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變良田 “一畝田”激活閩東鄉村新動能
中新網寧德9月28日電 (吳允傑)初秋時節,走進福建寧德市屏南縣壽山鄉(xiang) 白玉村,一片“金色海洋”映入眼簾,微風拂過,金黃色的水稻似水波蕩漾,處處透著豐(feng) 收意味。
收割、捆紮、脫粒,白玉村的金色稻田裏,一群八年級學生正化身“小小農(nong) 民”,體(ti) 驗農(nong) 事活動。
“沒有體(ti) 驗過收割的感覺,很新奇。”“看電視劇裏農(nong) 民伯伯收割很輕鬆,但是自己試了才發現很累,以後會(hui) 更加珍惜糧食。”“現在才明白‘粒粒皆辛苦’的意思。”談起耕種體(ti) 驗,同學們(men) 紛紛對記者說道。
“以白玉村為(wei) 中心,以‘認領一畝(mu) 田’以及‘茶鹽古道農(nong) 耕體(ti) 驗園’等項目為(wei) 配套,發展研學旅遊”,壽山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鄭華東(dong) 表示,有了“田”,各村的產(chan) 業(ye) 更加鮮活,將打造集休閑、體(ti) 驗、文創、旅遊為(wei) 一體(ti) 的“生態農(nong) 工旅”聚集區。
民以食為(wei) 天,糧食是人類生存之本。為(wei) 持續深化“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2021年屏南縣創新開展“黨(dang) 員領導幹部認領一畝(mu) 田”活動,通過幹部包幹“責任田”的方式,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截至目前已認領水田近2000畝(mu) 。
據介紹,認種的黨(dang) 員領導幹部承擔種植水稻所需的種子、肥料、農(nong) 藥等成本2500元費用,並走進田間協調解決(jue) 生產(chan) 中存在的問題;承擔種植的農(nong) 戶每畝(mu) 田年產(chan) 出不低於(yu) 400千克幹穀,所產(chan) 糧食歸認領幹部所有。
在實現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feng) 收的同時,“一畝(mu) 田”也催生了新業(ye) 態。鄭華東(dong) 說,以“我在屏南有畝(mu) 田”活動為(wei) 契機,建成白玉、壽山、前墘、白淩、硋窯等5個(ge) 百畝(mu) 糧食示範片,建設“糧食安全”主題館,加快農(nong) 文旅融合,使各村的產(chan) 業(ye) 更加飽滿。
今年,屏南縣進一步完善從(cong) 認領到配送各環節流程,同時各鄉(xiang) 鎮結合當地民俗文化開展各類春耕、秋收田趣體(ti) 驗活動,讓民眾(zhong) 重溫農(nong) 耕生活,提高社會(hui) 各界對糧食安全的認識。
走進位於(yu) 屏南縣長橋鎮的柏源村內(nei) ,清澈的柏源溪穿村而過,將千畝(mu) 梯田與(yu) 傳(chuan) 統村落分割兩(liang) 邊,形成“一水切分金甌地,半壁梯田半壁村”的天然景象。
據記載,梯田始建於(yu) 元朝,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主體(ti) 梯田1200多畝(mu) ,哺育著世世代代的柏源人。但由於(yu) 種植水稻經濟收益較低,加上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梯田大部分都已經撂荒。
“這裏曾是一片撂荒地,田撂了荒,慢慢成了一片蘆葦蕩。”長橋鎮人大主席張太守說,如今這片地被認領了621畝(mu) ,曾經丟(diu) 荒的土地又變成良田。
同時,柏源村積極響應糧食安全的政策,由黨(dang) 支部領辦,帶領村兩(liang) 委、黨(dang) 員幹部成立了屏南福源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向村民流轉300多畝(mu) 的土地,動員全村農(nong) 民開墾荒地,種植水稻。今年該村累計開墾種植水稻780畝(mu) ,水稻長勢良好,預計年產(chan) 量達310噸。
荒地變良田,如今的屏南縣,處處是一派忙碌豐(feng) 收景象。2021年以來,該縣撂荒地複墾4788畝(mu) ,補充耕地386畝(mu) ,實現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feng) 收。(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