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現代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強勁引擎
◎本報記者 馬愛平
智能農(nong) 機在田野裏奔騰輾轉,自動播種、施肥、收割,卻不見一人;指尖在屏上輕輕一點,旅行之餘(yu) 也可以給大棚裏的蔬菜澆水施肥;沒有土壤,沒有陽光,植物工廠裏的蔬菜依然長得旺盛……科技與(yu) 農(nong) 業(ye) 融合,描繪著最時尚、最具創造力的現代農(nong) 業(ye) 圖景。
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是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全國廣大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堅持“四個(ge) 麵向”,勠力創新攻關(guan) ,一批引領性、原創性和標誌性的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湧現,兩(liang) 係法開啟雜交水稻新紀元、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人工合成澱粉、“基因剪刀”打破國外壟斷、植物工廠“快速育種”實現重要突破,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取得曆史性成就,整體(ti) 實力進入世界前列,高水平農(nong) 業(ye) 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已經成為(wei) 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引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強勁引擎。2012年到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chan) 量由6.1億(yi) 噸提高到6.8億(yi) 噸,良種增產(chan) 貢獻率由45%提高到50%以上,主要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57%提高到72%。
重大創新成果 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10年來,廣大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聚焦農(nong) 業(ye) 科技的要害短板,勠力同心、砥礪奮進,農(nong) 業(ye) 科技重大成果不斷湧現。育成並推廣水稻“寧香粳9號”、小麥“魯原502”、玉米“京農(nong) 科728”等一批優(you) 質糧食作物新品種,自主培育出京紅、京粉係列蛋雞品種、京海黃雞、華農(nong) 溫氏一號豬等一批具有較高應用價(jia) 值的畜禽新品種,畜禽水產(chan) 品種良種化、國產(chan) 化比重逐年提升。耐旱小麥配套節水栽培技術節省灌溉水30%左右。玉米膜下滴灌技術、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等實現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水稻側(ce) 深施肥技術實現肥料利用率提高20個(ge) 百分點。創製一大批關(guan) 鍵高效裝備,采棉機整機產(chan) 品和采棉頭等核心部件實現技術突破,科技支撐築牢“國家糧倉(cang) ”邁出堅實步伐。
兩(liang) 係法開啟雜交水稻新紀元
如果說三係法雜交水稻為(wei) 中國開啟了自己養(yang) 活自己的時代,那麽(me) 兩(liang) 係法雜交水稻則為(wei) 中國開啟了更高產(chan) 、更優(you) 質、更高效的雜交水稻新紀元,確保了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的領先地位,並推動了世界雜交水稻的快速發展,對遺傳(chuan) 育種學科發展作出巨大貢獻。2014年1月10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領銜攻關(guan) 的“兩(liang) 係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yu) 應用”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從(cong) 三係法到兩(liang) 係法,僅(jin) 一字之別,卻帶來了雜交水稻技術的飛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並組織全國多單位、多學科針對三係法存在的配組不自由等問題,利用水稻光溫敏核不育新材料,經過20多年的協作攻關(guan) ,圍繞光溫敏核不育係育性轉換機理、實用光溫敏核不育係創製、兩(liang) 係雜交稻組合選育技術、安全高效繁殖製種技術等進行深入研究,創立了實用光溫敏核不育係選育理念、鑒定技術、核心種子與(yu) 原種生產(chan) 技術;建立了不育係高產(chan) 穩產(chan) 繁殖、安全高產(chan) 製種技術體(ti) 係;解決(jue) 了雜交水稻高產(chan) 與(yu) 優(you) 質、早熟難協調的技術難題,突破兩(liang) 係雜交粳稻育種與(yu) 種子生產(chan) 技術瓶頸;育成了兩(liang) 用不育係170個(ge) 、配製了兩(liang) 係雜交水稻組合528個(ge) ,並實現了大麵積推廣應用;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兩(liang) 係法雜交水稻理論體(ti) 係,解決(jue) 了三係雜交稻的主要限製因素,使水稻雜種優(you) 勢利用進入一個(ge) 新階段,帶動和促進了我國油菜、高粱、棉花、玉米、小麥等作物兩(liang) 係法雜種優(you) 勢利用的研究與(yu) 應用,為(wei) 現代作物遺傳(chuan) 育種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通過技術轉讓與(yu) 合作,兩(liang) 係法雜交水稻技術已在美國推廣應用,並較當地主栽品種增產(chan) 20%以上。兩(liang) 係法雜交水稻為(wei) 我國種業(ye) 開拓國際市場,參與(yu) 國際種業(ye) 科技競爭(zheng) 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
