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水、借水、存水 南方用最大努力保秋糧
9月23日,連綿的大雨已經下了四天,澆透了重慶大足區萬(wan) 古鎮玉清村幹涸的土壤。而距離上一次大雨,則過去了整整八十天。
從(cong) 7月初,幹旱和高溫籠罩稻田時,大足區大大小小的水庫中,每一處都在不停歇地抽水。救命的水穿過村莊,沿著溝渠,灌進稻田,讓幹渴的水稻得以喘息,也讓人們(men) 緊張的心稍稍緩解,一直到8月22日水稻開鐮。
今年夏天,我國南方遭遇六十年未遇的幹旱,4500多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受災,而幹旱影響最大的長江中下遊,恰恰是我國水稻最大的主產(chan) 區,湖北、江西、四川、重慶、江蘇……一個(ge) 個(ge) 鄉(xiang) 村,一片片農(nong) 田裏,人們(men) 想盡一切辦法,與(yu) 天爭(zheng) 糧,隻為(wei) 在2022年的秋天,多打一點兒(er) 糧食。
幹旱和高溫,襲擊了南方水田
謝代兵59年的生涯中,重慶從(cong) 未遇到過今年這樣的大旱。上半年時,明明雨水還很充足,謝代兵在玉清村種了1270畝(mu) 水稻,3月份播種,預計立秋之後收獲。播種的時候,謝代兵覺得,今年應該是個(ge) 豐(feng) 收年。
幹旱來得很突然,嘉陵江斷流,流入大足區的瀨溪河幹了。1000多畝(mu) 水稻,正好在抽穗揚花的關(guan) 鍵時刻,幹旱伴隨著高溫,讓花粉失去活性,“超過35℃,就可能影響授粉結實。”謝代兵說。
今年7月,罕見的幹旱和高溫侵襲南方長江、漢江等大大小小的水係,水位不斷下降,鄱陽湖見底。
水稻是我國兩(liang) 大口糧之一,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也是秋糧的主要部分。全年種植麵積保持在4.5億(yi) 畝(mu) 左右,而長江中下遊地區,占全國稻米生產(chan) 的59%。尤其是其中的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皖中平原、太湖平原和裏下河平原……這些水係豐(feng) 沛、河網密布的平原,一直是我國最著名的水稻產(chan) 區。
距離鄱陽湖僅(jin) 兩(liang) 公裏的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南峰鎮餘(yu) 晃村,習(xi) 慣了水鄉(xiang) 場景的人們(men) ,第一次見到龜裂的土地。9月22日,年近七旬的餘(yu) 純信告訴記者,他種了一輩子水稻,沒有遇到過這麽(me) 嚴(yan) 重的幹旱。
餘(yu) 晃村是一個(ge) 四千多人的大村,緊鄰鄱陽湖,水稻是這裏的主要作物,也是村裏如今的主要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當稻田裏的土地一點點幹涸、裂開時,“人們(men) 都急壞了。”餘(yu) 純信說,老人們(men) 找到村書(shu) 記,村書(shu) 記找到鄰村、找到鎮上,所有人都開始想辦法找水。
漢江西側(ce) ,湖北鍾祥市石牌鎮耿巷村,從(cong) 5月20日收完小麥,到9月20日水稻開鐮。4個(ge) 月的時間中,水稻插秧、拔節、抽穗、揚花、灌漿、成熟,田裏沒有下過一滴雨。灌滿的水,三四天就幹了。
抽水和找水,是這個(ge) 夏季的主題
耿巷村距離漢江隻有幾公裏,盧振華告訴記者,從(cong) 6月開始,漢江邊上的抽水機就沒有停過,“溫度很高,一直要灌深水才行,而且灌水的頻率也比以往更高。”盧振華說,幹旱中,灌水次數要比常年多一倍,好在漢江水位雖然下降了,但還可以抽水。
