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山村女大學生和她的“一線生雞”

發布時間:2022-10-11 11:0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山村女大學生和她的“一線生雞”【返鄉(xiang) 創業(ye)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過去幾年羅小慶一直在找回村的“路”。2019年她大學畢業(ye) ,帶著“一線生雞·金鳳築夢”大學生助農(nong) 創業(ye) 項目落地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二塘鄉(xiang) ,養(yang) 起了雞。

  羅小慶的家鄉(xiang) 在江西省贛州市於(yu) 都縣的一個(ge) 小山村,家境清寒,她從(cong) 南昌師範學院畢業(ye) 後回村的想法也很簡單:“把土雞養(yang) 殖技術帶到鄉(xiang) 村,幫助農(nong) 戶增收創收。”

  羅小慶與(yu) 雞結緣,還是在她大二時。為(wei) 了幫扶羅小慶家,學校將自主培育的一批“青年土雞”良種免費送給她的父母喂養(yang) ,羅小慶家當年就增收了兩(liang) 萬(wan) 餘(yu) 元。為(wei) 了推廣雞種,讓家鄉(xiang) 的農(nong) 戶也通過養(yang) 雞擺脫貧困,羅小慶自告奮勇找到生命科學學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郭誌鴻,希望能夠將學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做一個(ge) “研-產(chan) -銷”為(wei) 一體(ti) 的大學生助農(nong) 創新創業(ye) 項目。

  2017年,在學校的支持下,“一線生雞·金鳳築夢”大學生助農(nong) 創業(ye) 項目誕生。初創團隊8人,羅小慶擔任項目負責人,團隊首先在吉安市吉水縣桑園村進行試點,當時駐村幹部召集村民領雞苗,卻隻來了4戶人家,那次隻送出了200多隻雞苗。

  打小在農(nong) 村長大的羅小慶,深知農(nong) 戶養(yang) 雞的兩(liang) 大痛點:雞如果體(ti) 質不好容易生病,養(yang) 多了還不容易賣出去。所以,她選用江西原種土雞苗進行科學喂養(yang) ,並建立了完備的防疫體(ti) 係,農(nong) 戶收到的都是60天齡以上、成活率高達99%的優(you) 質育成雞。團隊還為(wei) 農(nong) 戶提供土雞喂養(yang) 技術培訓及代銷服務,大大降低了養(yang) 殖風險。羅小慶表示,農(nong) 戶隻要負責把雞養(yang) 好,剩下的事就交給她和團隊。

  第一批養(yang) 雞戶人均增收3000元。團隊第二次下鄉(xiang) 送雞苗,車還沒開到村口,就有不少村民提著籮筐、籃子早早地等在操場了,“第二次送了2000多隻,幾乎整個(ge) 桑園村的村民都來了”。

  送雞下鄉(xiang) ,羅小慶要半夜起床。因為(wei) 白天氣溫高,抓雞和運輸都會(hui) 讓雞產(chan) 生應激反應,他們(men) 隻能半夜抓雞,然後開車跑上三四個(ge) 小時山路,淩晨抵達村裏,在車裏小睡一會(hui) 兒(er) ,待到天亮時再召集村民認領雞苗。兩(liang) 年間,團隊走訪調研了江西省內(nei) 16個(ge) 縣的35個(ge) 貧困村,將實驗室培育孵化的“雞苗”送入了家家戶戶。

  實驗室技術團隊將研製出的免疫佐劑與(yu) 新城疫疫苗混合,對8-60天的幼齡雞進行注射,從(cong) 而增強了雞自身的免疫力。後期飼養(yang) 過程中,給雞喂食南瓜子和黃梔子等中草藥“達到自然殺蟲的效果”,原本土雞90%的存活率能提升至99%。