單倍體(ti) 育種技術讓玉米育種進入“高鐵”時代
2020年9月,在位於(yu) 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東(dong) 陽試驗基地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玉米雜種優(you) 勢利用技術與(yu) 強優(you) 勢雜交種創製”成果展示現場,記者發現,不同玉米田塊的長勢大有不同,其中強優(you) 勢玉米雜交種長勢頗為(wei) 喜人。
“現代農(nong) 作物育種技術有幾個(ge) 裏程碑式的發展,該項目在雜交誘導單倍體(ti) 育種上的多項原創性突破是玉米雜種優(you) 勢利用技術新的裏程碑,對我國農(nong) 業(ye) 技術革命將起到重大的推進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戴景瑞告訴記者,單倍體(ti) 快速育種技術大大提高了新材料的創製速度。過去,選育1個(ge) 玉米自交係,要連續自交8代或更長時間;現在使用這項技術,快則1年,2代就可以選育出純合自交係,進而用於(yu) 優(you) 良雜交種的組配,顯著提升了育種效率。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的陳紹江團隊針對玉米單倍體(ti) 技術開展了長達20餘(yu) 年的持續研究,相繼在關(guan) 鍵單倍體(ti) 誘導基因、單倍體(ti) 誘導與(yu) 加倍的技術上取得了突破,創建了高效的育種技術體(ti) 係。該技術作為(wei) 現代種業(ye) 的“高鐵技術”,大幅提升了我國種業(ye) 科技的競爭(zheng) 力。2021年,該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植物生物技術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建立了番茄單倍體(ti) 誘導係統,為(wei) 創建單雙子葉作物通用的跨物種單倍體(ti) 快速育種技術體(ti) 係奠定了基礎。
從(cong) 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全合成引領傳(chuan) 統種植模式革命性變革
滿足碳水愛好必須靠種地嗎?二氧化碳和氫氣在一起會(hui) 發生怎樣的反應?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ye) 生物技術研究所在人工合成澱粉方麵取得重要進展。該所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顛覆性的澱粉製備方法,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電解產(chan) 生的氫氣為(wei) 原料,成功生產(chan) 出澱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cong) 頭合成,使澱粉生產(chan) 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種植模式向工業(ye) 車間生產(chan) 模式轉變成為(wei) 可能,取得原創性突破。相關(guan) 研究成果2021年9月24日在線發表於(yu) 《科學》雜誌。
研究團隊采用了一種類似“搭積木”的方式,聯合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利用化學催化劑將高濃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氫能作用下還原成碳一(C1)化合物,然後通過設計構建碳一聚合新酶,依據化學聚糖反應原理將碳一化合物聚合成碳三(C3)化合物,最後通過生物途徑優(you) 化,將碳三化合物又聚合成碳六(C6)化合物,再進一步合成直鏈和支鏈澱粉(Cn化合物)。
“這一人工途徑的澱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澱粉合成速率的8.5倍,為(wei) 創建新功能的生物係統提供了新的科學基礎。”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天津工業(ye) 生物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蔡韜說。
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治技術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物安全織上“防護網”
為(wei) 有效從(cong) 家禽源頭控製H7N9病毒,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哈爾濱獸(shou) 醫研究所陳化蘭(lan) 院士團隊利用成熟的疫苗研發平台,及時創製出重組禽流感病毒(H5+H7)二價(jia) 滅活疫苗,在我國10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定點生產(chan) 企業(ye) 轉化生產(chan) 和應用,獲得國家一類新獸(shou) 藥證書(shu) ,極大地降低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和傳(chuan) 播。更重要的是,疫苗的應用在阻斷人感染H7N9病毒中發揮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國H7N9流感的成功防控已成為(wei) 從(cong) 動物源頭控製人畜共患傳(chuan) 染病的典範。