漢江裏抽出來的水,通過兩(liang) 條小河,流經耿巷村的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保住了村裏近千畝(mu) 水稻。“以前我們(men) 這裏沒怎麽(me) 缺過水,即便發生旱情,但身邊大江小河很多,灌溉很容易,從(cong) 沒像今年這麽(me) 難。”盧振華說。
在啟動抗旱Ⅳ級響應之後,鍾祥市先後動員249座境內(nei) 水庫全部開閘放水、沿江鄉(xiang) 鎮開啟五處水閘和四座泵站,引調外水十五萬(wan) 立方米。同時,針對部分區段漢江水位和部分水庫水位過低不能自流出水的問題,累計架機三十台,總流量達每秒18立方米,提水灌溉保障水田近20萬(wan) 畝(mu) 。
也有人早有準備,在重慶大足區,五六月份就早早把全區大大小小的水庫水塘灌滿了。
“大足區丘陵坡地比較多,調水困難,2006年川渝大旱之後,我們(men) 這裏就修建了很多人工水庫。今年五六月份的時候,預報南方可能少雨幹旱。我們(men) 就把大小水庫、各種水塘全灌滿了。”當地一位農(nong) 業(ye) 部門負責人說。
“大部分的地裏都有灌溉渠道。”謝代兵告訴記者,他的1000多畝(mu) 水稻,基本上都得到了灌溉,“高溫的時候,一直在灌深水,深水蒸發慢一點兒(er) ,也有一定的降溫作用。”
爭(zheng) 水到借水,旱情中的新故事
鄱陽湖邊上的餘(yu) 晃村裏,調水的難度,也超出了人們(men) 想象。
餘(yu) 晃村有很多蓄水塘,往年夏季,鄱陽湖放水,可以輕易灌滿大大小小的蓄水塘,足以灌溉村裏的稻田。但隨著鄱陽湖水位一降再降,放水變得不再現實,找到新的水源,成為(wei) 抗旱最重要的事情。
和餘(yu) 晃村相鄰的鳴山村,距離鄱陽湖更遠一點兒(er) 。但得益於(yu) 地形條件,鳴山村從(cong) 鄱陽湖中引水更為(wei) 便利,蓄水塘今年的蓄水更充足。
在曆史上,相鄰的兩(liang) 村曾經因為(wei) 爭(zheng) 水而矛盾不斷,當六十年未遇的旱情發生後,餘(yu) 晃村的人們(men) 開始擔心,爭(zheng) 水的矛盾,是否會(hui) 再一次出現?
但情況比想象中好。餘(yu) 晃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餘(yu) 純科撥通了鄱陽縣銀寶湖鄉(xiang) 鳴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金前進的電話,想要“借水”灌溉,給村裏將要旱死的千畝(mu) 水稻“解渴”補水。
“雖然我們(men) 也得灌溉,但兄弟村有難,哪裏有不幫的道理。”這是金前進的回答。
得到同意後,餘(yu) 純科立馬開始安排抽水。但借水也不容易,由於(yu) 常年濕潤多水,餘(yu) 晃村抽水設備不足,功率較低,為(wei) 了盡快解“燃眉之急”,餘(yu) 純科向銀寶湖鄉(xiang) 鄰近的農(nong) 場借來3台7.5千瓦的大功率水泵。
抗旱,不隻是村裏的事情。旱情發生後,餘(yu) 晃村所在的南峰鎮,協調當地供電所,架設起了抗旱線路,保障取水設備持續運轉,調配挖掘機在餘(yu) 晃村圩堤涵閘外,挖掘近八百米長的引水渠。餘(yu) 晃村又添置了3台新水泵,從(cong) 鄱陽湖抽水,經引水渠流向村裏的蓄水塘。
從(cong) 8月11日至18日,鳴山村從(cong) 本村水庫中連放了七天七夜的水給餘(yu) 晃村。借水的故事,改變了過去無數年鄰村爭(zheng) 水的曆史,也寫(xie) 下了抗旱中的新故事,更讓餘(yu) 晃村千畝(mu) 水稻,在罕見的旱情中,避開了災情。
高標準農(nong) 田,成為(wei) 穩產(chan) 保收利器
發達的農(nong) 田水利設施,為(wei) 這個(ge) 夏季漫長的高溫幹旱,提供了抗旱最好的基礎。
