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增強消費者對國產品牌認同感

發布時間:2022-09-02 09:48:00來源: 經濟日報

  品牌彰顯著質量、文化、個(ge) 性和價(jia) 值,體(ti) 現了企業(ye) 、行業(ye) 、區域乃至國家的綜合實力,是重要的無形資產(chan)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一係列任務舉(ju) 措,指出力爭(zheng) 到2035年中國品牌綜合實力進入品牌強國前列的發展目標。這為(wei) 我國進一步培育產(chan) 業(ye) 和區域品牌、支持企業(ye) 實施品牌戰略、擴大品牌影響力、夯實品牌建設基礎指明了方向。

  品牌建設有其客觀規律。產(chan) 品是品牌的核心,質量是品牌的基石,隻有堅持客戶至上、精益求精,打造質量過硬的產(chan) 品和服務,企業(ye) 品牌才能贏得消費者認可。建立一個(ge) 影響久遠的偉(wei) 大品牌,首先要有具備吸引力的產(chan) 品。創新是品牌建設的動力,隻有主動適應引領供需結構升級變化,不斷推進核心技術創新,豐(feng) 富品牌文化內(nei) 涵,創新品牌消費場景,搶占製高點、掌握話語權,品牌建設才能立於(yu) 不敗之地。文化是品牌的靈魂,是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管理過程中的理念、使命、價(jia) 值觀和行為(wei) 規範的體(ti) 現,隻有凝練出體(ti) 現企業(ye) 產(chan) 品特性、地域特征的文化,品牌才可具備強大吸引力。品牌的塑造,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個(ge) 漫長的過程。

  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一批優(you) 質的中國品牌逐漸從(cong) 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脫穎而出,成為(wei) 國際上代表中國製造、中國產(chan) 品形象的亮麗(li) 名片。從(cong) 品牌影響的層麵來說,在2022年全球品牌價(jia) 值500強榜單中,有84家中國企業(ye) 入圍,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紡織服裝、建築工程等領域出現眾(zhong) 多全球知名品牌,“中國高鐵”“中國裝備”等加快“出海”步伐,互聯網服務、電商零售、金融、通信、文化旅遊等服務領域品牌價(jia) 值快速增長。從(cong) 消費趨勢的層麵來講,企業(ye) 品牌化、專(zhuan) 業(ye) 化經營更加普遍,一批文化特色濃、品牌信譽高、有市場競爭(zheng) 力的中華老字號得到消費者廣泛認可,自主品牌加速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元素進行深度融合,國潮國貨興(xing) 起成為(wei) 標誌性的社會(hui) 消費現象。從(cong) 地區實踐的層麵而言,各地立足本地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和地域文化,大力培育優(you) 質區域品牌,浙江“品字標”、山東(dong) “魯字號”等區域品牌成為(wei) 區域經濟發展的“金字招牌”。

  與(yu) 此同時,我國品牌建設也存在不少突出的問題。比如,一些企業(ye) 忽視品牌建設的客觀規律,簡單地堆砌“國潮”元素、拚接文化符號,甚至以“國潮國貨”之名哄抬價(jia) 格、炒作營銷,忽略了產(chan) 品本身的品質,損耗了消費者“為(wei) 國貨買(mai) 單”的熱情;還有一些品牌不適應“Z世代”等新消費群體(ti) 的消費習(xi) 慣變化,品牌經營理念落後,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更新缺乏長遠考量,陷入“不缺品質缺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一段時間以來,麵對新冠肺炎疫情、國際地緣政治衝(chong) 突等因素影響,不少企業(ye) 經營壓力加大,對品牌建設的關(guan) 注度和投入也存在下降的趨勢。

  有鑒於(yu) 此,促進品牌建設高質量發展,需多措並舉(ju) 。一是以工匠精神打造優(you) 質產(chan) 品,支持企業(ye) 革新技術工藝、提升產(chan) 品質量水平、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模式,鼓勵製定高於(yu) 國際標準、國家標準水平的企業(ye) 標準,打造高端、高標準的中國品牌形象。二是支持企業(ye) 品牌創新發展,引導企業(ye) 適應市場競爭(zheng) 環境和消費生態的快速變化,強化創新意識和市場意識,在產(chan) 品設計、品牌營銷推廣等方麵與(yu) 時俱進、主動求變,推動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元素和年輕時尚消費潮流相結合,塑造一批有特色、有內(nei) 涵、有創意的品牌形象。三是支持中國品牌走出國門“賣全球”,鼓勵企業(ye) 實施國際品牌戰略,在目標市場國家和地區構建研發、采購、生產(chan) 、品牌營銷、售後服務一體(ti) 化體(ti) 係,提高品牌國際化運營能力,增強全球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同感,用鏗鏘行動擦亮“中國品牌”。

  李子文 洪群聯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