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借問古來誰得似?野心應被白雲留

發布時間:2022-08-24 09:50: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戶力平

  近日,位於(yu) 東(dong) 城區崇文門外大街磁器口的“曹雪芹故居紀念館”開館。有關(guan) 曹雪芹在北京的居住地傳(chuan) 說較多,其中在京西的落腳點就有十餘(yu) 處,如海澱正白旗、法海寺、門頭村、北辛莊、四王府、北溝村、臥佛寺、峂峪、白家疃,石景山五裏坨、慈善寺、雙泉寺、謝草池、福壽嶺等。為(wei) 此,筆者對幾處多有傳(chuan) 聞之地進行了尋訪,頗有情趣。

  著書(shu) 正白旗,死後葬於(yu) 地藏溝

  正白旗位於(yu) 西山東(dong) 麓的香山腳下,即國家植物園北園內(nei) ,為(wei) 清代西山健銳營左翼四旗之一。

  從(cong) 國家植物園南門入園,沿著林蔭道,不多時便來到曹雪芹紀念館,這裏便是傳(chuan) 說中曹雪芹家道中落後,先住在城裏,後搬到西山正白旗的居住地,他在此開始創作《石頭記》(即《紅樓夢》),死後葬於(yu) 該村東(dong) 北麵的地藏溝。

  紀念館的朋友介紹,早在20世紀60年代,紅學家周汝昌、吳世昌、吳恩裕等就曾到香山一帶采訪。當地老人也有曹雪芹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前居住於(yu) 四王府西邊正白旗、門前有棵大槐樹的說法。早年間在香山地區,人們(men) 還根據《紅樓夢》中的人物、故事編成單弦、蓮花落、子弟書(shu) 、打夯歌、八角鼓子等民間曲藝自演自唱。

  1971年4月,居住在正白旗39號的舒成勳維修房舍時,在西耳房的西山牆上發現了一批詩文墨跡,其中有“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有,疏親(qin) 慢友因財絕義(yi) 世間多”的題壁詩,與(yu) 傳(chuan) 說中提到的詩文很相似,引起史學界、紅學界、文物界的關(guan) 注。經考證,有人認為(wei) 這裏是曹雪芹晚年居住和寫(xie) 作《紅樓夢》的地方。也有相當多的人持懷疑態度,他們(men) 逐條考查了題壁詩的出處,得出都是轉抄古書(shu) 中的結論,並對“故居說”予以否定。此後的40多年間,對“故居說”的爭(zheng) 論一直沒有中斷,至今也無定論。

  1983年4月,在正白旗39號舊址興(xing) 建了曹雪芹紀念館(原擬稱“曹雪芹故居”),展出與(yu) 曹雪芹傳(chuan) 說相關(guan) 的物品以及《紅樓夢》所描述的實物仿製品等,由此成為(wei) “紅學”愛好者的尋訪之地。

  而今,曹雪芹紀念館門前確有三棵古槐,其東(dong) 側(ce) 的“歪脖槐”甚是奇特,與(yu) 傳(chuan) 說曹雪芹家門前的古槐頗為(wei) 相似。

  在紀念館內(nei) 參觀後,我便向西北而行,去探尋距此不遠,也是傳(chuan) 說中曹雪芹在西山落腳地之一的北溝村。

  居於(yu) 北溝村,時常尋遊櫻桃溝

  步行20多分鍾,便來到臥佛寺西側(ce) 的北溝村舊址。之所以稱其為(wei) “舊址”,是因為(wei) 該村已消失,而今是植物園的梅園和西山實驗林場臥佛寺分場所在地。

  據紅學家周汝昌考證,曹雪芹曾住在臥佛寺附近的北溝村。1963年出版的《曹雪芹》和《紅樓夢新證》都認為(wei) 其京西的居住地址在臥佛寺西南的北溝村:“曹雪芹當時的故居附近曾有成片的竹子,這倒是一個(ge) 很好的線索。”

  筆者訪問過一位曾居住在北溝村的徐姓老人,他介紹了一些曹雪芹暫居於(yu) 此的傳(chuan) 聞。據說曹雪芹每天著書(shu) ,吟詩作對,總是離不開酒。自南京遷居北京後,他的家境十分貧寒,所以常付不起酒錢,隻好賒賬。他不但文章寫(xie) 得好,還善於(yu) 書(shu) 畫,最拿手的是山水畫和畫扇麵。有時叫村裏酒鋪掌櫃找來紙墨,隨手畫幾個(ge) 扇麵,叫他拿去換些銀子,算是抵了酒錢,所以在香山一帶提起曹雪芹嗜酒,有“賣畫錢來付酒家”之說。

