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太空教師”王亞平:探索浩瀚宇宙 播種科學夢想

發布時間:2022-09-13 10:58:00來源: 人民日報

  探索浩瀚宇宙 播種科學夢想(最美教師)

  “大家好,我是王亞(ya) 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聲音從(cong) 遠離地麵300多公裏的天宮一號傳(chuan) 回地麵課堂,屏幕前的學生凝神屏息,看著由神舟十號乘組航天員進行的現場直播!

  2013年6月20日,中國人第一次把課堂搬到了太空。之後,2021年12月9日、2022年3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王亞(ya) 平又在中國空間站兩(liang) 度開啟“天宮課堂”。

  從(cong) 神舟十號到神舟十三號,從(cong) 天宮一號到中國空間站,兩(liang) 次飛天,三次太空授課,一生難忘。王亞(ya) 平說,“太空教師”,是我從(cong) 事航天事業(ye) 的一份特別收獲,更是人生道路上一枚無比珍貴的“徽章”。

  太空課堂,探究宇宙奧秘

  2013年,入選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後,王亞(ya) 平接到了一個(ge) 特殊任務:在太空給全國中小學生上一課。“從(cong) 未當過老師的我,第一次站上講台就是在太空,激動的心情,至今記憶猶新。”王亞(ya) 平說,帶著這樣神聖的目標奔赴太空,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6月20日那天,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ya) 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水膜和水球等5個(ge) 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ti) 運動特性、液體(ti) 表麵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回答了學生們(men) 關(guan) 於(yu) 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防護、失重對抗和太空景色等問題。

  第一次太空授課非常圓滿!實驗一個(ge) 比一個(ge) 精彩,一個(ge) 比一個(ge) 引人入勝,學生們(men) 看得入迷,幾乎忘了老師人在太空、課堂遠在300多公裏的高空。王亞(ya) 平說:“從(cong) 耳機裏,我清晰地聽到了同學們(men) 驚歎又開心的笑聲,聽到課堂裏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

  “2021年12月9日,時隔8年後,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在中國空間站首次舉(ju) 辦太空授課活動。”課堂上的點點滴滴,王亞(ya) 平都如數家珍。

  把乒乓球放進水裏,就能浮上水麵。在地球上,似乎是常識,但在太空裏呢?王亞(ya) 平把一個(ge) 乒乓球放到一杯水裏,球並沒有像平常一樣浮上水麵,而是停留在了水中。

  乒乓球為(wei) 何逃不出“水心”?王亞(ya) 平耐心地向身處地麵的學生們(men) 解釋,“浮力是隨著重力產(chan) 生的,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浮力幾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樣浮起來。”

  分處地球和太空兩(liang) 端,相同的實驗,卻得出不同的結果。還有什麽(me) 能比這更能激發孩子們(men) 探索宇宙奧秘的欲望?

  雖然站在天宮裏的隻有3名航天員,但在攝像機的另一端,有成千上萬(wan) 雙對未知充滿好奇的眼睛注視著。王亞(ya) 平說:“那一刻,置身浩瀚太空,和同學們(men) ‘天地連線’,一起分享科學的樂(le) 趣,神奇浪漫,驚歎震撼。”

  天地互動,點燃科學夢想

  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王楠給王亞(ya) 平寫(xie) 了一封信:

  “六年前,您在天宮一號裏給還是高中生的我,講解什麽(me) 是‘陀螺的定軸性’;六年後的今天,我坐在北航的實驗室裏,又研究起了慣性導航係統裏的陀螺儀(yi) 。”

  作為(wei) 當年聆聽太空授課的第一屆“太空班”學生,她高考時選擇了航天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後來,研究生畢業(ye) ,正式成為(wei) 一名航天人……王楠追求夢想的故事隻是一個(ge) 縮影,像她這樣熱愛航天、投身航天事業(ye) 的孩子還有很多。

  第一次太空授課科普教育活動,激發了廣大中小學生對宇宙空間的向往,點燃他們(men) 對學習(xi) 科技知識的熱情,讓他們(men) 逐漸走近航天、了解航天,也更加熱愛航天。王亞(ya) 平說:“這給了我再次飛天的動力,更激勵我一定要把第二次、第三次太空授課講得更好!”