  技術團隊還結合獨有的外觀+分子手段,對江西地方土雞品種進行提純複壯,借助分子標記技術輔助育種,這樣的育成雞種源純正、抗逆性好,且有耐粗飼等優(you) 勢。

  土雞養(yang) 殖周期長、成本高,需10個(ge) 月至一年時間才能達到出欄標準。但真正的土雞和快速出欄的飼料雞口感截然不同。團隊前期市場調查結果表明,一方麵是顧客買(mai) 不到真正的土雞產(chan) 品,另一方麵則是農(nong) 戶養(yang) 殖的土雞賣不出好價(jia) 格。

  項目剛起步時,團隊拎著6盒土雞蛋去學校附近的小區擺攤,一天下來,連宣傳(chuan) 頁都沒發出去。事後,羅小慶調整思路,把擺攤地點換在高校教師聚集的教職工宿舍樓下,同時,把目光瞄準南昌市的各類展銷會(hui) 、對接會(hui) 。找準了目標客戶,土雞產(chan) 品一下子成了搶手貨。

  2019年6月,全國“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活動周在浙江杭州舉(ju) 行,“一線生雞”項目是江西省唯一入選的高校項目。第一次參加這樣高規格的展會(hui) ,有點緊張的羅小慶抱著200枚土雞蛋進入會(hui) 場,看到周圍的高科技產(chan) 品時,她有些氣餒,“我們(men) 的雞蛋太沒有競爭(zheng) 力了” 。

  一旁的校黨(dang) 委書(shu) 記王金平看出了她的不安,開導她說:“小慶,我們(men) 的雞蛋可不是普通的雞蛋,這裏麵包含了 14項專(zhuan) 利,它裏麵是有科學技術和助農(nong) 情懷的。”讓羅小慶意外的是,她的展台被觀展的人圍得水泄不通,“我們(men) 的土雞蛋接地氣,綠色助農(nong) 更吸引人”。

  臨(lin) 近畢業(ye) ,團隊中隻有羅小慶一人決(jue) 定回村落地“一線生雞”項目。2019年7月,她帶著“做一個(ge) 真正的土雞品牌,讓更多人富起來”的夢想,選址南昌市進賢縣二塘鄉(xiang) ,和另外兩(liang) 個(ge) 夥(huo) 伴創建了“一線生雞”大學生助農(nong) 創業(ye) 基地。他們(men) 貸款20萬(wan) 元,在二塘鄉(xiang) 租了100畝(mu) 林地,母校南昌師範學院還特批了專(zhuan) 項資金用於(yu) 基地建設。

  除草、圍欄、打樁、建雞舍、保溫室消殺,一切從(cong) 零開始。為(wei) 了節省經費,羅小慶事事親(qin) 力親(qin) 為(wei) ,買(mai) 不起混凝土攪拌機,她就自己手動攪拌;400平方米活動區,1萬(wan) 多塊吸水磚,全靠徒手搬運,三人斷斷續續鋪了幾個(ge) 月。

  除了比人還高的草,基地最不缺的就是蚊子。羅小慶被蚊子咬得滿身是包,但她卻笑著說:“每一個(ge) 包都是我創業(ye) 路上的功勳章。”

  即便資金並不充裕,羅小慶仍堅持糧食喂養(yang) ,一隻雞僅(jin) 糧食成本就得100多元,靠著口碑,羅小慶收獲了不少回頭客。幾年裏,在羅小慶的精心打理下,基地也變得有模有樣:可同時容納100餘(yu) 人的餐廳拔地而起;室外開辟了活動區、露營點;顧客來了,夏天摘李子,秋天采茶籽,冬天摘蜜橘和檸檬柚;在共享菜地,顧客還能挖上兩(liang) 鋤頭,過把癮。除了在南昌眾(zhong) 多高校設立提貨點,“一線生雞”產(chan) 品還上線了扶貧商城,銷往全國各地。這些年,團隊助農(nong) 增收了5150萬(wan) 元,幫助了近3000位農(nong) 戶。

  新冠肺炎疫情的反複和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也讓羅小慶意識到銷售渠道過窄等問題。現在,羅小慶開始試水直播帶貨,拓寬銷售路子。她知道,公益創業(ye) 要兼顧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加強造血,才能持續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通訊員 華子秋 仲美慧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2022年10月11日第07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