我國草地貪夜蛾、非洲豬瘟等重大動植物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取得重大進展。草地貪夜蛾、非洲豬瘟等發生後,科技部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時部署應急研發項目,組織開展聯合攻關(guan)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第一時間掌握草地貪夜蛾入侵信息,明確成災規律,研發出一批監測預警和綜合防控的技術與(yu) 產(chan) 品,全麵支撐了“蟲口奪糧”阻擊戰,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向全球推薦。在全球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三維結構,完成基因缺失疫苗第二階段臨(lin) 床試驗,亞(ya) 單位疫苗實驗室研究進展順利。
我國科研人員還創建了以生物多樣性利用為(wei) 核心,以生態抗災、生物控害、化學減災為(wei) 目標的小麥條鏽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ti) 係。
智慧農(nong) 業(ye) 為(wei) 農(nong) 業(ye) 現代化裝上“加速器”
在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農(nong) 機裝備”重點專(zhuan) 項的支持下,我國全麵推進農(nong) 機裝備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信息感知、決(jue) 策智控、精量播栽、高效收獲等智能化理論與(yu) 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製了智能重型拖拉機、智能施藥、智能收獲、果菜茶生產(chan) 、畜禽水產(chan) 養(yang) 殖、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處理等領域的智能農(nong) 機裝備,推動我國農(nong) 機裝備科技進步和產(chan) 業(ye) 發展。
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化,破解完全依賴進口、受製於(yu) 人的瓶頸。基於(yu) “北鬥”的農(nong) 機自動導航與(yu) 作業(ye) 精準測控技術體(ti) 係,實現了農(nong) 機高精度導航定位、水肥藥精量施用、作業(ye) 智能測控、遠程運維管理。畜禽養(yang) 殖智能化精細生產(chan) 技術及係統,實現了畜禽動物生理生態監測、生長調控。智能農(nong) 業(ye) 機械動力裝備技術體(ti) 係,推進農(nong) 用動力裝備節能減排、綠色發展。
主導裝備智能化,構建了自主研發的智能農(nong) 機裝備技術及產(chan) 品體(ti) 係。智能穀物聯合收獲技術裝備、高效智能采棉機,引領收獲裝備智能化升級。免耕精量播種技術裝備、無人機植保作業(ye) 裝備,實現種肥藥智能施用。果蔬多源信息融合超大型分選成套裝備,實現了智能分級。
薄弱環節機械化,補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綜合效率與(yu) 整體(ti) 水平“短板”。丘陵山地、水田、園藝拖拉機等專(zhuan) 用拖拉機,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供綠色高效動力。農(nong) 田殘膜清理、農(nong) 田激光平地、節能深鬆等技術裝備,助力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飼料、區域特色作物高效收獲技術裝備,解決(jue) 了青飼與(yu) 牧草、青稞、枸杞、大棗、橡膠、茶葉等生產(chan) 薄弱環節“無機可用”“無機好用”的難題。超級稻高速插秧,果園、甘蔗、油菜、蔬菜高效生產(chan) 技術裝備,提升了全程機械化水平。目前,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水稻、玉米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農(nong) 機深鬆作業(ye) 信息化監測率超過90%,丘陵山地、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畜牧養(yang) 殖機械化率超過35%。
重大基礎研究突破 為(wei) 搶占世界農(nong) 業(ye) 科技製高點奠定堅實基礎
10年來,我國農(nong) 業(ye) 基礎研究領域連續取得突破性重要進展,在基因組學、重要功能基因解析、重大病蟲害災變機製等領域取得一係列創新成果。在基礎理論方麵,我國開創了水稻研究從(cong) 傳(chuan) 統遺傳(chuan) 圖譜向全基因組水平轉變的先河,發現並克隆了耐高溫、耐旱、高產(chan) 、抗病等一批具有重要育種價(jia) 值和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新基因,打破國外關(guan) 鍵基因壟斷。在方法工具方麵,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賴錦盛創新團隊開發出我國自主挖掘且擁有專(zhuan) 利的基因編輯係統。在機理機製方麵,發現植物抵禦病毒的關(guan) 鍵免疫蛋白,為(wei) 高效綠色防控提供新策略。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張友軍(jun) 團隊發現“植物和動物之間存在功能性基因水平轉移”機理,這是現代生物學誕生100多年來,首次研究證實植物和動物之間存在功能性基因水平轉移現象。
異源四倍體(ti) 野生稻快速從(cong) 頭馴化新策略開辟全新育種方向
馴化作物總要經曆千百年曆史。而麵對日益急迫的糧食危機,如何根據人類需要,迅速馴化野生稻?中國科學院遺傳(chuan) 與(yu) 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研究團隊首次提出了異源四倍體(ti) 野生稻快速從(cong) 頭馴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終培育出新型多倍體(ti) 水稻作物,從(cong) 而大幅提升糧食產(chan) 量並增加作物環境變化適應性。這一研究成果於(yu) 2021年2月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長文發表。
