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機器人已經“總動員” 未來如何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2-08-23 09:4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機器人的“高光時刻”或許是這樣的:模仿蝴蝶振翅、模仿人類起跳;代替人類完成分揀、搬運等重複性工作;通過深度學習(xi) ,實時變換表情,與(yu) 人類麵對麵聊天……

  8月21日,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hui) 圓滿落幕。大會(hui) 期間,現場完成成交額72億(yi) 元,直播觀看2400萬(wan) 人次,還創造了130隻機器人集體(ti) 翻滾等世界紀錄。

  據《“十四五”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2025年我國將成為(wei) 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製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未來,機器人產(chan) 業(ye) 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盡管公眾(zhong) 開放日首日下著雨,仍有大量觀眾(zhong) 冒雨觀看這場表演——130隻戴著虎頭帽的四足機器狗完成群控起舞,並挑戰集體(ti) 翻滾世界紀錄。這些機器狗來自90後創業(ye) 者王興(xing) 興(xing) 所在的宇樹科技。從(cong) 上大學開始,王興(xing) 興(xing) 就一直研究機器人。

  走進2022世界機器人博覽會(hui) 的4萬(wan) 平方米空間,500多款機器人產(chan) 品齊聚展廳,應用場景涵蓋醫療、物流、農(nong) 業(ye) 、建築、製造、礦山等多種類型。

  眼花繚亂(luan) 的展品後是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的高速發展。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金壯龍說,2021年我國機器人全行業(ye) 營業(ye) 收入超過1300億(yi) 元,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量達36.6萬(wan) 台,比2015年增長了10倍,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ye) 機器人市場。

  目前,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覆蓋了從(cong) 零部件、整機到係統集成、檢驗檢測全鏈條,在部分關(guan) 鍵環節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突破,在全球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nong) 業(ye) 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表示,根據相關(guan) 機構預測,2025年,我國將有72萬(wan) 台農(nong) 業(ye) 機器人在使用,但2016年才3.2萬(wan) 台。

  機器人應用邊界加速拓展,也成為(wei) 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藍海”。我國工業(ye) 機器人應用領域覆蓋汽車、電子、輕工60餘(yu) 個(ge) 行業(ye) 大類、160多個(ge) 行業(ye) 種類,加速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

  機器人如何更智能,是機器人大會(hui) 上多位專(zhuan) 家熱議的話題。從(cong) 研發到批量化生產(chan) ,機器人完成從(cong) 0到1的突破後,還需破解技術關(guan) 、人才關(guan)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肇雄表示,產(chan) 業(ye) 需聚焦前沿共性技術,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劉力指出,目前,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的核心零部件進口依賴度仍然在七成以上,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關(guan) 鍵零部件相比世界先進水平仍落後5至10年。加快國產(chan) 機器人關(guan) 鍵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chan) 、應用,增強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對推動機器人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至關(guan) 重要。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總醫院創傷(shang) 骨科主任張立海發現,從(cong) 醫學跨到機器人學科,要突破一層“語言壁”。醫學生做細胞生物學實驗時理解快、動手能力強,但操縱機器人時,未必能立刻接受新的語言邏輯。

  事實上,基礎知識的融合、實現人機的高效互動是整個(g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研發瓶頸。清華大學自動化係研究員趙明國表示,邁進高速發展的智能時代,高校應該改變培養(yang) 模式,包括課程設計、學科設置、科研比賽等,培養(yang) 創新思維人才,為(wei) 機器人領域做好人才儲(chu) 備。

  去年,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孫立寧和多位專(zhuan) 家到甘肅張掖給中小學生做免費科普,培養(yang) 學生的科技素養(yang) 。另外,他也了解到,國內(nei) 不少獨角獸(shou) 企業(ye) 負責人都曾參與(yu) 過各種科技大賽。在他看來,正是社會(hui) 營造的崇尚科學的氛圍給了年輕人更多的激勵。

  機器人大會(hui) 期間舉(ju) 行的2022世界機器人大賽備受關(guan) 注,大賽的BCI腦控機器人比賽分成兩(liang) 個(ge) 賽道,一是賽技術,二是賽動手,從(cong) 多方麵賽出“世界的最強大腦”。

  在清華大學教授高小榕看來,青少年組的比賽是做得最好的,把趣味性都加在一起了。

  實際上,多位參會(hui) 專(zhuan) 家都提到了人才培養(yang) 給機器人產(chan) 業(ye) 帶來的巨大輸血潛力。《“十四五”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提到,要加強機器人科技人才培養(yang) ,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技術和複合型高端人才;支持舉(ju) 辦各類機器人大賽;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升青少年機器人科技素養(yang) 。

  趙春江認為(wei) ,“農(nong) 業(ye) 機器人不是農(nong) 業(ye) 的問題,也不單純是工業(ye) 問題。”未來要加強研發,強調多學科的結合,走協同創新研究發展之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胡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