  北溝村的西北麵是櫻桃溝,古跡眾(zhong) 多,而水源頭的元寶石和石上鬆是兩(liang) 處奇觀。據傳(chuan) 曹雪芹在北溝村居住時,時常到櫻桃溝裏尋訪古跡。他觀“石中鬆”生出靈感,在《紅樓夢》中寫(xie) 出了賈寶玉和林黛玉“木石姻緣”的愛情故事。

  北溝村東(dong) 側(ce) 是古刹臥佛寺,傳(chuan) 說那座建於(yu) 清乾隆年間的琉璃牌坊,就是《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的原型,而臥佛寺中的行宮院、藏經樓、娑羅樹等也在《紅樓夢》中有相應的描寫(xie) 。因此,臥佛寺便成為(wei) 一些“紅學”研究者所認同的《紅樓夢》背景地。

  北溝村落散布在山溝兩(liang) 側(ce) ,村民大多姓徐、薑。1993年以後因北京植物園擴建,村民遷出,村落消失,而今已無蹤跡可尋。

  暫居門頭村,與(yu) 酒鋪掌櫃為(wei) 摯友

  門頭村地處香山南麓,是京西一個(ge) 頗有名氣的古村落。明代《長安客話》稱:“下碧雲(yun) 循故道而南,約十裏許,曰門頭村。蓋此地為(wei) 西山門徑,故名。”清代《日下舊聞考》也有“門頭村在今靜宜園東(dong) 南二裏許”的記載,而今村落已消失,地名被沿用。

  從(cong) 國家植物園到門頭村有直達公交車,不到20分鍾,我便抵達了門頭村站。

  下車東(dong) 行百餘(yu) 米左轉,是一條梧桐樹掩映的大道,向北而行,便是門頭村。

  1961年北京市文化局調查曹雪芹西山居所與(yu) 葬地時,曾得到一條線索,認為(wei) 曹雪芹一度住在北辛莊。紅學家吳恩裕先生尋訪中又聽門頭村的老人說,曹雪芹住過門頭村。

  《曹雪芹西山足跡考略》中列舉(ju) 了十餘(yu) 處曹雪芹在西山一帶的疑似居住地,門頭村是其中之一:“門頭村緊鄰西山健銳營右翼營房,是旗營官兵及家眷經常購物之地,曹雪芹對門頭村、北辛莊、禮王墳一帶較為(wei) 熟悉,時有走動,民間早有關(guan) 於(yu) 他在門頭村居住的傳(chuan) 聞。”

  在門頭村附近尋訪了近一個(ge) 小時,不見任何古村落痕跡,隻能依據“門頭村路”大致確定古村落所在的位置。

  80多歲、世居門頭村的曹先生告訴我,據傳(chuan) 曹雪芹在門頭村斷斷續續居住了三個(ge) 多月,是住在一位與(yu) 他同在右翼宗學裏任職的同事家中。這裏遠離京城,格外清靜。曹雪芹尋訪過村落周邊的許多古跡,而村南麵的禮王墳一帶,他探訪過多次。乾隆年間門頭村有家“杏花春酒館”,掌櫃的姓楊,山西人,所出售的酒為(wei) 自製陳釀,醇香四溢,許多人慕名而來,曹雪芹也慕名前往。這酒館的楊掌櫃上過幾年私塾,識文斷字,好看古書(shu) ,還寫(xie) 得一手好字,很快和曹雪芹成了好朋友,所以曹雪芹一有空就到酒館裏來,談天說地,聊古論今,還把寫(xie) 好的書(shu) 稿拿給楊掌櫃看,聽他的見解,由此二人成為(wei) 摯友。

  記憶中的門頭村,是一個(ge) 很大的村落,主街為(wei) 東(dong) 西走向,沿街店鋪眾(zhong) 多,曾有三義(yi) 廟、五聖庵、真武廟、鐵關(guan) 帝廟、曹家廟等,村外有菜地和果園。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wei) 四季青公社門頭村大隊,而今村落與(yu) 農(nong) 田均已消失。

  出家北法海寺,還俗之後著“紅樓”

