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車司機為啥越掙越少?行業又該如何健康發展?
一邊是平台多次被約談,一邊是低價(jia) 貨也會(hui) 有人拉——
貨車司機通過網絡平台跑單何以越掙越少?
本報記者 陳華 唐姝
閱讀提示
近期,4家互聯網道路貨運平台公司因壓價(jia) 競爭(zheng) 、多重收費、違規運營被相關(guan) 部門約談數次。貨車司機一邊抱怨平台定價(jia) 不合理、跑一趟不夠成本;一邊卻又不得不通過平台接單上路。對此,專(zhuan) 家建議,平台盡快完成整改,政府相關(guan) 部門可出台合理指導價(jia) ,同時加強對平台的監管。
壓價(jia) 競爭(zheng) 、多重收費、違規運營……日前,交通運輸新業(ye) 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hui) 議辦公室,再次對滿幫集團、貨拉拉、滴滴貨運、快狗打車4家互聯網道路貨運平台公司進行提醒式約談。
約談指出,部分平台公司依然存在損害貨車司機合法權益的問題,要求及時整改到位,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暢通貨車司機投訴舉(ju) 報渠道,全力維護貨車司機合法權益。此前,7月8日,交通運輸部已在兩(liang) 年內(nei) 第三次以同樣的問題約談此4家平台。
網絡貨運平台屢遭約談的背後,是貨車司機麵臨(lin) 運價(jia) 低迷、平台抽成比例高、收費不透明等現實情況。貨車司機為(wei) 啥越掙越少?行業(ye) 又該如何健康發展?
定價(jia) 不合理,跑一趟還不夠成本
“現在基本很少在平台上接單了,不僅(jin) 不掙錢,有時候跑一單的運價(jia) 還不夠成本。”安徽安慶貨車司機吳師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跑一趟500公裏的單子,平台給出的運費價(jia) 格為(wei) 1500元,而僅(jin) 路橋費和燃油費的成本就要支出近1500元。
記者了解到,以某貨運平台為(wei) 例,貨主方通過“貨主版APP”錄入貨源信息並確定所需車型,在輸入運費環節可選擇一口價(jia) 或電議兩(liang) 種模式。電議為(wei) 司機與(yu) 貨主聯絡議價(jia) ,確定交易後簽訂運輸協議;一口價(jia) 則是搶單成功的司機與(yu) 貨主簽訂協議,沒有議價(jia) 環節。通常情況下,平台會(hui) 推薦一口價(jia) 模式,並提供運費參考價(jia) 。
而對於(yu) 平台的定價(jia) ,不少司機認為(wei) 明顯低於(yu) 市場價(jia) 。有廣東(dong) 的司機發布短視頻質疑:一趟247公裏的行程,4.2米車型運費1027元,6.8米車型運費卻隻有541元,這樣的定價(jia) 合理嗎?
此外,運費中還包含100元~300元不等的中介費,以及平台抽取一部分技術服務費。而技術服務費的抽取比例則讓司機們(men) 十分疑惑。在安徽合肥司機陳師傅的車友群裏,一趟運費400元的跑單,技術服務費卻收了32元。
記者打開另一貨運平台的頁麵顯示,平台提供了貨源信息完善、交易撮合、專(zhuan) 屬客服等優(you) 質服務,故收取一定的費用,且根據當前市場環境、車貨供需、運價(jia) 因素、交易路線、貨源信息等係統自動測算。然而,有司機反映,相同裏程數、相同的卸貨點,技術服務費卻有高有低。
另一引起強烈不滿的是,有平台向司機“會(hui) 員+抽成”雙重收費。記者了解到,以合肥地區為(wei) 例,某平台會(hui) 員費分為(wei) 189元、349元、519元/月三個(ge) 等級,均可無限接單,會(hui) 員費越高,每一單收取信息費的比例也越低,分別為(wei) 11%、8%、5%。而非會(hui) 員司機每天隻能接兩(liang) 單,信息費則收取15%。
“不買(mai) 會(hui) 員,就隻能等到別人剩下的、不想跑的低價(jia) 單。”吳師傅說。
入行門檻低,車多貨少競相壓價(jia)
