西班牙的毀滅性野火災害、意大利和葡萄牙創紀錄的幹旱以及英國史無前例的40℃高溫天氣未來將越來越頻繁出現。

  “歐洲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要積極轉換思路,更多從(cong) 全球合作的層麵推動解決(jue) 氣候變化問題。”張健認為(wei) ,歐洲這些年做了很多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但實際投入並不多。氣候變化是一個(ge) 全球性問題。從(cong) 長遠看,歐洲國家要真正把《巴黎氣候協定》的相關(guan) 條款落到實處,為(wei) 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更多資金和技術支持,真正和全球其他國家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積極為(wei) 低碳發展和能源轉型作貢獻。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