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江西林改第一村:從“賣山頭”到“賣生態”
中新社江西武寧8月22日電 題:江西林改第一村:從(cong) “賣山頭”到“賣生態”
中新社記者 吳鵬泉
“現在幾乎每天都客滿,我計劃著要增加房源。”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的盧鹹鋒最近忙得不可開交。
盧鹹鋒的家位於(yu)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羅坪鎮長水村,坐落在九嶺山脈武陵岩下。長水村是中國4A級景區、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村內(nei) 17棵被稱為(wei) “植物界的大熊貓”的紅豆杉蒼翠挺拔,各家房前屋後濃蔭蔽日,三伏天置身其中,清爽宜人。
然而,數十年前,這個(ge) 被群山環抱的小山村是另一番景象。與(yu) 中國許多林區村一樣,長水村村民曾“用錢靠山、吃飯靠林”,存在亂(luan) 砍濫伐林木問題,嚴(yan) 重影響了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
“以前大家都想著上山砍樹,可以說是‘有指標爭(zheng) 著砍,沒指標偷著砍’,山上的大樹都快被砍光了。”50歲的長水村村民石淮兵說,因無法長期靠山吃山,不少村民背井離鄉(xiang) ,外出謀生。
2004年,中國一項土地使用製度的重大變革——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簡稱“林改”)在長水村進行。12.4萬(wan) 畝(mu) 山林全部承包到戶、400餘(yu) 戶村民拿到了林權證,長水村成為(wei) 江西省林改第一村。
“林改後,村民‘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同時育林積極性明顯提高。”武寧縣羅坪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趙鋼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介紹說,2017年,長水村開始推行“林長製”,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yu) 的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機製,5年間村民自發上山造林1000多畝(mu) 。
從(cong) 心安理得“坐吃山空”到把“養(yang) 山護山”放在心尖,分山到戶、均林到人的林改,讓長水村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經過多年努力,村裏的山又綠了、水又清了。
聽著潺潺流水聲,望向四周秀麗(li) 峰巒,“護林員”這個(ge) 新身份讓曾是“砍山”隊伍一員的石淮兵,感到肩上擔子沉甸甸的。“我每天巡山4個(ge) 來小時,除了檢查樹木的病蟲害問題,還要做好森林防火。”
曾被“守著青山吃貧困”所困擾的長水村,如今依托優(you) 越的林業(ye) 生態資源,因地製宜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遊、森林康養(yang) 等新業(ye) 態,走出一條從(cong) “賣山頭”到“賣生態”的“興(xing) 林富民”路。
長水村的嬗變,吸引在外從(cong) 事旅遊業(ye) 的盧鹹鋒返鄉(xiang) 創業(ye) ,他在村裏打造了一個(ge) 集住宿、餐飲、養(yang) 生養(yang) 老、休閑娛樂(le) 等多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康養(yang) 度假區。
看著遊客紛至遝來,蜿蜒整潔的村道上,民宿、農(nong) 家樂(le) 、特產(chan) 店林立,盧鹹鋒堅信,生態環境好的鄉(xiang) 村大有可為(wei) 。
長水村還打造了占地1000餘(yu) 畝(mu) 的長水生態循環產(chan) 業(ye) 園,堅持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生態保護融合、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與(yu) 鄉(xiang) 村旅遊融合、集體(ti) 發展與(yu) 民眾(zhong) 致富融合,涵蓋生態果園、蜂蜜園、循環產(chan) 業(ye) 園、菌草園等四大產(chan) 業(ye) 。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長水景區年旅遊人數50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近億(yi) 元(人民幣,下同),村集體(ti) 經濟年收入達94萬(wan) 元,人均年收入達3萬(wan) 元。
說話間,端起了生態“金飯碗”的盧鹹鋒又接起一通客房預訂的電話。(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