  門頭村西麵不遠處的萬(wan) 安山上,有一座法海寺,傳(chuan) 說是曹雪芹出家、悟禪的地方。

  北京西山有兩(liang) 座法海寺,一座位於(yu) 石景山模式口,另一座位於(yu) 海澱香山南麓,一南一北相距數裏,故以其所處方位,將模式口法海寺俗稱為(wei) “南法海寺”,香山法海寺俗稱為(wei) “北法海寺”。

  傳(chuan) 說曹家被抄後,曹雪芹隨家人從(cong) 江寧(南京)遷回北京,幾年後看破紅塵,在北法海寺遁入空門,並拜寺內(nei) 的一位老僧為(wei) 師。老僧了解了曹雪芹的身世後,對其多有開導。一年後曹雪芹領悟禪理,得以還俗,並開始創作《石頭記》,“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終於(yu) 寫(xie) 成。雖然此說未見史籍記載,但給法海寺增加許多傳(chuan) 奇色彩,由此也引起紅學界對此地的關(guan) 注。

  1964年10月,老舍先生在京西門頭村體(ti) 驗生活時,也曾到法海寺尋訪,並賦七律一首,其第三句“金玉紅樓終是夢”後麵注釋:“父老傳(chuan) 言,曹雪芹曾在附近北法海寺出家為(wei) 僧。”

  1991年9月11日,時年73歲的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在友人的幫助下,上山考察北法海寺,並憑吊曹雪芹,記有《萬(wan) 安山訪古刹》。

  到法海寺尋訪,幸有該寺的朋友為(wei) 引導,並向我介紹了該寺的曆史與(yu) 趣聞掌故,其中說到曹雪芹出家的故事,頗有傳(chuan) 奇色彩。

  他介紹說,法海寺是在元代弘教寺舊址上於(yu) 清順治年間興(xing) 建的,民國時已破敗,後毀於(yu) 戰火,但仍有一些建築。因疏於(yu) 管理,逐漸荒廢,最後隻剩下一座山門,幾通石碑及柱基、柱礎及殘牆、亂(luan) 石及古木,直到2016年才得以複建。而傳(chuan) 說當年曹雪芹就住在寺內(nei) 南側(ce) 禪房裏,每日裏打坐清修,十分虔誠。

  在寺院裏走走停停,尋訪了一個(ge) 多小時,除了整體(ti) 格局沒有改變外,多為(wei) 新的建築,古跡極少。但尋訪於(yu) 此,收獲頗豐(feng) 。

  小居福壽嶺,尋訪古刹禪林

  福壽嶺位於(yu) 京西石景山區中部,既是一座山嶺之名,也是一個(ge) 古村落之名。

  據《北京市石景山區地名誌》載:“福壽嶺原名掃鼠嶺(掃鼠即鬆鼠)。1930年(實為(wei) 1923年)前後,美國人在北京開辦同仁醫院,同時在此地修建了一所療養(yang) 院,並將掃鼠嶺改名福壽嶺。”其實“福壽嶺”之名明代已有,與(yu) 福壽禪師有關(guan) 。

  乘489路公交車到福壽嶺站,下車後卻不見村落,向過路人一打聽,方知村子早已拆遷了。在此尋訪了20分鍾,隻有公交車站牌上的“福壽嶺”和一塊“福壽嶺南路”的路牌,大致能確定“福壽嶺”所在地。尋到一處工地,隻見一塊藍底白字的牌子格外醒目:“一號線福壽嶺站”。向一位建築工人詢問後得知,這就是正在改建中的地鐵1號線福壽嶺站,預計明年底建成。

  據傳(chuan) ,曹雪芹自雍正六年(1728年)由江寧回北京後先是居於(yu) 京城,住在今磁器口十字路口東(dong) 北角原稱蒜市口的一處老宅,後遷至西郊。最初住在藍靛廠鑲藍旗西麵的兩(liang) 小間營房裏,但沒多久就發現旗營的房子狹小,人聲嘈雜,終日迎來送往,實在靜不下心來寫(xie) 書(shu) ,便想另找地方。半年後,經他父親(qin) 一位故友的介紹,從(cong) 火器營搬到了香山健銳營,後又經友人介紹,夏日時節,在西山腳下的福壽嶺暫住了三個(ge) 多月。