為(wei) 攻克創製多倍體(ti) 水稻新作物的難題,李家洋院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提出異源四倍體(ti) 野生稻快速從(cong) 頭馴化的新策略,並將其劃分為(wei) 四個(ge) 階段:第一階段,收集並篩選綜合性狀最佳的異源四倍體(ti) 野生稻底盤種質資源;第二階段,建立野生稻快速從(cong) 頭馴化技術體(ti) 係;第三階段,品種分子設計與(yu) 快速馴化;第四階段,新型水稻作物推廣應用。
該團隊攻克技術瓶頸,成功創製了落粒性降低、芒長變短、株高降低、粒長變長、莖稈變粗、抽穗時間不同程度縮短的各種基因編輯源四倍體(ti) 野生稻材料,證明該團隊提出的異源四倍體(ti) 野生稻快速從(cong) 頭馴化策略高度可行。本項研究為(wei) 未來糧食危機應對提出了一種新的可行策略,開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種方向,是該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性進展,未來四倍體(ti) 水稻新作物的成功培育有望對世界糧食生產(chan) 帶來顛覆性的革命。
重要基因挖掘充實了現代生物育種“材料庫”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加劇,高溫脅迫成為(wei) 製約世界糧食生產(chan) 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據報道,平均氣溫每升高1℃,會(hui) 造成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3%—8%左右的減產(chan)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林鴻宣研究團隊與(yu) 上海交通大學林尤舜研究團隊合作在這一領域取得新突破,成功分離克隆了水稻高溫抗性新基因位點TT3,並闡釋了其調控高溫抗性的新機製。相關(guan) 成果2022年6月17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
節水抗旱稻是指既有水稻的高產(chan) 優(you) 質特性,又有旱稻的節水抗旱特性的一類水稻品種類型。在國家“863計劃”等項目支持下,上海市農(nong) 業(ye) 生物基因中心羅利軍(jun) 研究團隊圍繞水旱稻的遺傳(chuan) 分化、節水抗旱的遺傳(chuan) 與(yu) 分子機製、節水抗旱稻品種培育和配套技術等方麵進行係統研究,挖掘了水稻抗旱基因OsRINGzf1,選育了“旱優(you) 73”等節水抗旱稻新品種,大大拓展了水稻種植區域,該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22年7月22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周文彬研究員團隊牽頭的研究論文,該團隊通過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糧食作物產(chan) 量與(yu) 效率層次差異及其豐(feng) 產(chan) 增效機理”項目,曆時7年,在水稻中研究發現了水稻高產(chan) 基因(OsDREB1C),該基因能夠同時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水稻產(chan) 量,並縮短生育期。
“基因剪刀”為(wei) 生物育種創新提供新工具
“不與(yu) 農(nong) 學結合的生物技術就不是真正的生物技術”,賴錦盛教授感慨地說。他敏銳地找準方向,以玉米和大豆兩(liang) 大主要農(nong) 作物為(wei) 研究對象,開展分子設計育種的基礎研究。2010年以來,賴錦盛教授團隊在國際頂尖雜誌接連發表一係列高水平論文,不斷深化對生物育種的認識。
十年磨劍酬壯誌,為(wei) 的是不再“卡脖子”,誌在打贏“翻身仗”。2018年7月30日,賴錦盛教授課題組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在《自然·遺傳(chuan) 》上在線發表,我國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更加自信地走在世界最前沿。2021年,賴錦盛教授團隊自主開發的兩(liang) 把屬於(yu) 中國的“基因剪刀”——Cas12i和Cas12j獲得專(zhuan) 利授權,彌補了我國在基因編輯核心工具領域的技術空白,一舉(ju) 打破國外對該項技術的壟斷。
“基因剪刀”,是一種形象的說法,也就是利用某些能夠切割病毒遺傳(chuan) 物質的Cas蛋白,即CRISPR-Cas,對目標基因進行一定剪切,從(cong) 而實現複雜精準的基因編輯。Cas蛋白有93個(ge) 之多,德國和美國的兩(liang) 位學者因發現CRISPR-Cas9“基因剪刀”而於(yu) 2020年共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一直以來,該領域技術及原始核心專(zhuan) 利為(wei) 西方少數國家所壟斷。近年來,我國一批科學家奮力耕耘,在植物基因編輯研究領域不斷開疆拓土。事實充分說明,中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路在腳下。
植物工廠育種加速器破解植物周年加代繁育瓶頸
沒有陽光、雨水和土壤,能種出糧食來嗎?農(nong) 業(ye) 科學家說:“能,而且長得更快!”2021年10月,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一幢泛著紅紫色柔光的玻璃小屋格外亮眼。這是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都市農(nong) 業(ye) 研究所植物工廠創新團隊研製的一座植物工廠。四層栽培架上,一排排水稻青苗齊整整紮在特殊的營養(yang) 液裏,在顆顆彩色LED節能燈的“撫觸”下,正奮力拔節。
