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首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召開 打造“海派科普”新名片

發布時間:2022-08-22 14:35:00來源: 科技日報

  首屆上海科技傳(chuan) 播大會(hui) 召開——

  融匯中西 打造“海派科普”新名片

  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科學家該如何引領科技傳(chuan) 播風尚,找準角色定位,推動構建公眾(zhong) 理解、支持科技創新的話語體(ti) 係和文化生態?8月20日,由科技部指導、上海市科委主辦的首屆上海科技傳(chuan) 播大會(hui) 在世界會(hui) 客廳召開,這是上海科技節舉(ju) 辦31年來首次舉(ju) 辦科技傳(chuan) 播會(hui) 議。來自海內(nei) 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家、科普明星和理論學者等,分享了開展科技傳(chuan) 播的經驗與(yu) 預見。

  據介紹,國外的科技傳(chuan) 播大會(hui) 由來已久,但迄今為(wei) 止,國內(nei) 一直缺乏該領域由政府主導、以科技傳(chuan) 播為(wei) 主題的國際高端會(hui) 議。創辦科技傳(chuan) 播大會(hui) 是上海在科創中心建設中搭建傳(chuan) 播交流新平台的積極探索。

  麵臨(lin) 數字化、氣候變化等全球發展新趨勢帶來的機遇與(yu) 挑戰,開展跨學科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大會(hui) 圓桌特別邀請布魯斯·盧恩斯坦、迪特拉姆·施斐樂(le) 兩(liang) 位蜚聲國際的科學傳(chuan) 播學者發表主旨演講,兩(liang) 位學者從(cong) 不同的視角分享了國際科學傳(chuan) 播研究的前沿動態。

  在科技傳(chuan) 播領域,上海正在不斷嚐試新手段、拓展新邊界。大會(hui) 現場,諾貝爾獎獲得者邁克爾·萊維特以全息投影的方式虛擬參會(hui) 並發表演講。他帶來了一個(ge) 全新構想:在上海建一座“虛擬全球實驗室”,讓身處不同時區、隸屬於(yu) 不同機構的科研人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合作,最大程度地發揮全球多樣性優(you) 勢,盡可能擴大科研成果的全球影響力,從(cong) 而打造科學合作新範式。“這頗具難度,不管怎樣,這是一個(ge) 傳(chuan) 播溝通的範例。”他說。

  “虛擬全球實驗室”的初步設想是在上海確定一個(ge) 關(guan) 鍵的物理地址,關(guan) 注的重點無疑是青年科學家。“年輕的科學家必須獨立,而非僅(jin) 圍繞資深科學家的想法開展科研。我們(men) 希望他們(men) 能獨立發表研究論文,無需將為(wei) 其提供指導的資深科學家作為(wei) 共同作者。”萊維特說。

  大會(hui) 上利用的全息投影虛擬參會(hui) 等技術手段,令86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深感好奇。“上海是一座具有科學傳(chuan) 統的城市,東(dong) 西方科學與(yu) 文化在這裏交融,創新始終鐫刻在這座城市的基因裏。”汪品先認為(wei) ,融匯中西、敢於(yu) 創新,正是“海派科普”的應有之義(yi) 。上海要做排頭兵,為(wei) 建設一座海派科普城市而奮鬥。

  上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24.3%,連年全國居首。上海在科普產(chan) 業(ye) 孵化基地、培育提供科普服務的創業(ye) 企業(ye) 等科普市場化上先行先試,對此,上海市副市長劉多認為(wei) ,上海的科普工作將在搭建社會(hui) 化平台、突出專(zhuan) 業(ye) 化支撐、堅持國際化視野等方麵持續發力。

  構建豐(feng) 富的科技傳(chuan) 播生態,同樣離不開各類科技傳(chuan) 播主體(ti) 的積極探索。“混知”創始人陳磊、“不刷題的吳姥姥”吳於(yu) 人教授、英國“魔法爺爺”戴偉(wei) 教授、“畢導THU”畢嘯天等科普大V同台,打開科學魔盒。科普網紅唐騁認為(wei) ,互聯網的環境就像農(nong) 田,需要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如果專(zhuan) 業(ye) 的科普工作者不去占領這個(ge) 陣地,就會(hui) 有騙子去占領,“偽(wei) 科學”就會(hui) 破壞學術共同體(ti) 的公信力。

  精彩紛呈的科學家演講、觀點碰撞的圓桌會(hui) 議、風趣幽默的科普網紅大V,讓首次舉(ju) 行的科技傳(chuan) 播大會(hui) “含科量”爆棚。

  (本報記者 王 春)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