  曹雪芹暫住於(yu) 福壽嶺村北麵山腳下一戶人家,每日裏隻是讀書(shu) 、寫(xie) 作,天氣晴好時,便到附近的法海寺、承恩寺、八大處尋訪,結交了不少高僧。臨(lin) 近九月,天氣變涼時,又搬回香山健銳營。

  1935年,作家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之弟、著名教育家張伯岑的得意弟子曹漢奇因患脊椎結核,在福壽嶺同仁療養(yang) 院養(yang) 病。端木蕻良曾到此探望,並在福壽嶺一帶尋訪有關(guan) 曹雪芹的傳(chuan) 聞,多年後他創作了長篇小說《曹雪芹》。據說書(shu) 中有的情節就取材於(yu) 曹雪芹在福壽嶺的傳(chuan) 聞。

  隱居謝草池,傾(qing) 心著“紅樓”

  曹雪芹逝世之後,其好友內(nei) 務府漢軍(jun) 旗人張宜泉曾賦詩《傷(shang) 芹溪居士》,其中有:“謝草池邊曉露香,懷人不見淚成行。”由此有研究者認為(wei) 詩中的“謝草池”為(wei) 曹雪芹故居所在的地名。也就是說,找到“謝草池”,就等於(yu) 找到曹雪芹故居了。但“謝草池”在何處,紅學界也是眾(zhong) 說紛紜。

  周汝昌在《文釆風流曹雪芹》中認為(wei) 在“黃葉村”以外,曹雪芹應有另一處住地——“謝草池”,而“謝草池,並非用典,是實有其地”。“若來到平坡山,則張宜泉吊雪芹詩中所說的‘謝草池’,便有了些著落。”他認為(wei) ,曹雪芹離開北京城以後,從(cong) “健銳營一帶”,“至翠微山一處人跡罕至的‘秘’境”,在那裏結廬而居。而“謝草池這處最後之‘藏修地’,隻有張宜泉一人曾來造訪與(yu) 憑吊”。

  周先生對“謝草池”所在的位置,劃出了大致的範圍,即今石景山八大處附近。由此有研究者經過深入研究後,發現“謝草池”這個(ge) 地名始見於(yu) 元代文獻。元泰定元年(1324年)進士、翰林編修、大都宛平(今北京)人宋褧賦有《平坡訪謝草池作》詩二首。

  由此分析,“謝草池”應在石景山八大處一帶。曹雪芹病逝後,張宜泉來到曹雪芹故居,久久流連於(yu) 謝草池,並賦《題芹溪居士》詩:“愛將筆墨逞風流,廬結西郊別樣幽。門外山川供繪畫,堂前花鳥入吟謳。羹調未羨青蓮寵,苑召難忘立本羞。借問古來誰得似?野心應被白雲(yun) 留!”詩中所述景致,正是謝草池之風光。

  在石景山地圖上查找了多時,未見“謝草池”之名,於(yu) 是到八大處附近尋訪半日,也未收集到有關(guan) “謝草池”的信息。但有一位老者告訴我,說“謝草池”為(wei) 雙泉寺。

  乘公交車到黑石頭站,下車後東(dong) 行約3公裏,便來到萬(wan) 善橋西側(ce) 的雙泉寺。這是一座被修葺一新的寺院,但尋訪一個(ge) 多小時,沒有尋到與(yu) 曹雪芹有關(guan) 的遺跡。向一位老人詢問“謝草池”時,他說好像就在這附近,現在已消失了。

  蟄居五裏坨,“著書(shu) 黃葉村”

  五裏坨位於(yu) 石景山區西北部,因距模式口、三家店、麻峪均為(wei) 五裏,村中又有小青山(俗稱坨子),故名。有學者考證,認為(wei) 曹雪芹乾隆十五年(1750)至二十三年(1758年)所居住的黃葉村,即石景山五裏坨隆恩寺旗民村落,而不是遷居到今天的海澱白家疃。

  考證者認為(wei) 敦敏《西郊同人遊眺兼有所吊》詩中“秋色召人上古墩”之“古墩”,並不是香山正白旗的碉樓,而“野水漁航聞弄笛”的“野水漁航”,也與(yu) 正白旗周邊的環境極不相符。

  通過對五裏坨周邊環境實地探訪與(yu) 分析,敦敏《西郊同人遊眺兼有所吊》一詩所言有“清磬一聲黃葉村”及敦誠(敦敏之弟)《寄懷曹雪芹》一詩所言“不如著書(shu) 黃葉村”的環境與(yu) 五裏坨附近的隆恩寺村極為(wei) 相符,疑為(wei) “黃葉村”應為(wei) 隆恩寺村。