創新團隊以人工光植物工廠為(wei) 手段,在詳盡分析水稻苗期、分蘖期、拔節期、抽穗期、開花期、灌漿期等各個(ge) 生育階段生物學特性基礎上,創製出水稻不同生育期環境—營養(yang) 動態協同調控技術,構建了大幅度縮短水稻生育期的技術途徑,成功實現水稻種植60天左右收獲的重大突破,將傳(chuan) 統大田環境下120天以上的水稻生育周期縮短了一半,大幅提升水稻育種效率。
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楊其長說,這座植物工廠如同一台水稻育種加速器,有望實現每年6茬以上的水稻“快速育種”,栽培層數甚至可以達到10層以上。此外,創新團隊正致力於(yu) 將植物工廠用在小麥加速育種上,目前可實現小麥從(cong) 秧苗移栽到植物工廠後34天孕穗,39天抽穗,65天成熟收獲,與(yu) 傳(chuan) 統大田環境下平均180天的生長周期相比縮短了三分之二。楊其長說,未來,依靠植物工廠,可為(wei) 水稻和其他作物的加代育種和高效栽培提供新的技術路徑。
組織實施機製改革 為(wei) 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10年來,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不斷完善,產(chan) 學研用融合不斷加深,創新激勵政策持續走實,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活力和動力得到充分激發。通過實施“揭榜掛帥”、部省聯動、青年科學家項目等新機製,不斷探索農(nong) 業(ye) 科技領域新型舉(ju) 國體(ti) 製。針對重大技術瓶頸和產(chan) 品製約,實行“揭榜掛帥”機製,創新不問出身。設置青年科學家項目,鼓勵自由探索,推動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設置科技型中小企業(ye) 項目,擇優(you) 支持中小企業(ye) 科技創新。在動物育種、林木育種、耕地質量監測等方向,實施長周期支持機製。
部省聯動新機製著力解決(jue) 區域農(nong) 業(ye) 重大現實難題
農(nong) 業(ye) 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協同解決(ju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區域性重大現實難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順應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特點和科研規律,“十四五”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探索實施部省聯動組織實施機製。科技部和有關(guan) 省份聯合論證、聯合投入、聯合推進,中央和地方按1∶1匹配經費,統籌全國科技資源和優(you) 勢力量,將區域性重大科技問題上升到國家層麵來解決(jue) ,推動“問題從(cong) 生產(chan) 中產(chan) 生,成果到生產(chan) 中檢驗”,實現了管理聯動、政策聯動、資源聯動。
2021—2022年,科技部與(yu) 28個(ge) 省份聯動實施了“環渤海鹽堿地耕地質量與(yu) 產(chan) 能提升技術模式及應用”“長江中下遊坡耕地紅黃壤與(yu) 中低產(chan) 稻田產(chan) 能提升技術模式及應用”等55個(ge) 項目,深受科研一線和地方好評。2021年,科技部與(yu) 山西省聯動實施了“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耐瘠抗逆節水增效技術模式與(yu) 應用”項目,支持區域創新力量聯合國家級優(you) 勢單位協同開展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共同把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創新成果落實到黃土大地。
青年科學家項目激勵青年科技人員勇闖“無人區”
為(wei) 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力度,科技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探索實施青年科學家項目機製,鼓勵青年人員在基因編輯等基礎科學領域自由探索。作為(wei) 受項目資助的青年科學家之一,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院小麥研究中心“90後”教授、博士生導師宗媛表示,國家對青年科學家的支持和關(guan) 注讓自己更有底氣、有勇氣放手去驗證心中的設想,身上的重擔也讓自己麵對成果時更加清醒。
提到自己對青年科學家責任的理解,宗媛說:“青年科學家要敢於(yu) 挑戰‘無人區’的科學問題和技術瓶頸,大膽創新,在美好時代發揮自己的價(jia) 值,為(wei) 未來農(nong) 業(ye) 發展勾勒出更美好的藍圖。希望我能夠用自己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的一技之長,推進植物精準設計育種和智能育種的早日實現,為(wei) 保障我國種業(ye) 安全、糧食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來,科技讓農(nong) 業(ye) “更智慧”,農(nong) 村“更便捷”,一幅農(nong) 業(ye) 科技繪就的多彩畫卷徐徐展開:在無人農(nong) 場的數字大田,早上太陽升起來了,倉(cang) 庫門自動打開後,無人駕駛農(nong) 機根據大數據就能分析出農(nong) 田作物生長和健康狀況,隨後自動判斷和進行相應的耕作、噴灑農(nong) 藥、除草作業(ye) ,完成後再自動回到停車場,農(nong) 民全程可在線上操作,雲(yun) 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功能農(nong) 業(ye) 、智慧農(nong) 業(ye) ……揮動“科技的翅膀”,精耕“希望的田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