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自主品牌機器人加快成長 協同創新至關重要

發布時間:2022-09-13 10:58:00來源: 經濟日報

  自主品牌機器人加快成長

  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日前舉(ju) 行的“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ye) ”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工信部裝備工業(ye) 一司副司長郭守剛表示,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規模快速增長,2021年機器人全行業(ye) 營業(ye) 收入超過1300億(yi) 元。其中,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量達36.6萬(wan) 台,比2015年增長了10倍,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ye) 機器人市場。

  機器人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極大改變著人們(men) 的生產(chan) 和生活方式,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應用範圍更深更廣

  機器狗勁歌熱舞,仿真人形機器人一展歌喉,配送機器人送貨,機器人“醫生”遠程做手術……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5G、新材料等多種技術和機器人技術加快融合,機器人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大顯身手,不斷孕育出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業(ye) 態。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大會(hui) 上,中關(guan) 村智友研究院院長、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表示,勞動力短缺和成本增加,拉動機器人高速增長,是市場長期剛性需求。而在這種增長中,機器人呈現出應用範圍更廣泛、應用程度更深的趨勢。

  機器人應用場景日益豐(feng) 富。據工信部裝備工業(ye) 一司司長王衛明介紹,我國工業(ye) 機器人的應用已覆蓋國民經濟的60個(ge) 行業(ye) 大類168個(ge) 行業(ye) 中類。2021年我國服務機器人的產(chan) 量達921.4萬(wan) 台,同比增長48.9%。特種機器人市場在穩步增長的同時,太空機器人、深海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等高複雜度的產(chan) 品實現了重要突破。

  “過去是手機或者汽車行業(ye) 用機器人多,現在新能源、服務業(ye) 以及農(nong) 業(ye) 領域都開始應用機器人。”王田苗說,過去是大企業(ye) 用機器人,現在中小企業(ye) 甚至隻有幾十人規模的企業(ye) 也在應用。統計顯示,2021年我國製造業(ye) 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wan) 人超300台,比2012年增長約13倍。

  服務機器人在餐飲、教育、醫療、物流等領域廣泛應用。比如,剛剛閉幕的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hui) 上,美團展示了自動配送車和配送無人機,通過智能化調度實現自動化配送,進一步提升效率。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有服務機器人相關(guan) 企業(ye) 43.9萬(wan) 餘(yu) 家,其中,今年1月至8月新增注冊(ce) 企業(ye) 7.9萬(wan) 餘(yu) 家。

  特種機器人上天下海已成現實。空間站裏大小機械臂在太空可協同開展艙外操作任務,自供電軟體(ti) 機器人實現了萬(wan) 米海底深潛和驅動,還有機器人能夠在石化、船舶等高危行業(ye) 場景下智能、高效地完成任務。

  國產(chan) 替代速度加快

  在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高速發展的同時,受益於(yu) 政策引導與(yu) 市場需求驅動,國內(nei) 機器人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銷量增速和市場占比持續提高。

  據中國機械工業(ye) 聯合會(hui) 機器人分會(hui) (中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聯盟)與(yu)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hui) 統計,2021年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市場累計銷售工業(ye) 機器人27.1萬(wan) 台,同比增長50.1%,增速較上年加快30.1個(ge) 百分點。其中,外資品牌機器人銷售18.4萬(wan) 台,同比增長49.7%,增速較上年加快26個(ge) 百分點;自主品牌工業(ye) 機器人銷售8.7萬(wan) 台,同比增長50.8%,增速較上年加快38個(ge) 百分點。2021年自主品牌機器人在市場總銷量中的比重為(wei) 32%,比上年提高。

  從(cong) 市場占有率看,2021年自主品牌機器人在電氣電子設備及器材製造、汽車製造、金屬加工行業(ye) 的市場份額上升,在食品製造、塑料及化工用品製造行業(ye) 的市場份額下降。

  機器人被譽為(wei) “製造業(ye) 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ge) 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ye) 水平的重要標誌。對於(yu) 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的發展水平,中國機械工業(ye) 聯合會(hui) 秘書(shu) 長,機器人分會(hui) 執行副理事長、秘書(shu) 長宋曉剛認為(wei) ,我國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ge) 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從(cong) 關(guan) 鍵零部件到整機再到集成應用,每個(ge) 環節以及相關(guan) 的零部件都有了相關(guan) 企業(ye) 。