  2022年3月23日,“天宮課堂”在中國空間站再次開講,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王亞(ya) 平又講了一堂精彩生動的太空科普課。

  課堂的最後,還特別進行了“天地連線”,網友們(men) 和地麵課堂的同學們(men) 拋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3名航天員一一作答。這些問答,充滿奇思妙想。

  “我有沒有機會(hui) 成為(wei) 一名能在太空中做實驗的科學家呢?”有人問。

  王亞(ya) 平的授課搭檔葉光富鼓勵大家,“隨著空間站的建成,將會(hui) 有更多的科研人員到空間站來開展科學實驗,非常歡迎同學們(men) 未來到空間站上來做實驗,也可以把自己設計的實驗項目提交到空間站來,然後在地麵上遠程操作。”

  太空授課,“天地互動”,點燃了無數中小學生心中的航天夢。正如王楠給王亞(ya) 平信的結尾寫(xie) 道:“或許一直以來,您並不知道我是誰,但您早已成了我追夢路上向往的光。未來我會(hui) 繼續以您為(wei) 榜樣,為(wei)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e) 貢獻出屬於(yu) 自己的一份微小卻堅定的力量。”

  團結協作,共譜航天樂(le) 章

  奇妙無比的太空授課,背後凝結著無數航天人的心血。看似普通不過的實驗,在太空操作起來可能也很費思量。

  人在失重環境下連站穩都很難,何況還要開展授課、實驗和拍攝?為(wei) 了完美呈現,王亞(ya) 平和聶海勝、張曉光一起攜手,在地麵進行了200多個(ge) 小時的訓練,做足了功課。

  “就拿水球實驗來說,動作輕了重了、水量多了少了,都可能導致水膜破裂。我們(men) 就一遍一遍地練;再比如‘冰雪’實驗,狀態很不穩定,一不小心它就會(hui) 結晶。”王亞(ya) 平說,“每次實驗失敗後,我都會(hui) 和隊友們(men) 認真查找原因,分析對策,找出竅門,做好預案。”

  “天宮課堂”每持續一秒,天宮一號就在太空移動了7800米,王亞(ya) 平的一舉(ju) 一動,都可能橫跨了好幾十公裏。如何保證40多分鍾空中課堂不間斷天地傳(chuan) 輸、每一幀畫麵清晰穩定,是一次全新的挑戰。王亞(ya) 平介紹,她和專(zhuan) 家團隊對授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逐一分析,製定了幾十種預案,確保萬(wan) 無一失,以達到最佳效果。

  王亞(ya) 平說:“太空授課是航天大協作的縮影!從(cong) 設計實驗內(nei) 容到準備教案,從(cong) 研製教具到天地協同配合,每個(ge) 環節的背後都凝聚著無數航天人、科學家、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艱苦卓絕的努力。”

  地麵多一份努力,太空多一些從(cong) 容。正是這種科學求實、嚴(yan) 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激勵航天人攻堅克難,讓中國航天事業(ye) 迎來一次又一次突破。

  一堂太空科普課,背後的科技支撐十分強大,集中體(ti) 現了我國多方麵的科技進步和創新。寬敞明亮的“天宮課堂”、流暢的天地雙向互動……相比2013年在天宮一號進行的首次太空授課,神舟十三號乘組的“天宮課堂”是在中國自主建造的空間站內(nei) 進行,展示空間更大,通信保障技術更加成熟。一個(ge) 個(ge) 細節見證著我國航天科技事業(ye) 的日新月異。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王亞(ya) 平在太空課堂上的這句結束語,深深紮根在熱愛航天、崇尚科學的孩子心中,接力傳(chuan) 承,共同譜寫(xie) 中國航天事業(ye) 的動人樂(le) 章。

  這些年,王亞(ya) 平到過全國近百所學校,與(yu) 青少年學生麵對麵交流。王亞(ya) 平動情地說:“我願永遠做一名孩子們(men) 心中的‘太空教師’,盡我所能,為(wei) 孩子們(men) 打開神秘太空的大門,帶著我們(men) 共同的夢想,在科學的世界裏自在遨遊,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