在成為(wei) 貨車司機之前,陳師傅是一名水電工,入行13年的他見證了數字平台帶給公路貨運市場的重塑和變遷。“以前都是通過物流園、停車場裏的‘小黑板’或者信息部(貨運中介,也稱‘黃牛’)來尋找貨源。”
2010年前後,車貨匹配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高峰期達到近300家。曾主持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項目“技術變遷與(yu) 卡車司機的工作重塑研究”、中國勞動關(guan) 係學院勞動關(guan) 係與(yu) 人力資源管理學院教師周瀟認為(wei) ,網絡貨運平台提高了貨物運輸效率,縮短了司機搜尋貨源、等待配貨的時間和成本,同時也產(chan) 生了運價(jia) 探底、交易風險增大等諸多問題。
“平台匯集了大量司機,每一票貨所有司機都可以看到,隻要時間允許,貨主總能找到出價(jia) 最低的司機。司機的議價(jia) 空間和能力被削弱,為(wei) 了維持與(yu) 之前相當的收入,他們(men) 必須付出更多時間,承擔更繁重的勞動。”周瀟說。
在卡車司機聚集的網絡社區,一位司機質疑平台惡意壓價(jia) 、擾亂(luan) 市場秩序。一趟重慶到江蘇訂單,本來和貨主談好的價(jia) 格是8500元,但是貨主通過平台探價(jia) 發現,6000元就能找到司機跑單。
為(wei) 什麽(me) 低價(jia) 貨會(hui) 有人拉?
陳師傅表示,一是貨源越來越少,且一些司機的固定貨源逐漸流失到平台;二是買(mai) 車門檻低,導致市場行情車多貨少。0元首付、包貨源、“一條龍”服務等誘人條件吸引了不少卡友買(mai) 車入局。“隻需身份證,車子就能開回家,這些盲目入行的司機每月要還1萬(wan) 多元的貸款,不跑不行,隻能通過拉長跑量來增加收益。”據陳師傅了解,近年來,這一部分司機的比例越來越大。
此前,一位名為(wei) “大師兄”的視頻博主分享了自己2018年~2020年的運營費用和收入。3年間,從(cong) 東(dong) 莞到中山的運費環比下降了20.5%,每年下降6.83%。這也使一些司機已經或正在從(cong) 貨運行業(ye) 離開。“2018年往後,我每年的收入至少減了三成,也正在考慮轉行,但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麽(me) 。”陳師傅說。
全能保障沒保障,司機期盼維護權益
“運費必追,放空必賠,訂金必保”,網絡貨運平台打出這樣的全能保障口號。然而,記者在互聯網投訴平台搜索發現,有司機反映:“到達裝貨地,等了5個(ge) 多小時沒有裝到貨,平台未賠放空費”;還有司機反映:“完成訂單後不付運費,平台隻是封掉了貨主賬號後就沒了下文,沒有追回運費”。
“平台收了費用,但是該有的保障和服務都沒有,平台對貨主和司機雙方也沒起到約束和監督的作用。”陳師傅告訴記者,平台對貨主和貨源的審核並不嚴(yan) 格,有時會(hui) 碰到虛假訂單的情況,而平台的客服電話總是打不通,要麽(me) 就是機器人客服,投訴往往不了了之。
近期,江蘇省南京雨花台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利用貨運平台APP詐騙的案件。2020年3月至6月,被告人利用貨運平台發布虛假信息,誘騙貨運司機接單並支付每單300到1000元不等的運單定金,隨後通過拖延、拉黑司機等方式,騙取全國377名司機18萬(wan) 多元。
在周瀟看來,平台有責任保障市場的正常交易秩序,通過技術手段使整個(ge) 運單過程在平台上有軌跡可循,並進行監管和追責,暢通司機投訴反饋渠道,降低司機維權成本。此外,還應尋求各方資源和力量,形成社會(hui) 合力,共同幫助和維護貨車司機的合法權益。
“相關(guan) 部門可以組織業(ye) 內(nei) 人士、專(zhuan) 家等進行調研,測算並出台合理指導價(jia) ,同時加強對平台的監管,相關(guan) 計費規則、收費明細等讓司機能明確、清晰地知曉。”周瀟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