  自主品牌工業(ye) 機器人應用領域覆蓋麵也逐年擴大。宋曉剛介紹說,目前自主品牌機器人的覆蓋麵有一定的深度,特別是在一些細分領域的優(you) 勢明顯,比如冶金行業(ye) 爐前機器人,還有家具、陶瓷衛浴和光伏行業(ye) 的機器人,這些行業(ye) 不大,但直接關(guan) 係到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改善環境能否順利完成。未來,在應用範圍上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作為(wei) 機器人行業(ye) 的領軍(jun) 企業(ye) ,新鬆機器人成立20多年來,已經成功研製了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工業(ye) 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協作機器人、醫療服務機器人五大係列產(chan) 品。產(chan) 品累計出口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為(wei) 全球4000餘(yu) 家國際企業(ye) 提供產(chan) 業(ye) 升級服務。公開資料顯示,新鬆機器人是多家知名汽車生產(chan) 企業(ye) 的設備供應商,隨著高端製造產(chan) 業(ye) 升級,機器人國產(chan) 替代加速,新鬆機器人也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協同創新至關(guan) 重要

  盡管進步巨大,國內(nei) 機器人產(chan) 業(ye) 仍任重道遠。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傑直言不諱:“國內(nei) 機器人產(chan) 業(ye) 除了專(zhuan) 用芯片以外,基本都有了,但行業(ye) 發展需要解決(jue) 精和好的問題。”

  趙傑認為(wei) ,未來機器人的硬件部分可能會(hui) 逐漸走向標準化、模塊化甚至單元化。和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主要體(ti) 現在機器人的設計、結構、運動控製、可靠性等關(guan) 鍵技術上。特別要注意,機器人是一個(ge) 機電強耦合的產(chan) 品,單項技術的突破對整機性能的提升貢獻是有限的。

  如何提升國內(nei) 機器人的核心競爭(zheng) 力?趙傑認為(wei) ,要利用好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用製度的優(you) 勢實現係統性突破。

  宋曉剛也表示,國內(nei) 機器人產(chan) 業(ye) 確實存在市場占有率低、高端產(chan) 品供給不足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jin) 表現在機器人成品上,也包括零部件、軟件等環節。主要是研發創新不夠,包括創新能力不夠、投入不夠以及市場應用不夠。

  如何解決(jue) 製約創新的這些矛盾,是宋曉剛反複思考的問題。“產(chan) 業(ye) 鏈的協同創新對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至關(guan) 重要。”他表示,國內(nei) 的機器人企業(ye) 相比國際大型機器人企業(ye) 體(ti) 量小,創新研發投入有限。通過與(yu) 產(chan) 業(ye) 鏈上的其他企業(ye) 協同創新,在獲得更多研發投入的同時,也能根據不同企業(ye) 的具體(ti) 生產(chan) 需求,研發相匹配的機器人設備。以應用拉動機器人整機產(chan) 業(ye) 的發展,整機又帶動零部件領域技術進步,最終實現全鏈條共同提升。

  這一思路得到了相關(guan) 部門政策的支持。郭守剛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將積極拓展行業(ye) 應用,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組織產(chan) 需精準對接,加快成熟場景普及推廣,加大新興(xing) 領域產(chan) 品創新,做強細分領域特色應用,助力各行業(ye) 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同時,鼓勵行業(ye) 骨幹企業(ye) 發揮引領作用,在整機、零部件和係統集成等領域,構建大中小企業(ye) 融通發展生態。

  在廣闊的市場需求帶動下,預計國內(nei) 機器人賽道的火熱將會(hui) 持續。根據高工產(chan) 業(ye) 研究院預測,下半年國內(nei) 工業(ye) 機器人市場增速有望超20%,全年銷量30.3萬(wan) 台,同比增長15%至20%。根據《中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報告(2022年)》預測,2022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174億(yi) 美元,其中,工業(ye) 機器人87億(yi) 美元,服務機器人65億(yi) 美元,特種機器人22億(yi) 美元,5年年均增長率達22%。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