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鄱陽湖縮水嚴重 刷新進入低枯水期最早紀錄

發布時間:2022-08-22 14:32:00來源: 科技日報

  8月19日4時,鄱陽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9.99米,為(wei) 1951年有記錄以來同期最低水位,鄱陽湖提前進入低枯水期。繼8月6日最早進入低水期(12米以下)後,鄱陽湖再次刷新最早進入低枯水期(10米以下)紀錄。2022年也成為(wei) 1951年有記錄以來鄱陽湖最早進入低枯水期的年份,其不少區域河床已變成一片“草原”。

  為(wei) 何縮水如此嚴(yan) 重

  8月19日,位於(yu) 江西省湖口縣的長江與(yu) 鄱陽湖交匯處,往日寬闊的水麵如今卻變成了大片灘塗,航道也因此變得狹窄。豐(feng) 水期地處鄱陽湖腹地的鞋山島及其島下溶洞全部露出水麵,周邊湖床恍如一片“草原”。

  湖口縣鞋山景區相關(guan) 負責人楊帆介紹說,如此景觀一般在每年12月份才能看到,往年8月份還是豐(feng) 水期,船可直接靠在鞋山島大門,如今卻隻能靠在湖灘旁邊。

  為(wei) 何今年鄱陽湖“縮水”這麽(me) 嚴(yan) 重,竟會(hui) 提前100天進入枯水期?江西水利部門的專(zhuan) 家認為(wei) ,持續高溫少雨是主要原因,出湖水量是入湖水量的2.6倍,造成“入不敷出”。

  另外,持續高溫使湖水蒸發量也明顯大於(yu) 降水量。“目前,長江、鄱陽湖水位仍在持續下降,主要是受近期高溫少雨的影響。特別是7月份以來,全省降雨量與(yu) 往年同期相比偏少了近5成,加上五河來水減少,導致7月中旬後,鄱陽湖每天都以10多厘米速度下降。當前,據氣象部門預測,未來一周,江西仍以高溫少雨天氣為(wei) 主,鄱陽湖水位仍將呈緩退態勢。”江西省湖口縣水文監測大隊大隊長歐陽慶說道。

  對候鳥以及周邊居民有多大影響

  鄱陽湖迎來枯水期,但卻給夏季候鳥帶來了大量的食物。在鄱陽湖濕地,成千上萬(wan) 隻鷺鳥雲(yun) 集在退水的湖區裏覓食,場麵極其壯觀。

  但讓人擔心的是,夏季候鳥吃掉了很多淺水和洲灘上的生物,這種鮮少遇到的景象將會(hui) 給今年的越冬候鳥帶來什麽(me) 樣的影響?越冬候鳥吃什麽(me) ?

  對於(yu) 鄱陽湖水文對生物資源帶來的變化和影響,江西省科學院專(zhuan) 家認為(wei) ,應組織當地居民將窪地周邊堆土加高形成矮堤,開挖排水溝、修建排水閘,形成碟形湖。

  碟形湖占到鄱陽湖麵積的22.25%,它們(men) 的作用是把夏天豐(feng) 水期的水截留下來,以保證秋冬枯水期需要的水量,為(wei) 水鳥提供食物。此時加強碟形湖的控水保水管理,就會(hui) 緩解部分幹旱帶來的不利影響。

  候鳥需要水,周邊的百姓亦然。據悉,江西省水文部門每日對全省151處縣級以上水源地取水情況進行監測調度,及時準確評估旱情發展狀況。

  同時,江西省強化蓄水保水,科學攔蓄尾洪,指導水庫根據供水對象“一庫一策”做好用水計劃。7月以來,中小型水庫提供18億(yi) 立方米水量用於(yu) 保障農(nong) 作物灌溉需求。此外,江西省水利廳對農(nong) 村因旱飲水困難人口進行每周調度,強化農(nong) 村飲水安全隱患排查,指導全省780處“千噸萬(wan) 人”供水工程製定完善供水保障應急預案。

  如何破解枯水常態化趨勢

  近些年來,鄱陽湖的水是“來得快、退得凶、降得低”,低水位造成的不是一兩(liang) 年的臨(lin) 時性影響,已經呈現常態化趨勢。

  2003年至今年,鄱陽湖連續出現低枯水位,湖區部分水文站甚至出現曆史同期最枯水位。一些年份連續低枯水位時間長達100多天,甚至254天。即使在豐(feng) 水年的2010年,鄱陽湖星子站也出現了165天的枯水位。

  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設計院做的專(zhuan) 題調查分析認為(wei) ,今後鄱陽湖低枯水位將成為(wei) 常態。

  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省生態學會(hui) 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戴年華認為(wei) ,鄱陽湖枯水期提前和延長,正導致沉水植物麵積和生物量減少,濕地洲灘植被退化,使原有濕生植物群落向偏中生的群落類型演替,對螺蚌、魚類、越冬候鳥和江豚等造成不利影響。專(zhuan) 家認為(wei) ,或許可考慮用生態工程性措施加強對鄱陽湖的水位調節,應對幹旱低枯水位常態化影響,保障生產(chan) 生活和生態用水。

  戴年華建議,國家、省、市、縣多方聯動,針對氣候變化問題、鄱陽湖生態問題、水生生物與(yu) 濕地候鳥等問題、保護地建設問題、生態補償(chang) 問題、湖岸線整治與(yu) 生態景觀打造問題,采取組織專(zhuan) 家團隊調研,開展現場踏查,找準問題根源,著力標本兼治,針對性地實施科研、監測和生態保護、建設、修複、治理工程,增加保護經費投入,以推進鄱陽湖生態安瀾、長治久安。

  (本報記者 魏依晨)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