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數據顯示,到今年年底,全國將建成十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這些農(nong) 田主要用於(yu) 糧食生產(chan) ,可以保證一萬(wan) 億(yi) 斤以上的糧食產(chan) 量。
在長江邊上,南京城郊,溧水區和鳳鎮毛公鋪,沈明頭的2000多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緊鄰著一座小型水庫。水庫裏隻有淺淺的一層水,從(cong) 旱情出現開始,當地就開始不間斷地調水入庫,灌溉周邊的稻田。沈明頭告訴記者,最熱的時候,他每天都在為(wei) 2000多畝(mu) 水稻輪流灌水。
完善的灌溉措施,讓沈明頭的水稻扛過了最熱的季節,產(chan) 量幾乎沒有受到影響。高標準農(nong) 田,不隻在平原地區才能建成。在山坡丘陵上,同樣可以通過平整土地、完善農(nong) 田設施,建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nong) 田。
在山地眾(zhong) 多的重慶大足區,謝代兵的1200多畝(mu) 水稻,早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暢通的灌溉渠道,也讓這些土地,在六十年未遇的旱情中,可以順利灌溉,抗旱保收。
旱情持續中,實現難得的豐(feng) 收
9月22日,餘(yu) 晃村的水稻已經金黃一片,村裏的人們(men) ,開始聯係收割機,準備秋收。“馬上就要豐(feng) 收了。”餘(yu) 純信說。
罕見的旱情之後,餘(yu) 純信卻用“豐(feng) 收”來形容今年的收成,他告訴記者,村裏的千畝(mu) 水稻,預計畝(mu) 產(chan) 可以達到1200斤左右。
秋收結束前,每一個(ge) 旱情中的人,都在緊張、擔心和害怕中。9月20日,鍾祥市耿巷村的水稻開鐮,盧振華開著收割機,收割自己的60多畝(mu) 水稻,也為(wei) 村裏其他人收割。他告訴記者,一直到稻穀過秤,他的心都沒放下來。
兩(liang) 三天的工夫,村裏的近千畝(mu) 水稻就收完了,“畝(mu) 產(chan) 大約1400斤左右。”盧振華說,這個(ge) 數字盡管比去年低了200斤左右,但也遠超出他此前的預計,在六十年未遇的旱情中,還能收到1400斤,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
更早的時候,8月中旬左右,重慶山地上的水稻就開始收割了,謝代兵的稻田中,產(chan) 量甚至比去年有所增長。測產(chan) 的數據顯示,謝代兵的水稻,畝(mu) 產(chan) 為(wei) 1287斤。謝代兵記得,去年同期的水稻,畝(mu) 產(chan) 為(wei) 1210斤左右。
在整個(ge) 長江中下遊,秋糧收獲正在高峰期,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情調度數據顯示,在今年7月底,全國早稻收獲就基本結束,增產(chan) 目標實現,豐(feng) 收到手。到9月22日,長江中下遊及華南地區,秋糧收獲已到兩(liang) 成半,全國範圍內(nei) ,豐(feng) 收在望。
豐(feng) 收檔案
豐(feng) 收地點:江西省都昌縣
豐(feng) 收年景:鄱陽湖水位嚴(yan) 重下降,旱情中多方設法調水、借水抗旱,保障秋糧生產(chan) ,豐(feng) 收節過後,餘(yu) 晃村水稻已金黃一片,等待開鐮
豐(feng) 收數據:都昌縣早稻單產(chan) 預計平均550公斤,再生稻頭季單產(chan) 預計650公斤,產(chan) 出稻穀預計在3.3億(yi) 斤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曹晶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