  “謝草池”是曹雪芹最後辭世地的說法,是周汝昌先生提出的,地點在西山一帶。但也有學者認為(wei) 此“謝草池”是依據南朝謝靈運詩句“池塘生春草”演化而來,不認可“謝草池”是曹雪芹西山逝世地。而另有長期從(cong) 事北京曆史文物史跡研究者從(cong) 研究積累與(yu) 考證經驗出發,熟知敦敏、敦誠、張宜泉詩文語境的指向,認為(wei) 曹雪芹西山住地最初在隆恩寺(黃葉村),其後遷居雙泉寺村(謝草池),並在雙泉寺村謝草池故居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幾年。

  到五裏坨的公交車有多條線路,筆者住家附近就有932路,於(yu) 是乘車一個(ge) 多小時,來到五裏坨。但尋訪了半個(ge) 多小時,也沒找到五裏坨村。向一位經過的老人打聽,說村子已拆遷了,並告訴我附近有個(ge) “京西五裏坨民俗陳列館”,可以到那裏了解一下。

  按照導航所指引的線路,十幾分鍾後,來到“京西五裏坨民俗陳列館”。見樹蔭下坐著幾位老人,便走過去與(yu) 他們(men) 攀談。一位老人介紹說,這個(ge) 陳列館是在王家大院基礎上修繕而成,原來的門牌是五裏坨後街西胡同5號。我問老人這裏有沒有關(guan) 於(yu) 曹雪芹的傳(chuan) 說,他們(men) 說沒聽到過,但說距此不遠的雙泉寺一帶有些傳(chuan) 聞。隨後我參觀了“京西五裏坨民俗陳列館”,了解了京西的民俗文化。

  居住白家疃,度過最後五年

  白家疃(tuǎn,當地讀tān)地處海澱區西北部,與(yu) 香山健銳營正白旗有一山之隔。有學者考證,曹雪芹在香山居住期間,經常沿著山間小道從(cong) 正白旗至白家疃訪友。《曹雪芹生平考》稱:“曹雪芹從(cong)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春遷徙到白家疃,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去世,除乾隆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759至1760年)南京之行一年外,在白家疃整整生活了五年時間。這五年的時間是曹雪芹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年,盡管這五年曹雪芹的生活最為(wei) 窘迫,但他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了《紅樓夢》的修改之中。”

  曹雪芹的好友、宗室詩人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中確切地記載是乾隆二十三年春,曹雪芹遷徙白家疃,並有原注為(wei) 證:“春間芹圃(曹雪芹的號)曾過舍以告,將遷徙白家疃。”在該文寫(xie) 作後,敦敏因請曹雪芹鑒定書(shu) 畫又先後兩(liang) 次去白家疃,不巧,曹雪芹都不在家。該文注中敦敏還講了曹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況。

  紅學家吳恩裕多次到白家疃尋訪,《曹雪芹叢(cong) 考》中多有敘述。他推斷曹雪芹從(cong) 山前櫻桃溝北上經三炷香到山後白家疃,於(yu) 怡賢親(qin) 王祠西邊建“土屋四間”,度過了生命的最後五年。

  驅車來到白家疃,進村後便發現這裏有不少“紅樓文化”元素,如曹雪芹雕像、曹雪芹小道,還有以曹雪芹命名的廣場,文化牆上麵刻著介紹曹雪芹在白家疃活動軌跡的文字。

  在村子裏問過幾位村民,都說曹雪芹曾在這裏住過,但具體(ti) 住在什麽(me) 地方,說法不一。有的說村西有座小石橋,橋頭有三間平房,就是曹雪芹居住的地方。有的說曹雪芹曾住在村子的五道廟。有的說曹雪芹住在村中怡賢親(qin) 王祠西邊的土屋裏。還有一位村民告訴我,說村裏有位文化人,寫(xie) 了一本《曹雪芹與(yu) 白家疃》的書(shu) ,可以找來看看,或許對曹雪芹與(yu) 白家疃的淵源能有所了解。

  按照村民所指引的方位,我又在村裏尋訪了半個(ge) 多小時,除了許多新的人文景觀外,還見到由四塊大條石搭成的小石橋,據傳(chuan) 曹雪芹生命的最後五年就居住在這石橋旁的小平房裏。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