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上熱搜的“年輕人”,不應總被貼標簽
■ 視點
別把“年輕人”塑造成一個(ge) 扁平化的符號。
“年輕人不愛吃鴨脖了”“年輕人為(wei) 何不再熱衷潮玩”“年輕人為(wei) 什麽(me) 不愛做家務”……最近,在某社交平台上,每隔幾天,便會(hui) 有與(yu) “年輕人”相關(guan) 的話題登上熱搜榜單。然而,仔細去看,這些冠以“年輕人”之名的熱搜卻顯得有些無厘頭,甚至有點故弄玄虛的意味在其中,以至於(yu) 引得不少年輕網友吐槽,“每隔兩(liang) 三天就要被代表一次”“要不把年輕人拉到實驗室去研究研究吧”。
“年輕人”作為(wei) 互聯網平台的活躍用戶,是社交平台要爭(zheng) 取的重要用戶群體(ti) 。因此,為(wei) 了取悅年輕用戶,社交平台設置與(yu) 之有關(guan) 的話題,以提升用戶活躍度,這本是一種正常的操作,倒也無可厚非。但最近頻繁登榜的這些話題,不僅(jin) 毫無營養(yang) ,甚至經不起邏輯推敲,以至於(yu) 引來諸多吐槽,這對於(yu) 平台而言,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如果仔細去分析這些議題就會(hui) 發現,這些議題設置很大程度上都有以偏概全之嫌。
首先,話題並沒有對“年輕人”作出清晰而明確的界定,“年輕人”究竟指的是哪個(ge) 年齡範疇?其次,基於(yu) 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經驗,以及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基因中對“衣錦還鄉(xiang) ”“葉落歸根”的期待,難道不是老一輩的人更執著於(yu) 返鄉(xiang) 置業(ye) ?這或許才是基本的生活常識。現實去看,即便有一些“年輕人”選擇返鄉(xiang) 置業(ye) ,但也談不上“熱衷”二字,不少人是對大城市的高生活成本望而卻步,因此“折中”選擇了返鄉(xiang) 置業(ye) 而已。
更何況,這個(ge) 話題天然地站在了“生活在大城市年輕人”的角度去看問題,而忽視了那些本就生活在縣城和農(nong) 村的“年輕人”。
換個(ge) 角度去看,類似的話題設置其實是把“年輕人”塑造成了一個(ge) 扁平化、供大眾(zhong) 討論的符號,有時候可能是一個(ge) 小群體(ti) 中幾個(ge) 人做的事,就被上升到“年輕人”這個(ge) 大的群體(ti) 。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單調和片麵化的表達方式,本質上,這種做法忽略了個(ge) 體(ti) 豐(feng) 富和多樣的內(nei) 涵。
當然,網上出現類似的現象,更為(wei) 重要的原因或許是,社交平台議題設置能力的欠缺。誠如很多網友說的那樣,類似話題的登榜,更多時候像是平台玩了一個(ge) 自說自話的遊戲。這些表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平台設置議題的低幼程度和平台內(nei) 容池的單調化,以至於(yu) 需要頻頻在“年輕人”身上做文章,才能留住用戶。
但這樣的做法並非長久之計,用戶遲早會(hui) 厭倦這一套,而“年輕人”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動態也並不想被一個(ge) 簡單的話題詞給“概括”和“總結”了。
對“年輕人”而言,他們(men) 的生活細節或許並不想被定義(yi) 、被設置成某個(ge) 固定的議題供他人去討論。而在某種程度上,以“年輕人為(wei) 什麽(me) ……”之類的標準化句式去形容一個(ge) 群體(ti) 的日常生活,忽視了“年輕群體(ti) ”在現實中的多樣化生活方式,其最終隻能暴露出一些人的淺薄罷了。
□新京報評論員 馬小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